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這樣,來到這個社會上,如果生在城市裡,一生就會五彩斑斕,生在富貴人家,一生錦衣玉食。但是如果生在窮山溝裡,生在窮人家裡,就會吃一輩子吃苦。但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不能夠用享受和吃苦來評論地。今天說的是一位一生為信念奮鬥的窮山村的老人。
這位老人是個女人,她姓張。嚴格的說,張奶奶是一位讓人尊敬的、一生受盡苦難,永不言敗的堅強的老人。老人今年已經95歲了。但是,依然是身體健康,耳不聾眼不花,可以下到溝裡拾糞,上到山坡種菜。老人為什麼95歲高齡,身體那麼好呢?
張奶奶十八歲就嫁到了這個山溝裡,丈夫比自己大五歲。也就是說,老人已經在這裡度過了77個春秋。張奶奶嫁過來的時候,婆家是個窮人家,就是有三孔土窯洞,而且是很小的空間。也就是說是三孔小土窯洞。除此之外,僅有的就是瓦盆、瓦甕和土鍋灶。張奶奶年輕的時候只給丈夫生下來一個閨女。
張奶奶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在她45歲的時候,丈夫因病去世了。老人家這個年齡,正是支撐這個貧窮家庭的時候 , 也是這個家庭最困難,最需要夫妻兩人共同奮鬥的時候,丈夫卻撇下她一個人撒手人寰。把這個家庭和女兒丟給了這個女人。張奶奶聲嘶力竭地哭了幾聲,就安排埋葬了自己的丈夫,因為她知道,這個節骨眼上,更需要她的堅強。
從此之後 ,張奶奶明白這個家庭只有她一個人支撐了。為了女兒能夠有一個好的歸宿,一生不再受苦。老人家拼命地幹活,好掙錢供養女兒考上大學或者中專,這樣女兒就會分配工作,成為吃公家飯的人了。也能夠使女兒找一個好女婿,再給她生個孫子。
為了這個目標,張奶奶是受盡了苦難。1959年,當地政府組織周圍十幾個村的農民在山裡修一條盤山公路,好使山裡人能夠把農副產品賣出去,也能夠使山裡的群眾出行便利。張奶奶也和村裡的其他人一樣去修盤山公路。當時的政策是一戶出一個勞力,張奶奶丈夫去世了,就由她去修路。那個時候沒有機械,幹什麼都是人工勞動。在修路的時候,要用土修建三座橋,當時是一層一層的填土方,然後人工抬夯,一夯一夯的把土夯實。張奶奶也和男人一樣,三個人抬夯來夯實土方。這是個重體力活,她的胳膊腫得很厲害,但是,她咬緊牙關堅持著、堅持著。從來沒有在人面前叫過苦。
老人家為集體餵過牲口,這需要自己拉土墊圏,自己去鍘青草,剁苜蓿根。特別難的是這個地方沒有水源,牲口引用的水要到溝底挑泉水,一擔水一口氣挑不上來 ,中間要休息幾次,就是這樣,一天要挑七擔水才能夠牲口飲用。就是這樣艱難, 張奶奶堅持了五年,當時在全鄉鎮的牲口評比中,張奶奶餵的牲口膘肥體壯,幾次都得了第一名。增強好勝是張奶奶一生的風格。
張奶奶的苦總算沒有白下,在集體乾重活、幹累活掙得工分多,年底分的錢也多,因為當時的張奶奶家中就只有老人家和女兒兩口人,費用也低。女兒終於考入了師範,張奶奶也揚眉吐氣了。等到女兒畢業後 ,順利地分配到縣城去當教師。以後找了對象,生了兩個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每年的清明時節,張奶奶總是默默對丈夫說,現在女兒、女婿和孫子們生活得很好,願丈夫在天堂安心。她覺得自己的一生對得起丈夫了。
女兒早已經退休了,看到老母親年歲大了, 想到母親一生受苦都是為了自己,多次勸母親到縣城去住,自己也好孝敬母親,報導母親的養育之恩。但是,張奶奶恐怕給女兒、女婿增添麻煩, 就以各種理由推辭。一個人住在山溝裡的老宅裡。
現在的張奶奶已經是95歲高齡了,但是耳不聾、眼不花,身體沒有任何疾病,腿和腰也沒有毛病。老人現在還種一塊地,主要種些玉米、豆子和各種蔬菜。為了種好這些莊稼,張奶奶在天氣好的時候,就會沿著羊群走過的路去拾羊糞,有時候都到了山溝底下去拾羊糞。老人把羊糞施到地裡,使莊稼長得很好。因為老人明白,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張奶奶說起話來,思維敏捷,聲音洪亮,吐字清晰,邏輯性很強,根本不像是九旬老人。問到張奶奶身體健康的原因,張奶奶告訴我們,一是自己熱愛勞動,嫁到這個家裡七十多年,天天都在幹活。二是自己家裡過去很窮,沒有油吃,沒有肉吃,沒有雞蛋吃,只吃蔬菜和粗糧。三是自己心裡有一股念想,總想讓女兒出人頭地, 使這個家庭富裕起來,後代人不再受窮。這個念想支撐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