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將是未來預報地震的發展新方向

2020-12-27 電子發燒友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將是未來預報地震的發展新方向

佚名 發表於 2020-03-31 14:02:38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

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

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

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速報員杜廣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他已經連續4個春節守在監測系統前,地震發生後在10分鐘左右核算地震參數信息,校正自動速報結果,給出正式速報是杜廣寶和同事們必須做到的事情。

有沒有一種新技術可以解放速報員們緊繃的神經?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快更準地給出地震參數信息?近日,由中國科技大學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智能地動」系統項目組宣布:利用該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就能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會「學習」的地震監測系統

從古至今,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威脅從未停止。僅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0次,地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其中,四川長寧6.0級地震和西藏墨脫6.3級地震都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獲得地震的相關信息對於災害的預判及救援意義重大。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說,傳統地震監測系統是報出系統計算與專家幹預相結合的結果,因此要求專業人員24小時值班,這對工作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許多微小地震肉眼常常無法識別,但是這些微小地震可能預示大地震的發生。

科學家們最初研究「智能地動」系統的動力正是源自於此。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張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的出現是地震監測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通過深度學習歷史地震數據,「智能地動」系統可以監測到微弱地震波信號,並在兩秒內報出地震參數信息。藉助超級計算機,災害模擬評估的區域更廣、精確度更高。

「智能地動」系統與傳統監測系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深度學習能力。它能根據記憶中匯集的上百萬個地震資料,結合地震學理論,快速處理正在發生的地震數據。

「智能地動」系統自2018年12月已在中國地震局試運行,實時處理位於四川和雲南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的117個地震臺,這套系統採用一系列人工智慧主導的地震數據分析方法分析數據,無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動快速地得出地震信息並自動發布。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為地震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以及處理大數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將為防災減災帶來許多新的突破。

「智能地動」可能人所不能

正是由於「智能地動」系統可以不斷從歷史地震大數據中「學習」,它在監測地震領域才有了能人所不能的一些「神通」。比如,以前我們採用計算記錄幅值變化來確定地震參數,一旦有噪音幹擾或某個臺站發生故障,計算就容易出錯,但「智能地動」系統通過學習歷史上發生的上百萬個地震信號,可以有效地去除任何頻率段的噪音,識別能力強,能監測到微弱的、肉眼無法看到的地震波信號。傳統監測系統一般可以報出3級以上的地震,而「智能地動」系統可以報出1級以上地震的信息,提高了地震監測能力。

在地震定位方面,傳統方法拾取性質不同或傳播路徑不同的地震波組、地震波從震源傳到觀測點所經過的時間等地震震相走時,去噪效果差,個別臺站拾取走時錯誤,這些都會影響最後定位結果,而「智能地動」系統則是一步到位,直接根據地震波形記錄推斷地震的位置與深度。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破裂機制研究上,傳統方法只能處理較大地震的資料,並且依據人工選用的波形與反演參數,在幾分鐘後得出破裂機制的描述參數,「智能地動」系統則可在1秒內依據記憶訓練的大資料庫,對任何地震瞬間推出地震破裂機制以及可靠性分析。

人工智慧預報地震是新方向

最近一些年來,我國地震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各項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地震相關研究中常能見到前沿科技的身影。許多人都知道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既然科學家們開始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最新技術研究成果引入地震科學,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在地震預報上獲得重大突破呢?

實際上,為了預測下一場大地震將出現在何時何地,有許多科學家都在不斷努力。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充分,他們分析大量地震數據的方式發生了改變,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地震,預測地震的表現形式。

