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樊登說,我們之所以要讀哲學,是因為哲學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能更好的面對這個世界。此言不虛。
想要內心強大,就去讀讀哲學,從唯心主義的角度,常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去了解: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並解決宇宙問題。如何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並解決關於人類的問題。如何更好得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關於人生的問題。
如果上述這些問題,對你而言,有點難以回答,無從下手,甚至有些茫然,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周國平的經典散文集《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02人生覺醒的三大標誌
周國平認為,人生有三個基本的覺醒: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和靈魂的覺醒。
怎樣才算是覺醒?周國平認為有三個標誌。一個覺醒的人,第一有堅定的價值觀,知道人生中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不被社會的習俗和潮流左右;第二有清楚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的稟賦和志業所在,不被偶然的風尚和機遇左右;第三有強大的精神性自我,知道靈魂的高貴和自由,不被外部的事件和遭遇左右。
03我們為什麼會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麼會有愛?
我們為什麼會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麼會有愛?
周國平認為, 這是因為我們人人都是孤兒!
仔細想想,父母之孕育我們是一件多麼偶然的事啊。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茫茫宇宙間極其偶然的產物,造化只是借了同樣是偶然產物的我們的父母的身軀把我們從虛無中產生了出來。
父母既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誕生的必然依據,也不能成為保護我們免受人世間種種苦難的可靠屏障。也許在童年的短暫時間裡,我們相信在父母的懷抱中找到了萬無一失的安全。然而,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凡降於我們身上的苦難,不論是疾病,精神的悲傷還是社會的挫折,我們都必須自己承受,再愛我們的父母也是無能為力的。最後,當死神召喚我們的時候,世上絕沒有一個父母的懷抱可以使我們免於一死。
因此,從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們每一個的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愛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兒,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愛,都想要有人疼。
04靈魂只能獨行
關於孤獨與獨處
周國平在第5章靈魂只能獨行中寫道: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位置上。有無獨處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獨處的確是一個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的靈魂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感覺,他是否厭煩自己。對於一個人來說,獨處和交往均屬必需。但是,獨處更本質,因為在獨處時,人是直接面對世界的整體,面對萬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中,人卻只是面對部分,面對過程的片段。人群聚集之處,只有凡人瑣事,過眼煙雲,沒有上帝和永恆。
也可以說,獨處時時間性的,交往時空間性的。
要能夠與自己談話,必須把心從世俗事務和人際關係中擺脫出來,回到自己。這是發生在靈魂中的談話,是一種內在生活。哲學教人立足於根本審視世界,反省人生,帶給人的就是過內在生活的能力。
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藉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佔為己有」。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藉此把外在的生命經歷轉變成內在的心靈財富。信仰是與心中的上帝交談,藉此積聚「天上的財富」。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種交談,而這三種交談都是在獨處中進行的。
我需要一種內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於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復安寧時,我就斷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吸收消化外來印象得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
心靈和胃一樣,需要休息和復原,獨處便是心靈的休養方式。當心靈因充分休息而飽滿,又因久不活動而饑渴時,它能最敏銳地品味新的印象。
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真誠,富有靈性而深刻的文字,總能在不經意間打動你,觸動你內心的某處柔軟;讀周國平的文字,我們何嘗不是在與這樣偉大而深刻的靈魂進行交談吶
05成為你自己
關於「我是誰」
關於「我是誰」你有沒有思考過,你有自己的迷茫與困惑嗎?你是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困擾人類幾千年的哲學入門問題的呢?
如果你感覺很迷茫或是覺得無從下手,不妨來讀讀周國平的理解吧:
輕與重我活在世上,愛著,感受著,思考著。我心中有一個世界,那裡珍藏著許多往事,有歡樂的,也有悲傷的。它們雖已逝去,卻將永遠活在我心中,與我終身相伴。
一個聲音對我說:在無限宇宙的永恆歲月中,你不過是一個頃刻便化為烏有的微粒,這個微粒的悲歡甚至連一絲微風、一縷輕煙都算不上,剎那間就會無影無蹤。你如此珍惜的那個小小的心靈世界,究竟有何價值?
