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以後的大衛·霍克尼:放下相機,拿起畫筆,就像梵谷那樣

2020-12-15 澎湃新聞

「放下相機,拿起畫筆。」這是目前「封鎖」在法國諾曼第的大衛·霍克尼給藝術愛好者的小建議。繼發布一叢水仙,給人以藝術的撫慰後。4月初,霍克尼公布了更多近期作品,這些帶著滿滿春天氣息的iPad繪畫,為陷在疫情中焦慮情緒的人灑上了春的色彩,未來這些創作有可能會被匯聚成手卷式的全景圖。而霍克尼遵循的春日繪畫傳統,並非來自美術史,他真正的指引者是梵谷。「就像梵谷,他知道大自然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謎。」霍克尼說。

目前,霍克尼每天在他位於諾曼第的住所繪畫,常常伴隨著他的狗露比(Ruby)

「我建議藝術愛好者們真正認真地觀察,考慮眼中真正所見並輔助筆端。材料無關緊要,鉛筆或iPad都可以。」霍克尼說。而他自己也繼續著關於諾曼第春天的創作。

霍克尼另一件在2020年的

諾曼第所繪

水仙花

在這個「奼紫嫣紅開遍」的春天,冠狀病毒卻把歐洲帶到了崩潰的邊緣。大衛·霍克尼在諾曼第鄉村,專心描繪自然世界。一叢水仙配以「

記住,它們不能取消春天

」,撫慰著疫情之下灰色的心靈。此後他陸續發布了近期用iPad繪製的一系列春天景致,這些繪畫在世界焦慮之時,散發出歡快的色彩。「我們需要藝術,她可以緩解壓力。」霍克尼說,「壓力是什麼?是對未知將來的擔憂。但藝術就在當下。」

No.0146號作品,這是霍克尼2020年春天在「封鎖」中的法國

諾曼第所繪。

用相機無法給予的親密感「描繪」2020的春天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可以外出散步或在花園中消磨時間。霍克尼在諾曼第創作的iPad新作,卻在提倡人類在逃避、慰藉和復興中與大自然相遇。他的作品總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忠實記錄下樹木、花朵在天空之下的生命狀態。這在他早期最著名的作品《大水花》中便有所體現,這件作品中,他密切關注著洛杉磯陽光下的棕櫚樹和草坪。

「我一向不喜歡喧鬧的人群。」浪漫的霍克尼坦白道,「也許是因為聽力問題,我喜歡獨處。我很清楚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霍克尼2020年春天在「封鎖」中的法國

諾曼第所繪。

疫情帶來的危機會否讓我們更願意接受孤獨的遐想和嚴肅的藝術?「我認為此刻使人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但是這個答案也許是因為我的年齡,我快83歲了。」霍克尼說。

霍克尼熱愛大自然,無論是英國的雨水還是法國的陽光,都被他記錄。無論在美國洛杉磯,還是英格蘭布裡德靈頓和約克郡,他始終都關注對露天景觀的表達。

霍克尼在法國

諾曼第居住的房子。

「羅斯金說,英格蘭哪有壞天氣。 我記得一個冬夜的布裡德靈頓,天氣預報說將有一場可怕的暴風雪來襲,建議大家不要出門。但這卻讓我坐起來,想要出去看看。於是我們坐上了四輪驅動卡車,緩緩駛出了半英裡,就不得不停了下來。我看見汽車大燈照亮了地上和樹枝上的積雪,那真是太神奇了。」霍克尼回憶說。

雖然霍克尼的作品看似是溫柔的春天在綻放,但他的講述揭示出霍克尼與在暴風雨中將自己綁在桅杆上的特納有相通之處,這種對自然的敬畏感也推動了他的藝術鬥爭。

霍克尼2020年春天在「封鎖」中的法國

諾曼第所繪。

「為了描繪自然,我們只能嘗試。大自然沒有任何直線,也不遵循透視規則。」這種不受人為控制的自由使自然花木成了霍克尼創作無限的源泉。每朵淡淡的花,每一個樹枝的曲折都是獨特的。繪畫自然是一次冒險:「它使我們看到想看到的事物,這是攝影無法做到的。我剛在畫一棵樹,我的助手在同一角度拍了一張照片,我覺得我的畫空間表達更好。」

