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民日報)

2021-01-12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生態徐州

2020年,全球多地發生自然災害,都與氣候變化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更受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全球變暖不會因疫情停下腳步,應對氣候變化一刻也不能鬆懈」……

全球性危機亟須加強國際合作和集體行動。習近平主席發出重要倡議,呼籲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面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宣布將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復甦注入了新動力。

保護生態,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

從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全面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從大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到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國一直為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砥礪前行。

——截至2019年年底,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系統,可再生能源裝機已佔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佔比44%,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均穩居世界首位;

——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超過1.18萬處,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8%、領海面積的4.6%,其中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均居世界第一;

——從三江源到祁連山,從神農架到武夷山,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在深入推進,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裡,覆蓋不同生態環境類型,涉及多個珍稀物種。

衛星圖像顯示,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來自中國。《自然》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成果,驚嘆「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中國生態文明實踐得到越來越多國際認可:「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等先後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已被納入聯合國文件……

「中國從不同維度採取有效行動,通過發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清退低效產能、政策引導新能源車普及、新增綠色建築面積等,積極落實減排責任。中國引領全球減排行動的作用舉足輕重。」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中國氣候路徑報告》指出。

最早提出「綠色GDP」概念的學者之一、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認為,「中國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希望之光」。

獨行快,眾行遠。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與世界各國共同開啟綠色發展之路。

截至目前,中國與100多個國家開展生態環境國際合作與交流,與60多個國家、國際及地區組織籤署約150項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已籤約或籤署加入的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國際公約、議定書等有50多項……

共建「一帶一路」有了更多綠色,全球環境治理凝聚起更大合力。

——在盧森堡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機構發行的數隻綠色債券掛牌交易,募集數十億美元資金用於支持相關國家綠色項目建設。盧森堡證交所執行長羅伯特·沙夫說:「共建『一帶一路』吸引更多綠色投資,促進資本跨國流動,盧中合作與對話正在為全球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市場的建設提供助力。」

——巴基斯坦巴沙水電站主體工程啟動,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電站進入建設關鍵期,克羅埃西亞塞尼風電項目全力推進……中國加快能源科技出海,讓世界共享清潔電力。比利時商務諮詢公司賽百思執行長弗雷德裡克·巴爾丹表示,中國加快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滿足清潔和綠色電力需求,為推動世界能源系統綠色轉型發揮積極作用。

——哈薩克斯坦、蒙古國、埃及、波札那、納米比亞等數十國農業科技人員走進中國,學習荒漠化防治和生態修復技術,中國環境治理經驗讓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獲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積極肯定,認為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導向的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莊嚴承諾,提振全球治理信心

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從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到氣候雄心峰會,中國接連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彰顯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雄心和決心,極大提振了全球氣候治理的信心。

「這有助於激勵全球更多國家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國際非營利機構「氣候組織」執行長海倫·克拉克森說。

英國社會學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馬丁·阿爾布勞說,中國再次宣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堅持綠色發展,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項重要承諾。

「堅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顧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關切」「恪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提供更多幫助」「發達國家要切實加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持」……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一次次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展現了大國領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視野,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讚譽。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前外長法比尤斯稱:「在必不可少的與氣候變化的鬥爭中,中國曾經、正在並繼續發揮作用。」

中國主動為全球環境治理搭建新平臺、貢獻新力量。從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到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再到「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多年來,中國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促進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國已與34個發展中國家籤署了37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華舉辦45期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培訓了約120個發展中國家的2000餘名氣候變化官員和技術人員。「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方面,中國走在世界前列。」法國環境與發展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弗蘭克·勒科克說。

今年以來,為提升全球應對環境挑戰行動力,中國繼續積極行動、擴展合作——

7月,中國和寮國籤署合作建設萬象賽色塔低碳示範區諒解備忘錄,向寮國方贈送太陽能LED路燈、新能源客車、環境監測設備等低碳環保物資;

11月,中國與波札那籤署諒解備忘錄,將向博方提供多星一體化氣象衛星數據移動接收處理應用系統,在氣象、減災、農業、環保等方面造福當地社會;

11月底,中非環境合作中心正式啟動,重點圍繞「中非綠色使者計劃」「中非綠色創新計劃」等旗艦項目開展合作,加強生態環保能力建設。

…………

「我們看到中國對多邊主義越來越多的承諾和投入,這非常令人鼓舞。」聯合國副秘書長霍克希爾德如是評價。

低碳轉型,中國市場添新機遇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可能性排名前五的風險均與環境有關,環境問題首次成為世界經濟論壇成員最關注的長期風險。

「面對全球環境風險挑戰,各國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單邊主義不得人心,攜手合作方為正道。」「我們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要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從綠色發展中尋找發展的機遇和動力。」習近平主席著眼長遠,把脈全球可持續發展,提出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為疫後世界經濟回暖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清潔能源轉型過程中,任何國家都不應掉隊。」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場和政策高級分析師海米·巴哈爾認為,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並提出碳中和目標,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言非常重要。「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在未來幾年仍將遙遙領先。」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國將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乘著中國綠色、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東風,外企在中國經濟這片大海上逐浪前行,不斷捕獲開放合作的機遇——

為積極響應中國新版「限塑令」,可再生材料集團斯道拉恩索針對食品外賣領域推出創新可再生包裝解決方案;

10月,國家能源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合資建設的江蘇東臺海上風電項目落地,這是我國首個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預計投入運營後可滿足近200萬居民的年用電需求;

