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①云:「一日之計②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③,而旨④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⑤,甘食褕(yú)衣,玩日愒歲⑥。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⑦;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⑧;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立行。徒然⑨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⑩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忘,物之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賢不若彼者乎?

注釋
邵子:指邵雍,宋代學者。計:計劃,打算。近:淺近。旨:意義,用意。逸:舒適。玩日愒(kài)歲:指貪圖安逸,曠廢時日。易耨(nòu);把田耘好。功:效果。徒然:白白地。蠹(dù):蛀蟲。化:變化。敝:壞,破舊。陶侃:晉朝人,曾說:「大禹惜寸陰,吾人當惜分陰。」彼者:那些人。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更重要了。因此邵雍說:「一天的計劃在於早晨的決定,一年的計劃在於春天的決定,一生的計劃在於勤勞的決定。」這些話雖然說得淺顯,但意義卻很深遠。
無奈一般人的習性,厭惡勞苦而喜好安樂,只顧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時間,荒廢歲月。讓他去當農夫,卻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盡;讓他去做工人,卻不能計算日期來求工作的成效;讓他去做商人,卻不能把握時機而追求利潤;讓他去當讀書人,卻不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白白生活在人間,好像一隻蛀蟲罷了!
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會敗壞。因此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蛀蝕,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實在是上天不想要萬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樣嗎?勞苦了就會用心思考,安逸了就會迷惑昏亂,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樣的聖人,尚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那樣賢明的人,尚且愛惜每一分的光陰;又何況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出處
《恆齋文集》
文言知識
說「誠」:一指「的確」、「實在」。上文中的「誠不欲其常安也」,意思是實在是上天不想要萬物常常安逸。類似的如《出師表》中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二指「如果」、「果真」。如「誠能聽臣則安」。三指「真誠「、」真心實意」。如成語「開誠布公」。
啟發與借鑑

這篇文章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深刻地揭示了勤奮的意義所在,說明了勤奮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發人深省。類似的古訓還有很多,如:"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徑"、"勤能補拙"、"天道酬勤"。
從古至今,無數的例子都證明,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的知識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知識海洋裡獲得真才實學。
現在外面的誘惑太多,稍不留意便會墮落,變成古人口中的「蛀蟲」。希望大家都能振奮起來,樹立目標,制定計劃,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現心中的理想!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