霍克尼2020年春天在「封鎖」中的法國

諾曼第所繪。

霍克尼每天都在院中畫畫,當他一幅接一幅地做畫時,那些謙遜的觀察行為匯聚成一幅史詩般的全景。

「最終我想將我的iPad畫,製作成類似貝葉掛毯 (Bayeux Tapestry,創作於11世紀,描述了整個黑斯廷斯戰役的前後過程,其中包括1066年4月出現在天空中的哈雷彗星)的形式,如同中國手卷一般,可以被閱讀。貝葉掛毯現存62米(寬0.5米),它沒有陰影,也沒有透視,在那樣的表達下時間像是停滯了。這看起來是奇怪的,但在歐洲藝術史上貝葉掛毯卻被忽略了,我最近閱讀了一本有關1066年的書,書中提到,這件作品被認為風格卡通。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可能不是很了解視覺藝術。」霍克尼說,

貝葉掛毯(局部),掛毯上共出現623個人物,55隻狗,202匹戰馬,49棵樹,41艘船,超過500隻鳥和龍等生物,約2000個拉丁文字。

大衛·霍克尼是一位藝術家,他對自己的作品有著深刻而廣泛的思考,儘管這些作品看起來只是簡單地描繪春暖花開。這是一種哲學式的探索,即全面地觀察某樣東西,並用相機無法給予的親密感來「描繪」(depict,這是霍克尼的原話)它。

霍克尼的藝術是緊迫的,儘管他傳達的是明亮和愉快,但事實上卻是靜止的,沉思的。當他提到在大自然中尋找上帝的羅斯金之後,他又是如何看待自然的?「就像梵谷,他知道大自然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謎」。霍克尼說。

自然是一個謎,但霍克尼或教我們看到自然的新鮮和力量。「今天早晨這兒多雲,有一些霜凍會稍微影響開花,但我會去畫點畫。」霍克尼說。

霍克尼2020年春天在「封鎖」中的法國

諾曼第所繪。

歐洲美術史中,春如何被表達

在看到一系列霍克尼寄予希望的花卉之前,也有人為2020年的春天配上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1922年,艾略特發表《荒原》時正是「一戰」和1918年大流感結束後,當時春季傳統讚美詩的形式開始顯得老套,此後對於春天虔誠喜悅的拒絕也在現代藝術中延續,1960年代安迪·沃霍爾以數字繪就的水仙似乎重申對空洞的肯定。

1962年安迪·沃霍爾的水仙

但在2020年,當春天被「隔離」,雖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艾略特或沃霍爾的慘澹,但此刻春天更值得被讚美。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波提切利便將對《春》的陶醉化為對清晨幽靜的草地上一字排開九位神話人物,少女克羅裡斯被藍色的風神俘獲的一瞬件,一躍成為花神弗洛拉。墨丘利正用的他神杖驅散冬天,「三美惠」和維納斯在近200種花朵的簇擁下觸碰天堂。

波提切利《春》

波提切利的畫充滿春天的氣息,但現在看來並不輕鬆。《春》取材於畫家的朋友,文藝復興詩人安傑洛·波利齊亞諾(Angelo Poliziano)一首關於春日愛戀的詩。詩中還頌揚了當時佛羅倫斯的年輕男子在春日摘下樹枝,送給意中人的習俗。正如英國詩人喬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所說的那樣,四月「穿透」三月的乾旱,和著暖風催生花朵。

