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201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發生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疫情。我國疫情方面的處理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但是這種疫情同時也不容小覷,時至今日,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就在前幾日成都就確診了一個20歲的年輕女性的新冠患者,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討論。
這位確診的年輕女性在確診前出入多家酒吧,把半個成都都跑了個遍,事件伊始,遭到了眾多網友的網絡暴力。
網暴是網暴者負面情緒對他人的投射
在這個女生確診之後,網絡上立即分成了兩個流派,大部分人對於女孩的生活表示理解,表示這是正常生活,不需要過分非議。
其中一部分反對的聲音就是說,在知道自己的親人確診之後為什麼在探望時不戴口罩,事後還要到處跑?甚至還有網友對她的人身進行了攻擊,評論區惡意滿滿。
不到一天她的所有的信息都被眾大網友人肉搜索出來,並且發布到各大的社交平臺上。
在這些反對的聲音中,那些極端的攻擊他私生活,發布她個人信息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進行網暴。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三角模型由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者組成,它們的箭頭是相互的,也就是說它們是相互轉換的。
我們再來看這個網暴的主力軍,本次事件讓步入正常生活的人們突然緊張了起來,而這種緊張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種約束,一種焦慮。(受害者)
在疫情中他們把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通過網暴投射到了這個年輕女性身上,他們想通過這樣的行為來發洩自己的焦慮和不安,渴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的內心重歸平靜。(迫害者)
疫情中焦慮不安的心情很正常,但是把焦慮不安的心情過度的投射於一個年輕女子的身上,就顯得有點不合常理,不合時宜。
說真話不應該付出如此大的代價
「真話像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一樣需要適合的生存環境,倘若沒有這一生存環境為前提,令說真話的人似乎愚不可及,說假話的人顯得聰明可愛。」—梁曉聲
這個年輕女子確診之後就積極配合防禦工作,她可能是冒著被網暴的風險,把自己的行動軌跡告訴給了疫情防控者。
在真話和謊言之中,她選擇了真話,因為在如此嚴峻的形勢面前,必須要掂量清孰輕孰重。她的真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疫情有可能會帶來的更多負面影響。
他也可以選擇做一個看起來可愛的說謊者,說自己就去過幾個地方,好處就是可以減少網友的網絡暴力,壞處就是可能會加緊疫情的蔓延和傳染。
不應該讓說真話的人覺得自己愚不可及,因為謊言總是「笑裡藏刀」。
首先,在確診之前,她的所有的生活都是正常合理的,去什麼地方玩這都是自己的權利。
其次,在她確診之後,他積極配合部門防疫,說出了真話,這種真話確實會給人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說出真話需要極大的勇氣,我們都忽略了說真話需要的勇氣。
央視新聞也對這個事件進行了一個評論:「如果一個人在確診新冠之後如實的說了自己去了哪些地方,遭到了別人的網暴,那麼以後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又有多少人會在第一時間如實坦白呢?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這個病毒的人。」
防疫不需要社會性死亡,需要互相理解,互為支持
社會性死亡是近些年才出現的一個網絡詞彙,它的大意是指在網絡上對人進行公開處刑。
這場網暴中,他們把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指向了感染病毒的人,然而這場疫情的根源從來都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這個疫情本身。
這種對感染病毒的人的網絡暴力對疫情的防控沒有絲毫的作用,反而還會加劇疫情的負面影響。
疫情初期的武漢就處於風口浪尖,網友從開始對武漢的斥責變為被武漢的加油!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武漢防疫的成功。
這場疫情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戰,在這場心理戰中,考驗的就是我們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
如果在疫情之中變成互相斥責互相推諉的人,那麼這場疫情我們也無法取得成功。
成都出現的新的疫情形勢也在警醒著我們在這個關鍵時刻要時刻的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本身的義務。
2020年11月清華學姐事件登上熱搜,從想要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社會性死亡僅是一瞬之間的事。
網絡暴力對這個疫情防控沒有任何作用,請停止無意義的網絡暴力,把網絡暴力轉換成對感染病毒人的支持和理解,才是打贏疫情攻堅戰最正確的選擇。
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感染者是誰,對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