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秦始皇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真跡都被找到,哪件價值更高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傳國玉璽與《蘭亭序》真跡:
傳國玉璽: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藍田玉(相傳就是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擁有合法地位的憑證。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朝滅亡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從秦朝滅亡到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蘭亭序》則是我國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遊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後,將全部詩歌結集成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蘭亭序》是現場應景作文章,現場書寫,文章與書法達到完美的結合,因此被歷代書法家及鑑賞家們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分析,傳國玉璽年代更久遠,在傳國玉璽的身上發生了很多歷史故事,傳言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製作而成,在成為玉璽之前,就經歷479年的歷史,包括玉工卞和三次獻玉給楚王,兩次被遭受殘酷刑法,直到最後一次和氏壁才真正顯示出價值,沒有卞和的執著和頑強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傳國玉璽,這是傳國玉璽最早的文化價值,後來又發生秦趙兩國爭奪和氏璧,藺相如出使秦國完璧歸趙的故事,秦統一六國後和氏璧被秦始皇所有,並製成傳國玉璽,用來證明皇帝擁有合法地位及至高無上的統治天下的權力,傳國玉璽製成後又有很多傳奇故事發生。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壓風浪,傳國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並且稱秦始皇為「祖龍」,傳國玉璽復歸秦始皇。秦滅之後,傳國玉璽歸漢,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元後看著王莽來氣,一氣之下,將傳國玉璽摔到地上,傳國玉璽被磕崩了一角,王莽用黃金給鑲嵌上了,傳國玉璽變成了金鑲玉。圍繞傳國玉璽還有很多故事不一一列舉,直到其在人間消失,這是傳國玉璽的獨特文化價值,傳國玉璽還擁有唯一性質,本身高檔的玉就價值連城,由我國第一個書法家李斯篆刻文字實際上還是一件藝術品!再看《蘭亭序》真跡是我國歷史上最珍貴的書法作品,這一點無可質疑,發生在《蘭亭序》身上也有很多故事,比如《蘭亭序》的產生本身就是文人雅事,後來又發生唐太宗李世民與蕭翼用計騙得辨才和尚《蘭亭序》真跡的故事,並且唐太宗親自給王羲之作傳論, 把王羲之推上「書聖」的崇高地位,但是《蘭亭序》畢竟是一件書法作品,不具備擁有權力的象徵性,我國歷代還有數十位大書法家的經典作品!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用權力來把王羲之真跡全部收購就是明證!而且皇權至高無上,所擁有的天下江山裡包括蘭亭序等一切人與物,土地!
通過各方面綜合比較,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與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這將會是轟動全世界的歷史性發現,我認為除少數研究書法的專家外,絕大數的人會認為傳國玉璽的價值要比《蘭亭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