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良先生在問津書院學海堂。 (資料照片)
書院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書院最早出現於唐代,是集教育和研究為一體的知識分子交流學術思想的精神家園。如今,大量的古代書院已經不復存在,少量現存較好的知名書院,例如坐落於湖南長沙始建於公元976年的嶽麓書院等,經過重整翻修被改造成了旅遊景點。
歷史曾經湮沒了一座天津歷史上的有名書院,在天津之外它並不太為人所知,那便是天津最早的書院——問津書院。它始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但不幸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它因八國聯軍入侵而慘遭毀壞,歷史也在這裡終止成為塵埃。
近年來,問津書院在天津悄然間重建,並且悄然間復興,成為本地歷史文化學者的精神家園,以及最受大眾歡迎的免費書吧之一。
它的復興,也續寫著它過去的輝煌。問津書院曾經因西學東漸之風,最早引入西學書籍,並促生了中西兼容教育模式在天津的生長。
這座書院的低調復興,引發了外籍學者、文化外交官的關注,義大利和法國等國的文化參贊先後來到書院。來書院訪問的義大利學者,曾經慨然向這裡贈書。而在天津居住工作的一位義大利女士,還為書院一本關於中意文化交流的出版物用她不太嫻熟的中國書法題寫了書名——《從租界到風情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今年3月,一位日本學者還專程來到書院,在每月一次的講堂上暢談了他對中國孔子研究的成果。
這就是問津書院。
書院的主持者王振良先生原為天津《今晚報》的記者、高級編輯,擔任過該報副刊部主任,特別要提到的是,《今晚報》副刊,曾經是中國轉載率最高的副刊。
據了解,「問津」一詞來自《論語》中子路問津典故,而「津」又巧遇「天津」這座城市名字中的「津」。書院有一本研究天津文化的雜誌《問津》,甚至直接翻譯作了「探索天津」。
47歲的書院主持者王振良先生,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學系教授,他告訴記者,創立問津書院的宗旨意在推動天津文化的交流。
他無意以書院來營利,也沒有任何經營團隊,書院雖然註冊了實體,但更像是一個鬆散的NGO組織。關於書院未來將走向何方,他也沒有具體的宏偉的計劃和安排,僅僅是每年安排一下學術研討的主題,邀請他的朋友前來講學,不斷出版一些學術刊物和圖書。
自問津書院成立七年以來,學術界、新聞界對書院給予了高度關注,而這一切都在文化學者圈的「意料之外」。
「創立之初曾經有朋友說過,這個書院最多不會超過三年,而今書院已經即將走完它的第七個年頭了。」
截至目前,問津書院編印的《問津文庫》圖書,已經出版九個系列近百種,總印量10萬餘冊,組織超過70場問津講壇,每月一期從未停歇過。
「我們的講壇每年都會有一個主題,集中在對天津的歷史回憶和專業研究方面。」
如今,問津書院已經成為天津歷史文化學者的精神家園,形成一個約300人的對天津研究有素的學者圈子,並常年與問津書院保持密切聯繫。
他們的頻繁學術交流,也使問津書院所在的巷肆創意產業園成為天津歷史文化學者特有的一個「俱樂部」。
在王振良先生等的努力下,問津書院已經使天津歷史文化圈的粘合程度和交流頻次顯著增加。
事實上,王振良在重建書院前就是天津文化圈的知名人物了。
2008年,他參與創辦的天津第一個文化遺產保護NGO組織——天津老建築保護團體,曾經獲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頒發的年度貢獻獎。他還曾經為此創辦《天津記憶》等刊物,至今仍在業界發揮著較強的影響力。他們的故事很早就被海外媒體和學者關注,他曾多次接受有關採訪,或者引導海外學者在考察租界建築等。
有趣的是,王振良先生並不是一位土生土長在天津長的學者,他出生於吉林省公主嶺市。他對於書的愛好近乎於痴狂,早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
他在大學期間的藏書就達到3000冊之多,他現在已將4萬餘冊藏書的二分之一,寄存在了他任教的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
他對於細節的追求也近乎於痴狂。在他為書院編印的每本書折口,他都邀請著名篆刻家曲世林先生等治一方書名印,「當100本書出畢,我們將為他出版一本印譜。」對於問津書院每期講座的海報設計,他也可謂達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目前,他正主持編寫關於天津與義大利、天津與日本的歷史文化交流圖書。
「我常常想,歷史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知未來。在外宣報導中,其實不一定總是宣傳當下,有時對歷史文化的共同記憶,反而會更好地使人們加深心中的情感紐帶。」
王振良先生至今堅守著他的初心,無意將書院發展轉變為商業化的模式。「書院的運營,是我的一些愛好文史的朋友,自願形成了一個志願者圈子,在幫助我做有關活動的支撐。」
他的朋友李雲飛先生,天津國際設計周主席和創始人及巷肆創意園創始人,給與了他最大的幫助。
除了資金方面的支持,書院現在還佔用了巷肆創意園的部分空間,而李先生也常常來到書院一層的雙槐書屋,接待客人或者僅僅是喝上一杯咖啡。
馮驥才,世界知名的天津文化學者和作家,多年來致力於推動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著名人士,他曾經說過:「歷史的記憶是城市的魂,而問津書院的存在記錄了這座城的魂。」 (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 楊成)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