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年前我女兒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母親。初為人母,我一直很難適應這個身份。我看了很多文章,買了很多書,像在學校念書時一樣,對著書本一點一點摸索。三年過去了,我從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樂在其中,不知不覺中竟然完成了身份的轉變。
對此我不禁有了一個疑惑:從孕育了小生命的那一刻起,我們開始被稱為父母,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才真的成為了父母呢?
小說《如父如子》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給了我這個答案:先為人子,再為人父母。
《如父如子》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職場精英,他有一個溫柔的妻子和一個乖巧的兒子。可是一通來自兒子出生醫院的電話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平靜——良多的兒子和雄大的兒子竟然抱錯了!隨後,良多一直在血緣和朝夕相處的親情中搖擺不定,痛苦不堪。最後他終於意識到,日夜沉澱下來的父子親情,早就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這本書的作者是枝裕和是日本當代電影大師,他所導演的《幻之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導演新人獎,以及最佳攝影獎。《如父如子》這本小說也被他拍成同名電影,獲得第6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如父如子》的情節並不算新穎,甚至很多讀者在讀了故事簡介之後,就能猜到結局。但其實這本書並不是單純的講了一個「選擇」的故事,也不是簡單的講述了「親情」和「血緣」的關係,它布了一條明線,一條暗線,來探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處和愛。
接下來,我將會從明線和暗線兩個角度來和大家一起淺析這本小說。在是枝裕和的眼裡,到底什麼才是父親呢?
01明線:良多和慶多
1.父愛在於陪伴
「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雄大。
良多是一個工作狂,他對於工作的關注遠遠大於家庭。他的日常就是工作、加班、和同事應酬,每天回家甚至還會花上大量時間在書房工作。這導致他很少陪伴孩子,良多偶爾回憶起上一次和慶多一起去公園,都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書中開頭有這樣一個細節:在慶多小學入學面試的培訓中,良多的妻子參與了所有課程,但良多卻一次都沒有去——因為他要工作。小學入學面試當天,良多看著手錶想:哪怕是早一分鐘回公司也是好的。
在日本,私立小學的入學面試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即使是這麼重要的事情,在良多心裡的分量還是比不上工作。
可以說,在這個家庭裡,良多對於兒子有著嚴重的「陪伴缺失」,他雖然帶給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教育條件,但是缺席了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成長環節。
相比較而言,另一個家庭的父親就截然相反。雄大在事業上很平庸,家裡也很拮据,但他會花費大量時間來陪伴孩子們,孩子和他相處的時候總是喜笑顏開。
於是一個被探討過無數次的話題就被引了出來: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還是應該努力工作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應該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之一了,但是他從未缺席過女兒的成長。他說:「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歐巴馬會在空閒的時間教孩子們遊泳,陪她們去遊樂場,就算實在忙,也會陪著妻子孩子們在白宮附近遛狗散步。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物質帶給他們的滿足遠遠比不過父母的陪伴。我們身為父母,總是想努力工作,給孩子更好的環境,但也忽視了「被愛圍繞的孩子」往往比「被金錢圍繞的孩子」要幸福的多,人格上也會健全的多。
是枝裕和借著雄大之口說出了他的觀點:孩子就是時間,就算你有很多工作,但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啊!
在我看來,工作和家庭是可以找到平衡的。雄大和良多就像是兩種父親的極端代表,一邊是陪伴,一邊是經濟。我們其實可以選擇融合這兩種家長:調整好時間,把工作和家庭完全分開。工作的時候加倍努力,減少加班時長,多出來的時間就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好好的陪伴孩子,享受令人愉快的親子時光!
2.血脈和親情,像和不像
「我是看著慶多的臉才取了『琉晴』這個名字的,對吧?可是,現在的慶多卻長著一張就應該是『慶多』的臉。」——雄大。
良多在得知慶多不是他的親生孩子,而琉晴才是的時候,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一邊是血脈相連的親子,一邊是相處六年的養子,應不應該把孩子換回來呢?
