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變生活,老臣奉旨伴你讀書
讀史專欄作者||只讀貼不評論
原標題:傳國玉璽的詛咒與迷局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枚傳國玉璽,
它晶瑩剔透,無比堅硬,
象徵著「天命所歸」。
它鑄成於戰國,
歷秦、漢、三國,至南北朝、隋、唐,
當傳承至五代十國,
卻在後唐李存勖手裡神秘失蹤…
01
關於傳國玉璽的來歷,還要從世人耳熟能詳的和氏璧說起。
戰國時期,楚人卞和於荊山採得玉石一塊。在陽光映照下,熠熠生輝,眩人眼目。
細看紋理,卞和深知此物非同一般,遂進獻當時主政的楚厲王。
誰知厲王這呆貨有眼珠,沒眼光,以為卞和拿普通石頭來矇混功名利祿,便陰惻惻下令,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卞和淚崩。
熬啊熬,一直熬到厲王掛掉,武王繼位,卞和瘸著一條腿再度進宮獻寶。
可武王照舊是個有眼無珠的糊塗蛋,咔嚓,又命人剁掉了卞和的右腳。
連遭不幸,卞和天天抱著玉石嚎啕痛哭,心裡一個勁地罵:這幫傻叉君王,咋就不長眼呢?
轉瞬間,N年過去,楚文王繼位。
聽聞民間紛傳卞和哭玉,文王就把他召進宮,並命玉匠鑿開石頭進行打磨。
成品之後果然珠玉光華,大放異彩。楚文王大喜,遂命名為「和氏璧」。
此後,和氏璧一直深藏楚宮,絕少示人。
02
在戰國七雄當中,楚國原本是最具實力一統天下的「真命天子」。
鼎盛時期,楚國雄據長江中下遊,西抵巴蜀,東臨大海,幅員遼闊。而且,楚國為玉璽誕生之地,楚王又是天賜珍寶的持有者。
不料想越到後面,楚王越昏庸,一個個親小人,遠賢臣,愁得大詩人屈原都跳進汨羅江殉了國。
看來這天下之主,另有他人。
一開始,趙國機會不小。由於時局紛亂,趙惠文王莫名其妙取得了楚國和氏璧。秦昭襄公獲知後饞夠嗆,聲稱要以十五座城池來換。
都是老獵人,少跟我玩鷹!
趙國上卿藺相如一眼就洞窺了老秦的虎狼之心,做好一切準備後攜璧赴秦談判。
果然,秦國無信。藺相如怒髮衝冠,以與和氏璧玉石俱焚來要挾秦昭襄公。
最終,秦國被鬧騰得很丟份,不得不放人。此即「完璧歸趙」。
但很悲催,趙國雖有和氏璧加持,卻連遭秦國痛毆。尤其長平一戰,40萬兵卒被坑殺,從此蔫頭耷腦,直至被滅。
秦國掌門嬴政也確實夠霸氣,先後滅掉「天命所歸」的楚、趙及其他諸國,併吞天下。
為表彰自己空前絕後的功績,嬴政自稱「始皇帝」,並拿出從趙國獲得的和氏璧,請當時著名書法家李斯親手題詞:「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由著名匠師孫壽逐字銘刻。
經此雕琢,玉璽呈現出龍盤虎踞之狀,象徵著大國之重器,神聖而威猛。再加上寶石本身的價值及完美手工,曼妙書法,終使之成為至尊無價之寶。
然而,秦不過二世,天下又重新陷入戰亂,戰國七雄紛紛復國。
其中,楚國出身的項羽、劉邦,擁立楚莊王后人熊心為義帝,起兵反秦。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攻入鹹陽。秦始皇之孫子嬰手捧傳國玉璽,戰戰兢兢奉迎之。
劉邦稱帝,授玉璽「漢傳國寶」榮譽稱號。這個玉璽,於漢室前後傳承三百餘年。
因為劉邦本為楚國故地之人,所以很多人都說,楚國才是真正的奉天承運,天命攸歸。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果然,戰國七雄最後的大贏家不是秦,而是楚!
