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區團購很火,身邊很多做實體店是的朋友基本被社區團購的市場人員掃了幾遍,有加入了讓的,有沒加入的,有加入了試了幾單就停掉了的。流量所在之處,必是」兵家」必爭之地,從以前的團長到寶媽再到實體店,靠打通最後一公裡的旗號,團購之手無孔不入。從商業層面來說這是必然也是趨勢,畢竟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用戶為王的時代,在線上流量分散並接近枯竭是時候,線下是獲取流量的唯一出路。但從執行層面來說,社區團購進入實體並不能用「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的方式進入,雖然實體店需要流量需要多元化收益,但通過社區團購的收益及導流對大部分實體店來說只是杯水車薪,無法達到他們預期,也對他們改變現狀沒有多大的幫助。
綜上所說的,實體店的春天來了嗎?在我看來看懂的人春天就來了,沒看懂的人冬天離你也不遠。從商業進化的方向來分析,最開始是以產品為王,到後來品牌為王,渠道為王再是用戶為王,很多人會認為已經到了終端了,商業的進化還會怎麼發展呢?實體為王、數據為王,這會是接下來商業的發展趨勢。我們先來說說離我們最近的「用戶為王」的商業是什麼?首先用戶不能粗獷的視為流量,用戶為王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生態,根據不同行業的精準用戶,挖掘用戶的需求,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精準服務。但現在產品泛濫,流量急劇分散,用戶選擇性很多的情況下,如何讓用戶聚焦成為關鍵,網紅的興起同樣也是解決的用戶選擇在哪消費的問題,但由於用戶體驗、產品品質、虛假交易、誇大宣傳等問題,讓網紅帶貨慢慢進入了瓶頸期,在我看來真正的原因是用戶看到了帶貨背後的本質,消費決策再次陷入了模稜兩可的境地。消費的本質是信任,信任的本質是習慣,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怎麼與用戶長期建立信任,才能獲得用戶的長期受益,企業才會具有持續經營及盈利的資本。
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人的消費決策時很容易發生改變的,個人認為網際網路最大優勢就是它的廣度,它可以將產品賣向全球,它的劣勢就是沒有深度,他不能很好的與用戶形成粘性,當然除開幾大巨頭,他們是通過長時間補貼,通過品牌的塑造、通過滿足用戶的需求讓用戶形成了消費習慣。但作為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作為幾大巨頭實際也只佔領了一小部分的市場份額,更大的份額在哪呢?線下!最近時常聽到一些大咖分享,人還是喜歡和人打交道而不是和機器。這句話其實是很發人深思的,也是為什麼大家爭相來做社區團購的本質,我就不細聊了。
今年的疫情讓實體店出盡了風頭,一片一片的實體店關門,為實體店減租,為實體店提供金融支持等,實體店真不好做嗎?個人認為真不是不好做,是時代變得太快了,做實體店的思維和方式發生了改變。疫情只是加快了實體店轉型的步伐,所以我說能看懂的人春天就來了,沒看懂的人冬天離你也不遠。這是市場發展的規律,也是在考驗實體老闆的認知。那在今天實體店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呢?個人認為實體店最大的優勢就是實體店,它既是一個消費的體驗場景也是消費的信任狀。它的劣勢就是沒有廣度,主要消費群體還是基於實體門店周邊。今天怎麼做好實體店,不是地段、裝修、選品這麼簡單,這些只是讓用戶消費的信任狀,怎樣獲取更多的用戶?怎樣讓用戶持續復購?怎樣讓門店的盈利最大化?怎樣讓用戶的消費變成一種習慣?這些才是今天實體門店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我們看到的是社區團購的大佬在布局實體店,那他為什麼布局線下實體店背後的原因才是我們需要去挖掘和了解的。我個人看到的是接下來各行各業的巨大機會,但凡事講究陰陽平衡,等價交換,你想在別人那獲取什麼,那你得需要給別人同等價值的東西來交換,更何況你要的是別人的長期飯票。
我有個朋友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要割別人韭菜,首先你自己得先是別人的韭菜,假如你不簡單的只想當個「韭菜」。」實體為王的時代我相信不久就會到來,希望咱們做實體店的企業或者老闆們抓住時機,實體店的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