昨天傍晚5點左右去幼兒園接寶寶,學校老師突然說:寶寶放三天假,星期二把寶寶送過來……
我聽了後,驚訝了一下:啊?為什麼放三天?
班主任說,六一兒童節,放三天。
這時我才意識到,六月份來了,寶寶的節日。
家裡有兩娃,該怎麼給他們慶祝節日呢?
送禮物嗎?帶娃去玩嗎?還是……
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那是什麼呢?
01
《如父如子》一書給你答案!
這是一本日本文學小說,也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籍。
這本書豆瓣評分8.9分,1.8萬人讀過,3.4萬人想讀,15743人參與評分,主要講述了父子親情與血緣之間的關係問題。
本書在2013年拍成同名電影《如父如子》,獲得第6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是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經典代表作品。
這本書出版前後,得到世界各大知名媒體和名人的鼎力推薦,比如演員福山雅治這樣評價道:《如父如子》就是關於我們怎麼成為父親,學習怎樣成為父親對我來說很有趣。
還有知名媒體《南都娛樂周刊》這樣推薦道:這種延緩的、間接的將親情流露出來,遠比《歸來》中讓陳道明和鞏俐在凝視中痛哭擁抱,更讓人回味。
本書作者,是枝裕和,日本當代電影大師,享有「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美譽,也是「新日本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值得我敬佩的是他擅長以細膩的手法,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正是因為這一特色,他於1995年執導的《幻之光》電影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新導演及最佳攝影獎。
在他的導演生涯裡,他創作頗豐,著有很多的導演電影代表作品,如《如父如子》《奇蹟》《空氣人偶》《無人知曉》等。
此外,他在小說創作上也很有建樹,代表作品有《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等。
為了更好地理解《如父如子》這本書,我還特意去搜了同名電影,足足看了兩個多小時,看完後,我感動得落淚了。
02
書中的良多,實則就是指作者本人,只是一個角色的替代物。
在小說的一開始,作者就向我們說出了這個故事的出處,便是作者在對待女兒上存在的困惑,疑問,甚至遺憾。
這些情感被作者毫無保留地傾注到主角的身上。
讓作者深刻意識到血緣關係的那一刻讓一個男人變成了父親嗎?或者父親陪伴孩子一起共度的時光?
最初作者對於父親這個身份的不確定感是否可能來自於他沒有花足夠時間好好陪伴他的女兒?
是血緣還是時間?作者便將自己意識到的困惑作為我們一生所探尋答案的旅程,永遠繼續下去。
在故事的開端,就已給我們定了基調,在沒有出現血緣問題之前,主人公一家三口過著平靜祥和的生活。
但作為父親的良多,也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對家庭,尤其在孩子的身上花費時間不多,卻要求更多。
有一天晚上,良多正伏案做資料,妻子綠哄睡慶多,從房裡出來……
良多說:還有幾天,我就可以抽出時間來陪兒子慶多啦。站一旁的綠說:這6年多來,你每次都是這樣說,沒有一次做到過。
良多沉靜不語,若有所思,若有所惑。
這種情景在不久的幾日裡,因血緣關係而煩憂的換子事件,頻繁出現。
平日安靜祥和的生活被打破,多了很多的遺憾和悔恨,自責。
遺憾和悔恨的是,在這幾年裡,幾乎很少陪伴孩子。
回想自己的日子,我也有遺憾,沒有在孩子需要的年齡,花更多時間陪伴。
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通常存在的問題,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需要。
所以在即將到來的六一,或者將來的日子裡多抽空陪伴孩子,不要等到後悔了,才意識到。
父親之所以為父親,母親之所以為母親,那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有爸媽在身邊陪伴。
所以作為父母,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各方面發展,以和諧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多一點關愛,多一點陪伴,多一份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