保羅·烏切洛《聖羅馬諾之戰》

同樣是文藝復興畫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的《聖羅馬諾之戰》(Battle of San Romano)以在果實和花朵中進行的戰爭提示在工業化到來以前,春天往往是出徵的時節。直至在1990年代,美國畫家塞·託姆布雷(Cy Twombly)《四季:春》(Quattro Stagioni:Primavera)依舊帶著一種不安。

塞·託姆布雷,《四季:春》,1993–1995

但在東方文化中,春卻帶有不同的含義。中國繪畫中的《遊春圖》和無數花卉小品自不必提。日本藝術中提供的也是一個寧靜的春天。櫻花是日本浮世繪中最常見的主題,而歌川廣重、葛飾北齋等畫家也善於描繪嬌嫩的櫻花在大自然中的綻放,以及人們聚集在一起欣賞花開花落。但今年的櫻花樹下卻難以聚集。

歌川廣重《江戶百景》之一

在這個異常的時刻,有沒有藝術家描繪的春天真正令人振奮?霍克尼的春天圖像所致敬的梵谷或是其中一位。

1888年2月,梵谷在法國南部下了火車,在此後的幾個月裡,他在阿爾勒(Arles)看到了法國南部的春天,這使他大為震驚。他筆下的杏樹、桃樹和整個花園開花的狀態都令人陶醉,他不僅以柔和的筆觸記錄色彩,還將其堆積,讓人感覺春色在他的手中無比鮮活。

當時的梵谷也是孤獨的,由孤獨帶來的內省讓他在盛開的花木中獲得喜悅,他的靈感來自於他所收集的浮世繪版畫。而在漫長的孤獨中,他將把春天的樹木化為希望的燈塔。

梵谷,《盛開的杏花》

梵谷是一位有遠見的人,他不顧自己的悲傷,為大自然的重生而歡呼。梵谷說,不要只看春天,觸摸它,品嘗它。讓它進入你的內心。如今,大衛·霍克尼再次描繪春天,您可以通過作品感受到藝術和春天的力量,甚至不必出門。