地震預報也是「智能地動」系統的努力方向之一。張捷表示,「智能地動」系統目前的運行水平已經達到了常規地震監測與地震預警的技術指標要求。他說,我們團隊目前多項科研都在從事地震預報的研究。去年12月我們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全球最大的地球物理學年會上,作了3個關於地震預報的學術報告,其中兩個報告都是應用人工智慧預測大地震。我們的目標是未來「智能地動」系統將具有中短期地震預測的功能。
責任編輯;zl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地震科普|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了解多少?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根據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由政府統一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測意見。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地震預報可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
  • 科普|探索地震預報研究的一種新途徑
    強烈地震造成的破壞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全球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大陸發生的1976年唐山7.8級、2008年汶川8.0級、2010年玉樹7.1級等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預測預報是世界性難題,目前還處於初級的探索階段。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例如,古川第三小學就因為安裝了速報預報裝置,在地震前10秒鐘,校內就響起了地震預報廣播,正在上課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馬上跑到了附近的安全地帶。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地震預報不過關的情況下,面對地震災害不斷發生,一些多地震的國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為人類減輕地震災害帶來了一縷曙光。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
  • 唐山5.1級地震預警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成都減災所讓北京、天津...
    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表示,我國高度重視災害預警工作,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自汶川餘震區發展的具有我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我國地震預警成果,其系統平均響應時間、盲區半徑、震級偏差等關鍵核心技術均優於日本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中國地震臺網預報部主任:未來幾年有7.8級地震
    ■我國的地震預測水平如何?中長期預測水平20%-30%,短期臨震預報的成功率很低。■我國未來是否還會發生地震?中國實際上處於很活躍的區,這個活躍的區域就在中國西部。■地震活躍期還會持續多久?這個活躍期還會再持續10年,從現在2010年到2020年。
  • 地震預警vs地震預報 怎麼可以傻傻分不清?
    地震預警原理圖 資料來源:網絡通過平時安裝調試的地震監測系統,在探測到某處的地震波後自動識別、計算,通過手機簡訊、APP、電視廣播自動插播發布,就能搶在地震來臨前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逃生/應變時間。2000年,中國學者夏玉勝、楊麗萍從理論上預測了地震預警系統可減少的人員傷亡: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人員傷亡可減少14%;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人員傷亡可減少39%;如果預警時間為20秒,人員傷亡可減少63%;如果預警時間達60秒,則可使傷亡減少95%。
  • 推薦四款最好的免費地震監測預警APP
    MyShake把大量用戶的智慧型手機變成地震傳感器,瞬間組成一張「人肉」地震監測網絡,能配合傳統地震監測網絡大大提高地震早期預警的速度和精確度,對於沒有地震監測網絡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例如尼泊爾、秘魯、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伊朗)說,MyShake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 推薦五款最好的免費地震監測預警APP
    MyShake把大量用戶的智慧型手機變成地震傳感器,瞬間組成一張「人肉」地震監測網絡,能配合傳統地震監測網絡大大提高地震早期預警的速度和精確度,對於沒有地震監測網絡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例如尼泊爾、秘魯、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伊朗)說,MyShake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 提升川南地區地震監測能力 省地震局與自貢共建川南地震中心
    王樂樂 封面新聞記者 鄧丹10月15日,四川省地震局和自貢市人民政府籤署《共同建設川南地震中心合作框架協議》,省地震局與自貢市共同建設川南地震中心,將進一步加強自貢及周邊地區的地震監測、震情跟蹤研判,進一步提升川南地區地震監測能力。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推動中國地震科學事業進入快車道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國家地震預報行動在海原地震區進行,中國宏觀地震預報由此起步。經歷多次重大地震災害的中國地震科技工作者,通過長期自主研發和艱苦攻關,已逐步掌握地震監測核心技術,並在地震災害防禦、地震應急救援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指出,由於地震孕育發生機理和成災演化過程極為複雜,尤其是強震和巨大地震,而地下震源的不可入性也限制了更為直接的觀測。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對於地球而言,地震只是一種常見的地球內部能量釋放,但對於人類以及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其它動物而言,地震無疑是一種重大的自然災難,嚴重的地震會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我們並不能夠像預報天氣那樣,對地震進行準確的預報,即使是在理論層面,目前也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難道我們就真的對地震束手無策了嗎?
  • 全國最深地震監測井落戶常德
    近日,常德市與湖南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調中心籤署《合作意向書》,標誌著目前全國最深地震監測井項目(總投資約2000萬元)正式落戶常德。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2018年2月2日,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地動儀,開創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1800多年過去了,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衛星飛上了天,研究的還是同樣的問題:地震預測。不過「張衡一號」並不能直接預測預警地震。它的主要功能在於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並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
  • 省地震局專家組來蕪開展地震監測系統升級工作
    2020年12月30日至31日,省地震局監測中心技術人員應邀來蕪開展地震監測系統升級工作。在蕪湖市地震監測中心,技術專家先後對地震臺、虛擬臺網進行了更新升級。市地震臺測震系統由Jopens1.0升級到了最新的6.0版本。
  • 伊犁州地震監測中心積極推進恰普其海水庫地震監測臺網恢復運行
    為儘快恢復恰甫其海水庫地震監測臺網運行,為水庫提供地震安全保障,2019年10月以來,伊犁州地震監測中心多次電話並致函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提出恢復水庫地震監測臺網運行意見。2021年1月5日下午,伊犁州地震監測中心主任郭援軍及業務人員與到訪的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恰普其海水庫範以田處長一行進行了座談,共同商議恰普其海水庫地震監測臺網恢復運行事宜。
  • 地震預測預報的「基石」之地形變觀測儀器
    1962年,廣東新豐江水庫庫區及其附近地震驟然增多,李四光教授提出在壩區和庫區建立地震研究實驗場和地殼形變監測網,開創了我國利用大地測量方法觀測地殼形變的歷史。 地形變測量是地震監測預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精密的測量儀器是保障觀測資料有效的重要基礎。 我國最先應用於地形變測量的是經典的大地測量儀器:水準儀和經緯儀。
  • 唐山5.1級地震前電視彈出預警!山東2022年全面建成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提前3秒預警可減少14%人員傷亡值得注意的是,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對未來的地震提前發出警報,是還未解決的科技難題。而地震預警的技術已成熟,近年來在全國多地都有實踐。地震預警是基於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利用地震傳感器及相關技術系統建立的地震預警網,在破壞性地震發生時,全自動地提前幾秒到幾十秒在目標區域對還未受波及的用戶發出預警的行為,能夠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
  • 對抗地震災害的利器——日本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
    創建背景(二)1965年日本政府就成立了地震預報的專門研究機構,並投入龐大的資金支持研究項目的推進。 但是對於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的發布,由於缺乏準確判定地震發生的依據,該研究機構一直未能向政府提供地震預報相關的信息。
  • 中國地震預警:國家地方「兩張網」,該聽誰的?
    圖 | 自 2010 年代以來,成都減災所的地震預警系統數有多達 50 多次破壞性地震得到驗證。(來源:成都減災所)2020 年 4 月底,成都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未來臺站總數將達到 3 萬,僅在四川省內,今年年內將達到 3000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