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階段,沒有人能避免。在死後,屍體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腐敗,也因此,即便停靈也不會在家裡存放的時間過長。生者由於悲痛,無法釋懷,認為死者一直都還在自己身邊;也因此,在選擇墓地時,會挑選一些離家近點,以便隨時祭拜。
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使得國人認為人死後屍體必須埋進土裡。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人葉落歸根的思想。除了土葬以外,特定的地區,人們對於屍體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臨近大海的人們就會選擇水葬;而居住在山地中的人們則會選擇天葬;雖然方式不同,也表達了生者對死者的鄭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死者的管理也開始嚴格了起來。
01
這點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且不說當事人是否能承擔的起土葬的花銷,隨意埋放死者也會導致很大的環境汙染。為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火葬。遺體火化後,佔地面積就會減少許多。在一些人看來,將人燒成灰未免有些過於殘忍,但是火葬這種方式,秦朝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為了杜絕生者過於悲痛,火化過程是拒絕生者參觀的。如此一來,就有人擔心親人的骨灰是否能全部都裝進骨灰盒呢?
其實親人的骨灰對許多人而言,都是無法接受的。將好好的身體燒成灰多少有些人無法介紹。不過對於在火葬場上班的人而言,這也不過是日常的工作罷了。甚至有些老手赤手抓骨灰也沒什麼。雖然把完整的身體推進火爐,看似有些驚悚。不過對於火葬場的員工來說,這些都是見怪不怪了的常態了。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遊客在遊樂場玩鬼屋時,經常會被嚇得驚叫連連。卻從來沒聽說過工作人員會被嚇到哭。就是因為這些對它們而言,已經是一種常態了。也因此,在火化過程結束後,工作人員會將骨灰裝進骨灰盒中,帶給家屬。不過,許多家屬經常會發現,骨灰盒沒有裝滿,甚至只有一半!
如此一來,悲傷的家屬就會十分憤怒。其實,這還真是冤枉工作人員了。畢竟非親非故的,工作人員何苦截留死者的骨灰呢?影響最終殘留骨灰的數量,主要還是同骨架有關。要知道,火葬場中的骨灰燒卻後,死者殘留的痕跡基本就只剩下一些骨頭被焚燒後的渣滓。
之所以有的多,有的少,死者骨架的大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此一來,也就解釋了有些骨灰盒不滿的情況了。工作人員都是有職業道德的,此外,骨灰的成分也不過是碳酸鈣,沒有絲毫價值,也因此,工作人員完全沒必要截留骨灰,這也不道德。
02
此外,有不少人對於火化的過程十分好奇,出於對死者的敬意,也不好詢問工作人員。一般而言,在親人決定將遺體火化後,工作人員就會同家屬一同確認死者的身份,畢竟一旦推進焚燒,就不可能終止了。
也因此,一定要確定死者的身份。確認無誤後,家屬就會目送遺體進入焚燒爐中。由於溫度過高,焚燒期間,是禁止任何人身在其中的。因此,直到工作人員將骨灰交給親屬之前,家屬再也沒有機會同遺體告別了。
由於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操作員也只需要將遺體放進爐中,隨後就可以通過外界的程序設置焚燒。焚燒的溫度約為750-1200°。燃料就是柴油與天然氣。整個過程只要操作員設定好後,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只需要時間一到,將骨灰裝進骨灰盒中即可。由於人骨的密度很高,即便通過高溫焚燒,也無法燒卻殆盡,燃燒後的剩餘物就是骨灰了。此外,骨灰的多少,同焚燒爐也有不小的關聯。
如今的焚燒爐大致為兩種。撿灰爐這種爐子由於能源充足溫度更高,也因此,留下的骨灰相對較多。扒灰爐的話就需要進行人工不斷扒火,如此才能促使屍體充分燃燒,不過這種設備價格也會相對便宜一些。
結語: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不管選擇怎樣的埋葬方式,都是生者對死者的一種安頓。人生在世不過20000天,既然死亡無法避免,那麼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過得快樂,活出風採才是世人應該考慮的。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選擇權都在自己手中。
參考文獻:
《報任少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