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特別的「護鳥行動」。5月中旬,四川射洪市森林公安局在轄區內多個村莊清繳捕鳥網11張,立案8起。
村民張網捕鳥的背後,是當地鳥害嚴重。種下去的玉米、花生,往往需要補種兩三次。要收穫的小麥、油菜等作物被鳥兒啄食嚴重,有村民種的胡豆顆粒無收。扎稻草人、掛彩帶、敲盆、放炮仗……為了驅鳥,有村民甚至在麥地邊守了一個多月。
村民反映,最近10來年,莊稼地被鳥兒侵害得越來越嚴重。射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介紹,鳥害在當地已是普遍問題,並且近年來趨於嚴重——矛盾在於,傷鳥捕鳥決不允許,而村民的損失又無法得到補償。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楊建中認為,隨著生態的發展,鳥害現象越發嚴重,農村鳥害的治理,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重視的課題。
森林公安在田間收繳捕鳥網
護鳥:
森林公安收繳捕鳥網11張、立案8起
兩根竹竿栽在田地裡,中間掛上細密的網,鳥兒一頭撞上去,便鑽進網格間無法掙脫。射洪市森林公安局民警楊驥介紹,這些捕鳥網長則十多米,短則七八米,寬三米左右,因為顏色淺,網線細,肉眼不容易看出來。
5月10日至13日,射洪市森林公安局開展「清網」行動,在多個村莊走訪排查,收繳了捕鳥網11張,網上掛著的死鳥有8隻,其中1隻活鳥被救下放生。
一隻死去的鳥掛在村民安置的捕鳥網上
射洪市森林公安局政委張競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方面是清理打擊,同時也在農村展開廣泛宣傳。捕鳥網收繳後,首先對涉事村民進行批評教育,並找到村幹部,開展全村生態保護的宣講活動。
張競表示,村民張網捕鳥往年也時有發現,隨著宣傳的深入,今年這種情況不算突出。森林公安跟各鄉鎮派出所進行了協作,走訪清查射洪全市的捕鳥網。當地多位村民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派出所或村幹部「打了招呼」,張網捕鳥屬於違法行為。
楊驥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捕鳥網傷害的鳥兒都屬於「三有」保護動物,村民觸犯了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中的「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
楊驥介紹,本次「清網」行動共立案8起,但根據捕鳥目的,以及情節的嚴重程度,案子的具體處理還需進一步調查研判。
馬井福的這片花生地補種了三次,還是有很多苗子沒長起來
驅鳥:
糟蹋莊稼嚴重,老兩口守麥地1個多月
村民為什麼捕鳥?在射洪市洋溪鎮書院村、武顯巖村,多名村民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鳥兒糟蹋莊稼嚴重」。書院村村民馬井福介紹,因為被鳥兒啄食,自家的多片玉米地、花生地都進行了補種,最多的補種了三次。紅星新聞記者看到,他的花生地依然留下斑駁的「空白」,好些苗子沒有生長起來。
書院村村民馬井武也表示,自己的1畝玉米地,前後多花了20多斤種子,被鳥兒啄食後,前前後後補種多次。武顯巖村村民黃德清感到奇怪的是,鳥兒會把剛生長起來的玉米攔腰啄斷,沒有吃葉子,也沒有吃下面的玉米粒。
書院村村民韓思友、薛志清老兩口在家種了一畝多地,其中有一小片胡豆地,從剛剛結豆開始,鳥兒就開始啄食,原本可以收100斤豆子,最終顆粒無收。另有種在離家200米遠的一片麥地,老兩口不得不早晚輪流看守,「中午天氣熱時鳥兒比較少,早晚涼快的時候鳥兒特別多」。鳥兒來的時候,他們就敲打瓷盆,或者用泥沙拋灑,從麥子抽穗到收割,夫妻倆整整守了一個多月。
即便這樣,往年要收300多斤麥子的這片地,今年只收了200多斤。薛志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有兩天忙著栽水稻,沒守在地邊,靠邊的幾行麥穗就被鳥兒啄光了。