我用法國作家辛涅科爾的話回答:「是的,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讀至此處,不知道你有何感?我真的是熱淚盈眶,感動落淚。各種東方哲學,強調「無我「,強調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自我,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證明你就是那個不變的你;只有接受無我,接受無常,才能看破一切,不會痛苦,將自己從凡事種種,俗世渺渺中拔出來;
可事實上呢,人怎麼能沒有情緒和感受呢,即使你的理智告訴你,要有大愛,要客觀,要理性;可是無論這個我是否是事實存在,還是我只是一場夢,無論我是不是只是女媧隨手甩出的泥,亦或我只是神撰寫的故事書裡,一個被安排好了結局的小人物;
當下這個可觸可感,可思可想,可哭可笑的我,就是實實在在的我啊,對宇宙,對造物主,對神來說,我可能微不足道,可是我就是我的全部……沒有這個自我,我拿什麼去感受周圍的世界,還怎麼保持所謂的理智,還怎麼去認識所謂的自我……)
我何嘗不知道,在宇宙的生成變化中,我只是一個極其偶然的存在,我存在與否完全無足輕重。面對無窮,我確實等於零。然而,我可以用同樣的道理回敬這個傲慢的宇宙:倘若我不存在,你對我來說豈不也等於零?倘若沒有人類及其眾多自我的存在,宇宙的永恆存在究竟有何意義?而每一個自我一旦存在,便不能不從自身出發估量一切,正是這估量的總和使本無意義的宇宙獲得了意義。
我何嘗不知道,在人類的悲歡離合中,我的故事極其普通。然而,我不能不對自己的故事傾注更多的悲歡。對於我來說,我的愛情波折要比羅密歐更加驚心動魄,我的苦難要比俄狄浦斯更加催人淚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不是羅密歐,不是俄狄浦斯,而是我自己。事實上,如果人人看輕一己的悲歡,世上就不會有羅密歐和俄狄浦斯了。
我終歸是我自己。當我自以為跳出了我自己時,仍然是這個我在跳。我無法不成為我的一切行為的主體,我對世界的一切關係的中心。當然,同時我也知道每個人都有他的自我,我不會狂妄到要充當世界和他人的中心。
逃避與尋找你有沒有在一個睡完懶覺的周末,心情大好,開始狂刷視頻,追劇,刷微博,抖音,玩遊戲吶,哈哈一樂,然後兩天過去了,周日睡覺的時候了,你會不會有那麼一絲絲地空虛無聊寂寞冷,或者有那麼一絲絲自責與內疚;然後開始失眠,為了逃避這種很不好受的感受,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刷劇,遊戲……
日子逐漸消沉,想改變卻又無能為力,或許你能從周國平的文字中尋找到一點慰藉:
我是喜歡獨處的,不覺得寂寞。我有許多事可做:讀書,寫作,回憶,遐想,沉思,等等。做著這些事的時候,我相當投入,樂在其中,內心很充實。
但是,獨處並不意味著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潛心讀書或寫作時,我很可能是和想像中的作者或讀者在一起。
直接面對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所以人們往往要設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務,二是消遣。我們忙於職業上和生活上的種種事務,一旦閒下來,又用聊天、娛樂和其他種種消遣打發時光。對於文人來說,讀書和寫作也不外是一種事務或一種消遣,比起鬥雞走狗之輩,誠然有雅俗之別,但逃避自我的實質則為一。
當一個人無所事事而直接面對自己時,便會感到無聊。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仍會找些事做,儘快逃脫這種境遇。但是,也有無可逃脫的時候,我就是百事無心,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自我似乎喜歡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說:「我找我的時候找不著;我找著我由於偶然的邂逅比由於有意的搜尋多。」無聊正是與自我邂逅的一個契機。這個自我,擺脫了一切社會的身份和關係,來自虛無,歸於虛無。難怪我們和它相遇時,不能直面相視太久,便要匆匆逃離。可是,讓我多堅持一會兒吧,我相信這個可怕的自我一定會教給我許多人生的真理。
自古以來,哲人們一直叮嚀我們:「認識你自己!」卡萊爾卻主張代之以一個「最新的教義」:「認識你要做和能做的工作!」因為一個人永遠不可能認識自己,而通過工作則可以使自己成為完人。我承認認識自己也許是徒勞之舉,但同時我也相信,一個人倘若從來不想認識自己,從來不肯從事一切無望的精神追求,那麼,工作絕不會使他成為完人,而只會使他成為庸人。
06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關於死亡:
不知道你有沒有某個與自己相處的瞬間,想到過死亡?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這個話題的呢?你有面對過生死的一瞬間嗎?你現在對死亡的看法有所改觀嗎?
如果你說,我還年輕啊,想什麼生不生,死不死的,那多遙遠啊。那其實我還真挺羨慕現在的你呢!希望幾十年後,你還能依然能如此灑脫!
周國平在第六章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中這樣靈動的寫道:
我們每個人豈不都是患著一種必死但不會很快就死的病嗎?生命本身豈不就是這種病嗎?
如果能夠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當作人生司空見慣的許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來想,倒不失為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愚者不費力氣就置身於其中的這個境界,智者卻須歷盡滄桑才能達到。一個人只要曾經因想到死亡感受過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從此便留下了幾乎不愈的創傷。當然,許多時候,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限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消遣和娛樂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同美麗的晚霞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懸崖,於是放心向深淵走去。
可是,還是讓我們對自己誠實些吧。至少我承認,死亡的焦慮始終在我心中潛伏著,時常隱隱作痛,有時還會突然轉變為尖銳的疼痛。
誕生和死亡是自然的兩大神秘。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知道,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我們無法理解虛無,不能思議不存在。這就使得我們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編織夢幻。誰知道呢,說不定事情如我們所幻想的,冥冥中真有一個亡靈繼續生存的世界,只是因為陰陽隔絕,我們不可感知它罷了。
思考死亡的另一個收穫是使我們隨時做好準備,即使明天就死也不感到驚慌或委屈。儘管我始終不承認死是可以接受的,我仍贊同許多先哲的這個看法:既然死遲早要來,早來遲來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在我看來,我們應該也能夠做到的僅是這個意義上的不怕死。
死是個體的絕對毀滅,倘非自欺欺人,從中絕不可能發掘出正面的價值來。但是,思考死對於生卻是有價值的,它使我能以超脫的態度對待人生一切遭際,其中包括作為生活事件的現實中的死。如此看來,對死的思考儘管徒勞,卻並非沒有意義。
因為珍惜愛,所以不願意死;因為知道死,所以更珍惜愛;
死亡是壞事,但又是必然之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與它和解。
德國諺語:只存在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有存在;
我的命題:存在過一次,就是永遠存在了。
一天天向死亡靠近。怎麼辦?沒有任何辦法,只好相信靈魂不死,如果落空了呢?只好接受,因為不接受也得接受。信仰是賭博,這個賭博反正不會輸掉你的本錢——就是順從自然。
希望你讀完作者這些真誠而深邃的文字,能對三大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能有自己的一點認知。願你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更願你活成你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