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①之。谷年十有②五,諫③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④負義⑤也。」父不從⑥,作輿⑦,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兇⑧具?」谷曰:「他日⑨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⑩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注釋
捐:拋棄。有:同「又」。諫:好言規勸。是:這。負義:違背道義。負,違背。從:聽從。輿(yú):手推的小車。兇:不吉利。他日:將來,將來的某一天。是以:因此。
譯文
原谷有個祖父年紀大了,原谷的父母厭惡他,想拋棄他。原谷十五歲,好言規勸父親說:「祖父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勞節儉,哪有父親老了就拋棄他的人呢?這是違背道義的。」父親不聽從原谷的勸告,做了一輛手推的小車,把祖父拋棄在野外。原谷跟隨在後面,把小推車收了回來。父親說:「你為什麼收回這不吉利的東西?」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這樣器具,因此先收起來。」父親很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把祖父接回來贍養。
文言知識
說「諫」:「諫」在文言文中作「好言規勸」或「用委婉的語言勸說」。上文中的「諫父」,意思是原谷對父親好言勸說。又如,「莫不諫」,意思是沒有人不規勸的。這種「諫」只能用於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如「大臣諫曰」,意思是大臣對皇上委婉地勸說。反之,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要用「誡」、「告」、「戒」等。
出處
北宋·《太平御覽》
文化常識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由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該書始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初名《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每天看三卷,一年後讀完,所以更名為《太平御覽》。
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獻資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啟發與借鑑
上文中的原谷對父親的不孝之舉,先曉之以理,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使父親幡然悔悟,充分體現了原谷的孝心和智慧。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人子女,要時刻謹記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哺育了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終生都要報答的,這是做人的本分。而為人父母,要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當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