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漫威,自然就想到了斯坦李,就像一提到《笑傲江湖》,就想到了金庸。
但是你們知道漫威真正的創始人,其實並不是斯坦李嗎?其實另有其人。
其實要說起斯坦李的職務,斯坦李開始其實也只是一個漫威公司裡的一位職員,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編寫故事,提供最初的靈感,斯坦李本人其實也不會畫畫,但他卻是一位故事能手。
後來才成為漫威的主要負責人,也就是漫威裡的老大,但卻不是老闆。
大概漫威80%的角色,都是斯坦李創造的,還有少部分20%的角色,由漫威的同事,比如漫威的搭檔科比創造的,科比是一位畫師,當年,漫威還只能印在紙上的時候,就是主要由科比畫出漫畫冊。
其實也不難理解,比如和斯坦李合作久了,自然也就知道了斯坦李的思維,也就能照葫蘆畫瓢地想出一些英雄,而且在漫威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會寫故事的畫師,不是好的漫威員工。
但是,如今大部分的角色,最初都是老爺子斯坦李想出來的,比如鋼鐵俠、蜘蛛俠、雷神、綠巨人,這種耳熟能詳的角色。
但是美國隊長並不是斯坦李創造的,當年斯坦李剛進漫畫社,第一部參與的作品是《美國隊長》第三卷,那個時候,斯坦李還很年輕,十幾歲。
所以我這樣說,你們就明白了,斯坦李是漫威部門的一位職員,但是卻是最重要的職員,是一位編劇,但是卻不是創始人。
其實真正的創始人,是斯坦李的舅舅馬丁·古德曼,其實哈,也不是親舅舅,也就是一位遠房的舅舅而已。
當時,創始人馬丁·古德曼是漫威的老闆,當年開始的時候,還不叫漫威漫畫社,叫做及時漫畫社,後來快運營不下去了,改名叫做漫威,意思是驚奇、奇蹟的意思,看看能不能換個名字,換個風水。
比如驚奇隊長的英語拼寫就是Captain Marvel,換種說法,就是漫威隊長。
結果自從改名叫做漫威的時候,漫畫銷量節節攀升,當時也是因為《神奇四俠》的大賣,從及時漫畫,改名叫做漫威漫畫。
從改名和《神奇四俠》的發布之後,以後漫畫社峰迴路轉,漫畫銷量越來越高,看來好名字真的能夠帶來好運啊!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馬丁·古德曼雖然作為漫威的創始人,但是他好像不是太懂漫畫,之前給斯坦李安排的題材,斯坦李怎麼做都做不起來。
後來,斯坦李打算叛逆一次,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次,結果這部漫畫卻意外走紅了,這部漫畫就是《神奇四俠》。
到了如今這個時代,漫威幾經周折,漫威總裁也換成了凱文·費奇,而漫威公司,也變成了迪士尼的分公司。
凱文·費奇的職務就是漫威的總裁兼製片人,但是和出品人是有差別的,出品人相當於大老闆,出錢投資的,製片人等於拿了錢,安排人員把這項事情做成的人,這兩個角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所以凱文·費奇也不是大老闆,他也是拿著出品人給的錢,然後安排人員,用盡一切辦法,把事情做成的人。
這就好像裝修,出品人等於住戶,製片人等於裝修老闆,凱文·費奇就是類似裝修老闆這樣的人。
但是,漫威電影有個奇怪的想像,就是費奇找導演和演員的時候,總是喜歡找一些二線導演和二線演員。
比如鋼鐵俠的扮演者小羅伯特·唐尼,當年,就是一個二線演員,並不是很出名,還比如一些導演,也並不是很出名。
比如,《鋼鐵俠》就沒有請《變形金剛》的大導演麥可·貝,如果要是找麥可·貝,不知道鋼鐵俠會不會拍成《變形金剛》的效果。
相反,費奇找了一個二線導演喬恩·費儒,而當年小羅伯特·唐尼在《鋼鐵俠》第一部的片酬,只有50萬美元,而到了《復聯4》時候,小羅伯特的片酬已經高達7000多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億,翻了100多倍。
當年,漫威為什麼請的都是沒有名氣的二線演員呢?
其實原因沒有那麼高大上,甚至有些寒酸,因為那個時候,漫威沒有錢,請不起大牌,只能請一些便宜的小牌明星,一點一點的戰戰兢兢的實驗,走出了一條前人沒有走出的路,就是劇情相互勾連的宇宙系類。
漫威宇宙系列也是後來一點一點做起來的,漫威宇宙系列的21部電影,前20部電影的全部成功,才最終導致《復聯4》的票房創造了世界紀錄,42億美元的天價票房。
漫威,其實在我眼裡是一個金礦,我們每個人看待的角度不同,有的人看懂了鋼鐵俠的智慧,有的人看懂了美國隊長的身材和精神,有的人看懂了一些經濟現象,有的人看懂了人生。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從漫威這個大宇宙中,獲得一些寶藏,可能,這也是漫威深深吸引我們的原因。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漫威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呢?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