霍克尼2020年春天在「封鎖」中的法國

諾曼第所繪。

(註:本文編譯自《衛報》藝評人喬納森·瓊斯《大衛·霍克尼:繪畫描繪封鎖》和《「隔離主義者」的春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草間彌生、大衛·霍克尼等藝術家發聲:病毒不能取消春天!
    ·霍克尼用畫筆記錄春天街頭塗鴉鬼才班克西將塗鴉搬到家中……在地球村裡每個人都是這場戰役的參與者在這形勢緊迫的非常時刻信心格外重要·霍克尼:請記住他們不能取消春天藝術家大衛·霍克尼今年三月曾通過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的官方Ins發布過一幅描繪水仙的畫作,並配文:「請記住他們不能取消春天(Do remember they can’t cancel the spring.)。」
  • 油畫《白玫瑰》:大師梵谷用素描的方法畫出了色彩的感覺
    1889年,聖保羅精神病院,梵谷的精神病已經很嚴重,但這些日子卻沒有發作,他迴光返照般的平靜,頭腦非常清醒。他拿起畫筆,又開始畫畫了。——這回他畫了一幅《白玫瑰》。梵谷《白玫瑰》在這幅作品中,色彩狂人梵谷這次用色異常吝嗇。整個背景只用綠色來畫,鬆散的筆觸讓底色零星的透露出談談的黃色,看起來很是俏麗。他用的是古典的手法,保留了他輕鬆活潑的筆觸。
  • 感情的兩種姿態:拿起、放下
    茶的兩種形態,浮、沉,品茶道,論人生,人生總在浮浮沉沉中飄忽不定,大起大落是每個人的軌跡,從感情中感嘆人生,從人生中懂得愛與被愛,人們總是在邊走邊失去中度過,也教會了我們拿起、放下中的智慧,人生不過如此,生命本該這樣。
  • 森雪畫室—試著拿起畫筆,畫下你未曾見過的人生景象
    相傳,有趣的人總會和有趣的人相遇所以和這些人的遇見就像是一場命中注定如果你還不知道去哪學習繪畫或者去過一些環境不理想老師不負責的畫室而感到失望那麼在這座充滿喧囂的城市讓我們為你創造空間拿起畫筆當你不能出去野的時候就來這裡靜靜雖然你不曾試過忘記外界放下自己
  • 2歲女兒給爸爸「上紋身」,拿畫筆的動作太可愛,網友:迷你梵谷!
    2歲女兒給爸爸"上紋身",拿畫筆的動作太可愛,網友:迷你梵谷!如果家裡有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那麼這個家可就要熱鬧了。畢竟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孩子非常的調皮,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特別的多,並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於是他們在家裡就會成為一個小魔王。
  • 黎青:在國家需要時,拿起畫筆,投入戰鬥
    作為一個漫畫工作者,在國家需要時,要像我們的漫畫老前輩那樣,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畫筆,投入戰鬥!中國美協漫畫藝委會主任山東省漫畫家協會主席黎青說:「事實證明,關鍵時刻,漫畫人個個都是好樣的!能成為這隻智慧而堅強的隊伍中的一員,我深感自豪!」​
  • 毀了梵谷一生的4個女人,最後1個還拿走了他的耳朵
    梵谷出生在松丹特教區的一個牧師家庭,父母看出了兒子的不開心,母親勸說梵谷和烏蘇拉並不相配,希望能放下她,找一個般配的姑娘,但無濟於事,在梵谷的心裡依然裝著那個陽光可愛的女子。父親希望梵谷能夠繼承父親牧師的職業,可以留在家裡,但被梵谷拒絕了。
  • 18張插畫,簡單介紹了梵谷的一生,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居住在裡斯本的漫畫家和插畫家Alireza Karimi Moghaddam, 十幾歲的時候,就愛上了梵谷的生平故事和繪畫。他看了很多有關梵谷的書籍和電影,他沉浸在對他一生的熱愛中。下面是他用插畫,畫的梵谷的一生。
  • 失去初戀他丟了工作,失去朋友他割掉耳朵,梵谷的一生會讓你看哭
    為了能夠得到父母的愛,梵谷一直像個乖寶寶一樣,按照父母的要求和叔叔去做生意。但是最終,梵谷不再做生意,在27歲之後,梵谷就開始拿起畫筆,而且一輩子再也沒有放下,而他唯一的溫暖就來自於弟弟,弟弟一直在默默支持著哥哥的繪畫事業,給哥哥買繪畫顏料、提供生活費。
  • 拿起畫筆就有奇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畫家
    就像小寶,她看到蠟筆和彩紙並不知道那是幹什麼的,在沒有人告訴她的情況下,她想到的是做遊戲的道具。看著興高採烈端著「午餐」和「飲料」給我「送餐」時,我配合著「乖乖吃飯喝水」,「吃飽喝足」後,小寶快樂且小心地收走了她的餐盤。很久之前曾讀過一篇小故事,故事中小女孩跟著媽媽去逛街,回家後,媽媽讓女兒畫出這一天印象最深的東西。