11月,特斯拉宣布計劃在上海投資4200萬元,建設一座集研發、生產於一體的超級充電樁工廠,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方便快速的充電需求……

「『十四五』時期,中國環保市場將提供更多國際合作機會,擁抱更多全球合作夥伴。」英國全球技術創新聯盟創始人、南京騰森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執行長彼得·騰森認為,中國致力於綠色低碳發展,相關領域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健全,將在新興科技、清潔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綠色領域承擔全球引領角色。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攜手並進、加強合作。」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氣候政策副教授卡蒂婭·比登科夫表示,歐盟和中國都設定了極具雄心的氣候目標,雙方綠色合作前景廣闊,歐中綠色夥伴關係將為全球氣候行動注入信心。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將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人民日報

副市長趙興友調研重點斷面、河道和支流水環境治理工作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敏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百日攻堅 | 想把環保人的夜查故事,講給你聽

守護綠水青山 積蓄綠色動力 ——徐州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重汙染天氣應急管控有豁免,鼓勵企業爭創「綠色標杆」

主管:徐州市生態環境局

主辦:徐州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原標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民日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宣布將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復甦注入了新動力。保護生態,中國貢獻有目共睹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
  •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2020·年終專稿)
    面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宣布將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復甦注入了新動力。保護生態,中國貢獻有目共睹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
  •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包括有哪些?以下哪一項不是
    以下哪一項不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青年大學習目前更新到第十季的第七期,這一期的主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中看視頻答題有2道,課後習題作業有8道。下面小編分享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第一段視頻的題目答案。  青年大學習第10季第七期第1道題目答案
  • ...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希望之光」——訪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
    新華社洛杉磯5月18日電 專訪:「中國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希望之光」——訪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  新華社記者 高山 朱莉亞·皮爾龐特  「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希望之光。」
  • 系統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若干科學論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人民群眾新期待、生態文明建設新實踐,以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新的理論境界、開放視野和博大胸懷,就生態文明建設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內涵、本質特徵、演變規律、發展動力和歷史使命等的嶄新科學論斷,以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中國話語體系,全面、系統、深刻回答了當代中國和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 國外高度評價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可以說,中國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獨特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它不僅指引中國朝著美麗中國方向大步前進,也為改善全球生態環境作出巨大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積極評價。  「我們看到中國高層在環保領域確定了明晰的方向,並展現出堅定的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日益重要作用——訪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
    新華社洛杉磯4月29日電 專訪: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日益重要作用——訪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  新華社記者譚晶晶 檀易曉  「中國致力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生態保護方面力度大、舉措實,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 高地是區域發展重大布局
    張賀全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是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部署,是構建區域發展格局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一項重大制度性安排。    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是完善區域發展體系的重要布局。青藏高原因為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和重要生態地位,其生態環境對全國乃至全球有重大影響。獨特的自然稟賦決定了青藏高原主體區域的西藏、青海在全國的戰略地位。必須充分認識到它們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 漳州平和縣:全面推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建設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漳州平和縣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實踐中,始終貫穿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大面積封育保護」並舉、坡耕地整治與生態茶果園建設相結合,配套實施河道整治、生態護岸、水保公園、美麗鄉村建設等工程,推廣「山頂戴林帽
  • 伊利聯手世界自然基金會 共擔生態文明建設重任
    伊利聯手世界自然基金會 共擔生態文明建設重任 2020-03-30 11:16:47 一直以來,建設生態文明,實行可持續發展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也成為企業重要的責任擔當。  3月28日,第14次「地球一小時」活動舉行,在世界範圍得到廣泛響應。今年,伊利旗下金典品牌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地球一小時」活動聯合發起者,以「關燈,點亮有機新生活」為主題,號召大家踐行綠色、可持續有機生活方式,共同為地球發聲。
  • 王夏暉: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十四五」怎麼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新任務,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  這種觀念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我們現在講生態文明,就要來反對這種「人類中心主義」。  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併列的現實文明之一。我特別受益的是十八大指出,  「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五大建設包含了地球上的每個人包括每一個中國人所做的事情,或者即將要做的事情。
  • 以首都生態文明教育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以首都生態文明教育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旨在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時回應黨和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凝聚起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共識。  首都生態文明教育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
  •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什麼
    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第2題的答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什麼的生態文明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要求的是?有需要的小夥伴們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正確的答案分享吧!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第2題的答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什麼的生態文明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要求的是?有需要的小夥伴們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正確的答案分享吧!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答案匯總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此舉標誌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將極大地促進各地區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對「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
  • 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鬥者
    習近平同志作為這一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以主政地方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路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為基礎,繼承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結晶,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領導全黨全國人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實踐、最新成果、最新經驗進行提煉和升華,以新的視野、新的認識、新的理念,賦予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的時代內涵,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 福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龍巖樣板」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決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落深落細落實落到位,把推進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打造新時代林改『武平經驗』升級版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舉措,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龍巖樣板』,建設閩西南生態型現代化城市,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
  •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增綠護藍擦亮發展底色回想起4個多月前在海口雲龍產業園內,裕同科技環保及高端包裝產業基地建設奠基時的場景,裕同集團高級副總裁劉中慶說道。與「禁塑」息息相關的故事,是我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鮮明註腳。今年6月1日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再次對海南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部署。
  • 生態文明建設踏上新徵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懈奮鬥,一批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十四五」開局之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徵程。
  • 【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徵程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明確提出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必須加快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以及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民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