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玉不琢①,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②。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③,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④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⑤。不學,則舍⑥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⑦哉?
注釋
琢:雕刻。知道:懂得道理。常德:指固有的特性。害:妨礙,影響。遷:變化。舍:放棄。念:思考。
譯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雕琢製作成器物,但是不會妨礙它是玉。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文化常識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母親就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成語「畫荻(dí)教子」即源於此)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歐陽修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致力於讀書。
成為文學家後的歐陽修希望兒子能夠繼續養成刻苦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於是寫下《誨學說》,教誨兒子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
人物介紹
歐陽修:(1007年一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開創了一代文風。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出處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
啟發與借鑑
《誨學》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將"玉"同"人"作比。"玉不琢"不會妨礙玉的特性,但是「人不學」就大不一樣,因為"人之性,因物則遷",孟母三遷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最後,文章闡明了關鍵之點,「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
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要生存,要發展,要滿足時代的需求,就必須勤於學習,提升能力。社會在進步,知識無止境,我們更應該樹立一個終身學習的觀念。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