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波:
心有書香筆自生花
說起讀書這個話題,《生活報》副總編孫劍波謙遜地表示,愛讀書之人眾多,而自己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個,所讀之書還遠遠不夠。對於孫劍波而言,讀書不是刻意為之的堅持,而是他生活中愉悅身心、充實精神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孫劍波上世紀90年代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他曾多次在省內外各大期刊雜誌發表多篇雜文、散文,在《生活報》推出的「挑燈看劍」專欄文章更是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孫劍波稱自己是個愛看「雜書」的人,他的閱讀不偏於一隅,沒有體系的限制。從其文字見其學養,正是他閱讀的「雜家」習性,塑造了他廣闊的知識面,提筆著文章時,遊刃有餘,妙筆生花。
孫劍波尤為喜歡讀「人」,吳清源、齊白石、李白、杜甫、愛因斯坦、霍金……說起他曾讀過的人物傳記以及史料、文章,他列舉了一連串的名人名家,涉及諸多領域。此次他向讀者薦讀的《南渡北歸》一書,提及書中寫到的西南聯大的歷史和這些學者的知行,比如傅斯年與陳寅恪之間的友誼,梁思永、李濟的教學與實幹等內容,孫劍波均如數家珍。
在孫劍波看來,讀書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令人羨慕的旁徵博引並非是讀一兩本書便可一蹴而就的。比如在讀《南渡北歸》之前,他就已經閱讀過許多相關的書籍、文章,對這些學者的學術造詣、人生經歷都有所了解。早在初中時期,孫劍波便把清華大學給父親郵寄的《清華校友通訊》當成了「掌中寶」,那時幾乎每期必看,其中常會介紹清華歷史上傑出的教授、學者們,包括西南聯大的歷史。孫劍波還曾搜集閱讀過多本有關西南聯大人與事的書籍,比如汪曾祺的小說《跑警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等等。孫劍波覺得,以前看的關於西南聯大的書都是碎片化、片段零散的,或者是完全學術性的,缺乏細節描寫的東西,比較枯燥乏味。《南渡北歸》這種紀實文學給他的感覺既言之有據,又有細節描寫和人物刻畫,相比之下更具趣味性。
跟很多愛讀書的人一樣,孫劍波家裡的書也擺滿了幾大書櫃,他最近正在進行整理。孫劍波建議說,買書不能盲目地隨波逐流,要善於甄別,人生不同時期或許喜歡的書不同,要根據自身的人生目標、理想等選擇適合自己、感興趣的書。比如近期他打算淘汰掉的一些書,有的是當時頭腦一熱買回來的,多少年過去至今都沒看過,現在讀也依然提不起興趣,所以果斷淘汰。
繁忙的工作與家庭瑣事之餘,孫劍波很享受捧起書閱讀的時光,儘管當下電子書、有聲書流行,但除了一些網絡文學之外,孫劍波依然堅持紙質閱讀,他喜歡讀紙質書時那種細緻翻閱的感覺,翻到感興趣之處就停下來細讀。孫劍波覺得,很難去概括閱讀對於他是怎樣一種存在。從他的言語中記者可以感受到,他從書中讀出了愉悅,讀出了精神,讀出了心之所往。
讀《南渡北歸》是滌蕩靈魂、自我勉勵的一種方式
孫劍波
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說,「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在強敵入侵風雨如晦的艱苦環境裡,西南聯大集合了國內大部分最負盛名的大師、專家、學者,以空前強大的師資力量,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嚴謹求實的學風,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業務和政治骨幹,以及一大批揚名海內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南渡北歸》以西南聯大師生們的知行為主線,穿插了大師們的學術傳承和人際交往。主要時間點集中在1937年到1945年,但是通過回溯和延伸,從五四運動開始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幾乎所有中國學術名流都有所展現。
讀《南渡北歸》我們讀的是什麼?看這本書,主要的是讓我們必須對那個星光熠熠、大師雲集的時代有所了解,有所敬畏。在日寇鐵蹄踐踏中華大地的時候,我們的先輩學人以不屈之志薪火相傳,讓中華民族的文明血脈綿延傳承。
這本書裡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名字,比如一身傲骨的朱自清、聞一多,比如因為學術外原因(感情糾葛)而備受矚目的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嶽霖等。這本書因為要兼顧可讀性的原因,對他們的生活當然也有所涉獵,但是更多的是圍繞著一般讀者不甚熟知的大師和學者來組織材料,比如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為「中國學者理想化身」的「寡言君子」清華校長梅貽琦,比如精通二十多國語言但是卻偏偏教授中文和歷史的「三百年來一大師」陳寅恪;比如五四學運的領導者之一,著作等身被同時代學者譽為「最稀有天才」的傅斯年。看這本書,我們看的是學術傳統和文化傳承,看的是文人風骨,看的是民族精神。這些人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後一批真正的大師」。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沉下心來做學問的人越來越稀罕,作為知識分子,或者說作為一個讀書人,我輩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讀《南渡北歸》,也是滌蕩靈魂、自我勉勵的一種方式。
推薦書籍《南渡北歸》
《南渡北歸》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是著名作家嶽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命運變遷的史詩巨著,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而後再回歸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啓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群力戰「疫」:向「重症」發起總攻
速看!「龍江健康碼」申請全流程
我們的城,終將和春天一起明媚 【來源:黑龍江日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