良多的內心一開始就做了決定,他要換。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愛慶多嗎?
不是,他很疼慶多也很愛慶多,但他認為所謂父子就是血緣。血緣相通的父子會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這些相似是必然的,也是產生父子情的關鍵。
為此,他從頭到尾都在不斷地尋找自己和兩個孩子之間的相似和不同。面對和生母長得越來越像的慶多,良多的內心開始動搖:慶多和自己不同的地方越來越多,他還能好好的去愛他嗎?
是枝裕和借著慶多生母的口說出了他的觀點:像或不像這種事,只有沒有感受到與孩子羈絆的男人才會去糾結。
正是因為良多平時幾乎沒有和孩子相處,才會產生這樣的動搖。他是個嚴格的父親,他對於慶多的關注更多的放在他是否優秀,是否勤奮,以至於一直忽略了慶多有多愛他,多渴望他的陪伴。
血緣從來都不是判定親情的標準,也不是判定愛和不愛的標準。在兩個家庭對於是否要交換孩子不斷徘徊的時候,孩子們從來沒有猶豫過。他們的爸爸媽媽,一直都是陪伴在他們身邊,和他們相處六年的人。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金昌區有一位小學老師,她叫周玉霞。她每個周末都會接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聾啞孩子回家,她給孩子洗澡,給他輔導作業,陪他玩,到了周一再送他去特殊學校,長達十年之久。現在薛文智已經獨當一面了,每天仍然會給周玉霞發微信。周玉霞說,他就像是自己遠在他鄉的另一個兒子一樣。
周玉霞和薛文智沒有血脈的相連,他們有的只是長達十年的陪伴。這種陪伴早就滋生了親情,滋生了愛,並且這份親情會一直持續下去。可見,人們都是用愛來判定親情,而不是用親情來判定愛!
書的最後,當良多看著兩個家庭的合照時,發現慶多和自己看起來竟然有些相似。原來這是因為父子倆站著的時候都有微微偏頭的習慣。這個時候良多才意識到,六年的時光早就融入到了他和慶多的骨子裡,即使外表不像,但同樣的行為習慣早就讓慶多越來越像他了。
是枝裕和的這條明線所想表達的意圖非常直白,他想告訴我們,在現在這樣的社會裡,親情有了各式各樣的存在,血緣早就不是判斷親情的唯一標準了。而在每個家庭裡,父母都在為了孩子的未來而奔波,是枝裕和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把時間多分出一些給孩子們,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來自父母的愛才是最幸福的教育。
02暗線:組合家庭中愛的認可
1、良多與繼母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作者所布下的暗線。看到上面的內容,你是不是也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良多會固執地認為,血緣才是評判父子的唯一標準呢?這一切要從是枝裕和布置的暗線——良多和他的繼母說起。
良多原本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在他小的時候,母親就和父親離婚了。過了不久,新的母親信子就來到了良多的生活中。良多的哥哥很快就接受了繼母,但良多卻一直無法接受。他就仿佛是這個家的局外人,一直都融入不到這個已經發生改變了的家中。
良多的父親痴迷炒股,和信子再婚後,他更是把家裡的錢全部都敗光了。從那時起,良多就和過去幸福的日子無緣了。他被迫轉學、被迫放棄鋼琴、被迫一家四口擠在一間狹小的公寓。
良多無法承受這些突如其來的各種變化,這導致他非常厭惡這個家,他不希望自己成為父親這樣的人,也接受不了一個毫無血緣的人成為他的母親。
每個人對家庭的概念,和伴侶、孩子的相處模式,大部分都是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以良多為例,他的父親從來沒有對他解釋過為什麼離婚,某天回家,生母突然就不見了,又是某一天,突然就被告知有了一個新的母親。這些對於仰慕父母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父母總認為孩子年齡小就不懂事,自己行事可以不用向他們解釋。但其實年幼的孩子對身邊的環境,以及大人的態度非常敏感,不解釋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良多始終都不願意承認信子。他不承認信子,也就不承認「非血緣的親情」。
