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成都新冠確診少女趙某在網上實名發帖,表示自己在並不知道家人確診的情況下外出工作,帶給市民諸多困擾,為此公開在網上向成都人民道歉。
道歉帖下,網友們的評論大多偏於平和。一些網友還留言安慰女孩道:「你也是受害者,你不需要道歉」。
然而,僅僅一天前,網上的輿論風向卻與此截然相反。一些人不但公布了新冠確診少女的個人信息,還在網上掀起了一場針對新冠少女的超級罵戰,將這場疫情帶來的災難,完全轉變成對少女的人身攻擊。
01、病毒面前,我也是受害者
12月7日,成都新增一名新冠確診患者,隨後要求公布該患者活動軌跡的呼聲瞬間響徹全城。
在群眾的呼聲下,官方很快公開的患者趙某的活動軌跡,以便成都市民對照排除自身風險。然而,官方為控制疫情公布的趙某信息,在網絡輿論中卻完全變了樣,只因趙某近期去過的地方裡出現了城中多家酒吧,並且趙某每次抵達酒吧都是夜晚。
一時間,網上輿論洶洶,憤怒的人們在網絡平臺瘋狂留言,指責趙某到處亂跑,輾轉多家酒吧宛如「轉場皇后」,以一人之力禍害了整個成都。
不僅如此,一些網友甚至發起了一場人肉趙某的行為。很快趙某的個人信息就毫無保留地曝光在大眾面前,並且在網絡世界中廣為流傳。
流出的信息中,有一條趙某白天去郫都區看望奶奶,而後晚上回到城區酒吧約朋友玩的活動軌跡,這讓一些網友一度非常不理解,在他們看來,趙某去酒吧的時候奶奶已經去醫院做核酸檢測了,此時趙某不呆在家裡還到處跑。分明是存心想害人。
但一些理智的網友卻有著不同的見解,他們在網上高調反對有罪推定,直言趙某當時或許並不知情,否則家裡的親人生病了,她哪裡還有心思玩。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眼看就要掀起一場網絡罵戰。恰好此時,成都衛健委及時對趙某的情況進行了回應。據衛健委官方介紹,由於核酸檢測結果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拿到,趙某去酒吧時,奶奶尚未確診,僅僅出現了些咳嗽的症狀,因此趙某也並不能算密切接觸者。
偏偏這些症狀又與普通感冒很相似,想來趙某或許根本沒想到是新冠,這才放心地去城裡玩。
真相至此總算大白於天下,然而,還沒等趙某鬆口氣,就再次陷入了更大的網絡輿論漩渦中。
原來,一部分網友抓住爆料中趙某混酒吧的點,開始對趙某的私生活品頭論足。他們在網上大肆造謠趙某私生活混亂,一夜輾轉四個酒吧狂歡,堪稱新一代時間管理學大師。
但若是仔細看官方發出的活動軌跡,或許不難發現趙某是這一周總共去過四個酒吧,而官方尋找密切接觸者時提到的不同日期,更是證明趙某並未一夜轉場四間酒吧的直接證據。
更何況,所謂的四個酒吧中,有些還只是路邊安靜的小酒館,並非公眾想像中花天酒地的存在,而趙某的工作本來就是酒吧小蜜蜂,她去酒吧也主要是想完成酒水營銷工作,根本沒有網上傳言中那宛如三級片的場面。
說到底,還是酒吧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再加上社會對女性無處不在的隱形歧視,造就了一場汙名化趙某的狂歡盛宴。
02、對女性的歧視,一直都在
這是趙某的悲哀,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哀。雖然網絡上常有人開玩笑說,大清都亡了100年了,可從這次趙某的經歷來看,總有些人捨不得剪掉心裡的辮子,帶著歧視女性的眼鏡衝鋒在汙名化女性的前線,任憑周身散發著百年前的腐朽氣息。
趙某不是第一個受歧視的女性,也不是最後一個。曾幾何時,「女子出軌快遞員」的新聞炒得轟轟烈烈,而事實的真相卻是吳女士去取快遞,結果被好事者偷拍了一段視頻,而後配上假聊天記錄,便成了風騷女勾引男人的絕佳主角。
新聞爆出後,當事人吳女士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她不敢出門,不敢見人,甚至還因此失去工作,患上了抑鬱症。
吳女士的遭遇,不過是萬千女性被歧視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時候,女性們則是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無端受到各種歧視。
網友們不會忘記,2016年,經濟學家馬光遠就在一篇探討房地產的文章中公然聲稱,房地產就像很有姿色的壞女人,雖然政府每年都在整頓她,但又想和她暗度陳倉,無法與這個壞女人真的斷絕關係。
一席話引發公眾無限聯想,文中對女性無意識的歧視,更是勾起了許多人對女性微妙的心理,以致《中國婦女報》被氣得專程發文,怒斥馬光遠寫文章應該遣詞有度,硬將房地產與壞女人聯繫在一起,是對女性群體的人格羞辱。
名人馬光遠尚且無法取下看女性的有色眼鏡,普通的網友們自然不能免俗。於是,當成都新冠少女的活動軌跡公布後,網友們突然找到了抨擊女性的狂歡窗口,一盆盆汙水迅速潑向年僅20歲的少女,似乎她成了比病毒更可惡的存在。
酒吧、20歲、女孩……當這些詞語結合在一起,網上的輿論完全失控了。一時間,人們似乎都在對年輕的姑娘口誅筆伐,以致忘記了病毒才是真正的敵人。
直到女孩一邊道歉,一邊解釋自己不是去玩,而是去工作,才漸漸平息輿論質疑。這或許從某個側面說明,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一直都在。
僅僅去了酒吧,就被貼上懷女孩的標籤。且不說去酒吧的年輕人中男女都有,為何男性去酒吧並不會激起人們這麼強烈的反應,而女性一旦和酒吧聯繫起來,就成了眾人批判的對象呢。
這樣天壤之別的態度,很難說不是骨子裡對女性的歧視。
縱使如今已是21世紀,任何人都有安排私人生活的自由與權力,一些人還是若有若無的用歧視的目光打量女性,試圖將女性裝進三從四德的籠子裡。
鮑魚之肆,不聞其臭。當社會環境習慣了歧視女性,人們便不會覺得自己網暴新冠少女有任何不妥,反而還會洋洋自得,以指責新冠少女私人生活為樂事,絲毫不覺得他們的言行,遠比新冠病毒來得可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