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言文賞析|誨學

2020-12-12 我愛文言文

原文

玉不琢①,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②。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③,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④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⑤。不學,則舍⑥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⑦哉?

注釋

琢:雕刻。知道:懂得道理。常德:指固有的特性。害:妨礙,影響。遷:變化。舍:放棄。念:思考。

譯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雕琢製作成器物,但是不會妨礙它是玉。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文化常識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母親就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成語「(dí)教子」即源於此)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歐陽修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致力於讀書。

成為文學家後的歐陽修希望兒子能夠繼續養成刻苦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於是寫下《誨學說》,教誨兒子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

人物介紹

歐陽修:(1007年一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開創了一代文風。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出處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

啟發與借鑑

《誨學》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將"玉"同"人"作比。"玉不琢"不會妨礙玉的特性,但是「人不學」就大不一樣,因為"人之性,因物則遷",孟母三遷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最後,文章闡明了關鍵之點,「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

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要生存,要發展,要滿足時代的需求,就必須勤於學習,提升能力。社會在進步,知識無止境,我們更應該樹立一個終身學習的觀念。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相關焦點

  • 經典文言文賞析|河豚之死
    而文言文中的「去」指離開某地,同樣「我去黃山」,文言文的意思是我離開黃山。古今含義恰恰相反。上文中的「不知遠去」,意思是河豚不懂得要遠離橋柱。又如,「吾去意已決」,意思是我離開這裡的想法很堅決。(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曹衝智救庫吏
    文言文中除了用「被」表示被動外,還有其他表示方法:用「為」或「為……所……」表示。上文中的「為鼠所齧」 ,意思是「被老鼠咬壞」。用「見」或「見……於……」表示。上文中的「今單衣見齧」,意思是「如今單衣被咬壞」。用「於」表示。
  • 經典文言文賞析|黃琬巧對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烏鴉喜諛
    文言知識說「雅」:「雅」在文言文中是個多義詞。上文「雅教」、「雅曲」中的「雅」,均作「美好」解。所謂「高雅」,是指高尚而美好。今贈人作品,而題以「雅正」,意思是請高雅的人指正。「雅」又指「正確的」,《出師表》中有「察納雅言」,「雅言」即正確的言論。「雅量」本指酒量大,後多指寬宏大量。
  • 賞析初中文言文《孫權勸學》
    賞析初中文言文《孫權勸學》《孫權勸學》的故事節選自北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卷66,這個故事之所以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原因不外乎它是古人勸學的典範,故事雖簡短,但是裡面蘊含的人生哲理趣味值得中學生細細品味。
  • 經典文言文賞析|勤訓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多年語文老師揭秘:文言文可不能這麼學
    今天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提問了幾句《誡子書》這篇文言文中的重點語句。只是結果出乎意料,被提問的孩子在回答「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時,一直在撓頭「我明明記得啊,怎麼就順不下來了」。其實這是很多學生初學文言文的誤區:以為只需要把整篇文言文的翻譯背誦下來就可以了。
  • 經典文言文賞析|包拯家訓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原谷諫父
    文言知識說「諫」:「諫」在文言文中作「好言規勸」或「用委婉的語言勸說」。上文中的「諫父」,意思是原谷對父親好言勸說。又如,「莫不諫」,意思是沒有人不規勸的。這種「諫」只能用於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如「大臣諫曰」,意思是大臣對皇上委婉地勸說。
  • 經典文言文賞析|陸賈說漢高祖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魯人鋸竿入城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晏子逐高繚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鄭板橋開倉濟民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鑑真東渡日本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
    (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賞析|呂蒙正不記人過
    文言知識說「之」:「之」在文言文中常做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上文中有多個「之」,分別指代不同的人。(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 古詩文學習053: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學弈》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注釋①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為後人所加。棄,下棋。②〔奕秋〕「秋」是人名,因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奕秋。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七篇第2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從黑,從犬。形聲字,表示犬不出聲而襲擊人。後延伸為「不出聲」如「默然不語」。又延伸為暗中,不出聲的表現出來,如「潛移默化」,「默契」。進而延伸為幽靜。如《楚辭-惜賢》:「默順風以偃仰兮,尚由由而進之。」默作動詞時,指默寫,如「默生字」。
  • 喜歡學文言文的理由,為往聖繼絕學,修其身平天下!增智也
    可能有不少網友小時候都學過文言文吧!有的對文言文深惡痛絕,有的也正好相反,對此非常喜歡,小編是非常喜歡那類的 ,畢竟是文科生,其實在剛學的時候小編也很納悶,為什麼要學文言文這種現代人比較難理解的東西那?但是後來學著學著就喜歡了文言文,也就淡忘了這個問題。
  • 經典文言文賞析——《張飛橫矛當陽橋》
    所以,文言文中的地名不能一律按照今之地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