  • 新鄉平原示範區:村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 為鄉村振興「畫魂」
    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農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從賣體力變為賣技術,從幹粗活變為做藝術?
  • 評展|大衛·霍克尼展的華麗與缺乏思考,AI藝術的模稜兩可
    正在北京展出的「大衛·霍克尼:大水花」以100餘件作品呈現大衛·霍克尼的藝術生涯,從展品上看可謂華麗至極,但在策展上卻缺乏思考;北京現代汽車文化中心的「撒謊的索菲亞,嘲諷的艾莉克莎」則重在探索人工智慧的話題,但大部分作品沒有明確涉及機器類人和人工智慧僕從在藝術層面的多義性和哲學思考,呈現出一種貌合神離的特殊觀感。
  • Loving Vincent首部純手繪油畫動畫片 梵谷「活過來了」
    梵谷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拿起畫筆的時間不過10年,卻創造出很多傳奇作品。為了向這個偉大的畫家致敬,最近國外有人做了一部傳奇的動畫片《Loving Vincent》。他們收集了梵谷120副畫和800多封信,做了一部動畫片,講述他的一生。
  • 走進」奧地利梵谷」的繪畫世界!|繪畫|梵谷|現代藝術博物館|藝術之...
    古金是當地的一個小鎮,1885年下奧地利州古金精神病療養院Landesnervenheilanstalt Gugging 建於此地,這裡是」奧地利梵谷」的繪畫世界,精神病人的畫筆給你展示了神秘莫測的宇宙天地。
  • 大衛·霍克尼在西安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地Local大衛·霍克尼是誰?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出生於英國布拉德福德,先後就讀布拉德福德藝術學院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他從格雷戈裡背著的包中翻出他的寶麗來相機,他帶著本地嚮導,穿過房間,去到窗邊,把剛剛完成的畫作放在嚮導身邊的一把椅子上作對比,為她拍了一張照片。現在,餐館的全體員工都過來了——最起碼,餐館中外國人區域的全體員工都過來了——擠在窗戶邊。大衛為戴著白色廚師帽的大廚及他的兩位幫手拍了一張漂亮的照片。大街上的西安市民也非常友好,而我們就像是三個初來乍到的傻瓜一樣。
  • 走進」奧地利梵谷」的繪畫世界!
    古金是當地的一個小鎮,1885年下奧地利州古金精神病療養院Landesnervenheilanstalt Gugging 建於此地,這裡是」奧地利梵谷」的繪畫世界,精神病人的畫筆給你展示了神秘莫測的宇宙天地。
  • 畫筆到相機,她將愛好變成了職業,用鏡頭記錄生活!
    1、從畫筆到相機,改變才會有新的發現「我也曾迷茫過,大學剛畢業那會頻繁換工作,就是因為無法找到歸宿感。」林璟回憶著大學剛畢業時的心態。2004年,林璟從杭州理工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家服裝紡織用品公司擔任面料設計師。
  • 農村老人70歲開始畫畫,原生態作品紅遍世界,被稱為「梵谷奶奶」
    她70歲開始畫畫,畫作驚豔了世界,被稱為「梵谷奶奶」| 百家故事農村老人70歲開始畫畫,原生態作品紅遍世界,被稱為「梵谷奶奶」在中國,有這樣一位老人,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梵谷奶奶」,她與梵谷並沒有親戚關係,也不是像梵谷一樣頗具天賦和成就的畫家
  • 拿起槍能打仗,放下槍能畫畫,他的作品別具一格!
    拿起槍能打仗,放下槍能畫畫,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文/秋香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坎坷不平。他曾經進入軍閥勢力當幕僚,也曾為和平解放成都做出過貢獻。他手中持過畫筆在紙上揮灑水墨,也扛過武器在戰場上揮灑汗血。他在我國的國畫史上是一個悲情人物,他在世時名聲不顯,卻屢屢受到生活的重拳打擊。即使這樣,他也不曾放棄過對創作畫作的堅持。只可惜,直等到他逝世後,他遺作中的美才被人們所發掘、認識。
  • 首次剖析向日葵自畫像星空裡的秘聞, 解讀梵谷信仰與瘋狂
    梵谷二十七歲才開始畫畫,非科班出身的他的繪畫技巧總是被其他畫家嘲笑詬病,他們認為他不懂透視法、比例、人體構造,有的還奉勸他改行。無論是作為牧師的梵谷還是作為畫家的梵谷都不見容於世俗。他們嘲笑他、排擠他,但他不為所動,在講壇上繼續傳道,在畫布上繼續揮灑筆墨。他鄭重地說,藝術所需要的不只是正確性,它需要的是「比字面上的真實更加真實」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