對於要不要把孩子換回來這件事,信子說:
「就算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關係的。一起生活,就會處出感情來,也會越來越相似。夫妻不也是這回事嗎?父子的話不是更加如此嗎?」
而她也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撫養良多兄弟兩個的。
故事發展到後來,良多意識到自己曾經做了太多傷害信子的事,他一直以來只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中感情的受害者,從沒有站在繼母的角度去考慮過。而良多的醒悟則是因為另一對母子,也是是枝裕和所埋下的一條很多人會忽略的暗線——護士母子。
2、護士與繼子
大多數讀者只是對故意交換兩家孩子的護士表示憤怒和不理解,但很少有人看到她背後的故事。
護士也是一個再婚家庭,但她的角色是繼母和妻子。她剛再婚的時候,繼子對她很不親近,連帶著丈夫對她也很冷淡。護士覺得十分痛苦,她嫉妒幸福又富裕的良多一家,這才抱著惡意換了他們的兒子。
在丈夫和孩子跟自己的關係改善之後,護士痛苦和嫉妒的心也逐漸平靜了下來,她開始後悔曾經做過的一切,於是她自首了。
可以看到,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不和諧的關係不僅僅會傷害到孩子,同樣也會傷害到父母。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想,誰不是第一次做父母呢?誰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能成熟又大度,在親子關係上不會承受壓力和痛苦呢?
良多憤怒地向護士興師問罪的時候,護士的繼子衝了出來,把她護在身後。良多說:這跟你沒關係吧!少年回答:
「有關係,她是我的媽媽啊!」
就是這句話打敗了良多,他受到深深地震撼。良多從這一刻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是如何為人子的。看著護士和她的繼子,良多聯想到了他和信子。護士因為孩子不跟自己親近,痛苦到去犯罪,那信子呢?她是不是也一直默默地在忍耐著呢?
良多想到,自己也曾經做過那麼多傷害信子的事情,但信子從來都沒有責怪過他。他也曾對信子說過「這跟你沒關係吧」,但是護士的孩子告訴他,有關係,因為是母親。
這一刻,良多意識到了他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兒子,他所蔑視的「非血緣親情」的源頭,信子,一直以來都像親生母親一樣愛他、包容他。他意識到了親情並不是血緣兩個字可以囊括的。信子於他也是母愛,他於慶多也是父愛,父子情、母子情無關血脈。
這也是本書想告訴我們的:先為人子,再為人父母。只有正視了自己作為子女的角色,正視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的成為一個好的父母。
為人父母是沒有考試的,也是沒有教科書的。我們一開始做父母,都是從自己的爸爸媽媽身上找模板的。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你有了孩子,才知道父母對你的愛和付出;反過來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了父母背後默默的付出,才能更好的去養育自己的孩子。
結語:《如父如子》這本書的日語書名直譯過來是「然後就成為了父親」,我在初讀的時候一直覺得日語的書名更貼合小說本身,但讀到後來我才發現,中文的書名更貼近作者的意圖。這本書並不單單是成為父親,同樣也是成為子女的故事,畢竟人生這麼長,每個人都在成長的路上。
這讓我不禁想起我和我的父親。我和父親關係很好,但不算很親近。我們曾有一段我單方面認為長達十多年的感情淡薄期,我過去也曾抱怨父親對我的忽視,但我後來漸漸意識到,他其實沒有忽視我,他儘可能的在幫助我,親近我,只是父親大概也不清楚要怎麼和一個渾身是刺的女兒相處。現在我成熟了很多,我開始懂得每一段關係的維護都是相互的,慢慢的也就和他的關係更近了。所幸這個覺悟不算太晚。
親愛的讀者,感謝你讀到這裡。希望你能從我的文字中有所感悟,安曉和你下本書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