武顯巖村副書記何孝志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因為廣泛宣傳不能傷鳥,很多村民不得不在驅鳥方面下功夫,有在地裡掛件破衣立假人,有掛彩條布的,有敲打鍋盆的,有放炮仗的,但效果並不明顯。
馬井武的花生也補種多次,他表示現在「種點莊稼太難了」
尷尬:
鳥害加劇,村民損失難獲生態補償
村民韓思友記得,鳥兒糟蹋莊稼的情況最近10來年逐漸嚴重,他認為現在環境好了,鳥兒多了,而種地的又少了,所以感覺鳥害現象更加明顯。
黃德清也明顯發現,今年鳥兒糟蹋莊稼的情況更加嚴重。為了防止鳥兒啄食玉米,她在剛生長起來的玉米苗周圍插上雞毛,結果並不管用。她還在地裡撒一種氣味很大的驅鳥藥,也沒有什麼效果。
黃德清從4月初開始下種玉米,被鳥糟蹋後,又補種兩次。她說直到5月初,鳥兒才不再啄食玉米了,大概是因為村裡的枇杷成熟了,鳥兒都吃枇杷去了。但又遇上今年天氣乾旱,「今年的苞谷可能種不出來了」。
在紅星新聞記者走訪中,遇見的村民幾乎都有相同感慨,「現在種地太難了」。韓思友表示,明年不會再種小麥了,村裡種小麥的不多,鳥兒都盯著自己那塊地,看護太辛苦了。他還發現,往年不會被鳥兒啄食的油菜,今年也開始被鳥兒光顧。
紅星新聞記者從射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森林資源管理股了解到,鳥害造成的莊稼受損在射洪全市範圍內均有反映,近年來有趨於嚴重的態勢。
該局保護地域產業發展股(野生動植物保護股)股長羅利民也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好,鳥害現象確實比較明顯,該部門時常有接到相關情況反映,並有諮詢是否有生態補償。
不論是當地村民,還是相關職能部門,他們都意識到鳥害現象愈發嚴重,卻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羅利民表示,近年來,當地相關職能部門對於鳥兒在內的野生動物保護落實較好,村民也有了較強的生態保護意識,但對於鳥害帶來的損失,生態補償目前還沒有可以依據的配套法規和執行標準。
一片靠近涪江邊的麥地收割後,留下密集的驅鳥「彩旗」
專家:
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
治理鳥害已成重要課題
羅利民表示,射洪當地村民大都選擇了「物理驅鳥」的方式,包括製造響聲,在地裡懸掛紅色彩帶等。紅星新聞記者在當地農田走訪,隨處可見這些驅鳥設施,但多位村民表示,這些辦法已經不能奏效。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楊建中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如今全國各地都有反映鳥害現象,一些果園、魚塘受到較大影響,並嘗試了多種驅鳥措施。他表示,鳥兒「習慣」了稻草人之類的嚇唬,慢慢地可能不再有效,村民可以再嘗試播放猛禽的聲音,鳥兒遇到危險發出警報聲,以及鳥類的慘叫聲等,但這些方法還需根據鳥的種群具體研究,以及對現場環境進行評估。
收割後的油菜地裡,還掛著村民做的假人
楊建中參與了成都雙流機場的驅鳥項目,但機場的環境跟農村差別很大,他在機場主要採用了「生態治理」的方式,設計特定的綠化環境,不給鳥類提供食物、築巢等條件,讓鳥不在這一區域活動。
楊建中表示,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效果的顯現,野生動物的危害與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的矛盾會越來越大,如何有效治理包括鳥害在內的野生動物帶來的危害,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重視的課題。
有動物保護業內專家表示,可以考慮農業保險的方式對村民進行補償。有固定棲息地的野生動物出現傷人,影響生產生活的情況,往往採用生態移民或根據損失統計給予生態補償。但鳥害涉及面廣,損失難以準確統計,各級地方政府在落實生態補償時存在較大難度。
(原題為:《鳥害下的護鳥困局:森林公安走村繳捕鳥網 為驅鳥保莊稼老夫妻守麥地1個月》)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