從哪裡來,再回到哪裡去,傳國玉璽誕生於楚,最終歸於楚。只不過這時候的楚,改了個名字叫——「漢」。
03
公元前1年,漢哀帝病死,皇太后掌管玉璽,西漢權臣王莽欺負人家孤兒寡婦,意圖篡位,便派人前去索取傳國之寶。
皇太后怒斥王莽逆天違理,必遭報應,用力將玉璽擲於階前。
等王莽拿到手時,寶物一角已經磕壞,遂命宮廷匠人以黃金進行鑲飾。
匠人接了活,卻猶疑不決:「玉璽由玉石製成,天然純淨,黃金則充盈世間俗氣。臣擔心,兩者相剋,必違天道。」
「少忽悠我。」王莽挑嘴哼道,「你能不能幹?幹不了我換別人。」
說來堪稱詭異,玉璽修復後,王莽雖勵精圖治,也頒布了很多新法,卻很快敗亡,身死國滅。
後人揣測,此時的玉璽已經「通靈」,並且成為詛咒權臣謀逆的神異器物。
後來,玉璽重新回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繼續傳承漢室基業。
及至東漢末年,董卓作亂,軍閥頭子孫堅率軍攻入洛陽,突然發現宮中一口枯井裡冒出了五彩雲光。
啥玩意,下去瞧瞧!
這一瞧,孫堅頓時又驚又喜蹦了高——
井裡有具女屍,女屍懷裡竟藏著傳國玉璽!
翌日,細作便將此事密報給了討伐董卓聯合會的總盟主袁紹。袁盟主逼問孫堅,孫堅卻矢口否認,且當著天下豪傑的面發下重誓:
「我孫堅若敢竊據國器,他日必受萬箭穿心!」
堪稱詭異,沒多久,孫堅還真就中箭身亡。
04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稱帝創魏。
許是底氣不足,他命人在玉璽上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此證明自己是受禪得位,並非篡奪。
而為了表示的更加名正言順,曹丕還故意三次不受詔,搞得漢獻帝要三次下詔,強行「逼迫」曹丕登位。
曹丕的這番騷操作,可謂此地無銀三百兩,被後世傳為笑談。更令人不齒的是,一個好好的玉璽竟被刻上了兩個國號。
虧曹丕想的出來!
如果後世歷朝歷代都這麼辦,這麼刻,那傳國玉璽豈不成了眼下的「牛皮癬」小廣告,密密麻麻亂糟糟?
一報還一報,曹丕的篡位之舉被司馬家原樣套用,司馬炎也「被迫」繼承大統,建立西晉。
傳國玉璽,從此歸屬司馬家。
隨後,北方陷入混亂,鮮卑族等五胡內遷。傳國玉璽曾一度流浪於混亂的北方十六國,你爭我奪,異常激烈。一個個都以為得了傳國玉璽,自己就是正統…
公元589年,北周大將楊廣率軍攻入南朝陳的首都建康,統一全國。玉璽歸隋。
公元618年,唐滅隋,蕭太后和太子元德帶著玉璽逃亡漠北。傳國玉璽也第一次在遊牧民族區域——突厥境內流轉。
05
公元626年七月,即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門兵變慘烈上演。
秦王李世民屠兄害弟,登上帝位。可手頭沒有傳國玉璽,心裡自是不託底,遂命人刻了幾個「受命寶」、「定命寶」之類的贗品充數。
早年,唐太宗與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訂有「渭水之盟」。可突厥不滅,大唐始終無法安心。
去他的盟誓,幹他,永絕後患!
於是,大唐不斷出兵,先後平滅西突厥和東突厥,也將疆域拓展至貝加爾湖一帶,可謂盛極一時。
據史家揣測,唐朝對北方用兵,不排除是在追尋蕭太后、元德太子和傳國玉璽的蹤跡。
隨著突厥覆亡,蕭太后重回故土,當然也帶回了傳國玉璽。
之後,玉璽也一直握於唐室手中。
後來,繼續傳承五代,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都曾掌管過。
公元936年十一月,見大勢已去,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遺失,不知所蹤。
06
後晉因沒有傳國玉璽,就命人重新刻了一方;
後周皇帝郭威也因找不到玉璽,也命人刻了一個「皇帝神寶」來代替。最後傳給北宋、南宋的玉璽,就是這個玩意。
直到宋哲宗年間,有一位農民在耕地時偶然發現一枚,隨即上呈朝廷,一時轟動朝野。
宋哲宗坐像 清人繪 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整個文官士大夫集團更是欣喜若狂,以為天命重現。可組織大批玉石專家進行鑑定後,一個個全將腦袋搖成了撥浪鼓:
贗品。
也就是說,整個兩宋帝王,誰都不曾擁有過真正的傳國玉璽。
至於元、明、清,他們的玉璽也都是自己刻制的,並非真的傳國玉璽。
那真的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裡?一直成謎,至今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