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首次實現人造雷射之後,以雷射作為武器的想法也隨之誕生。蘇聯是較早展開相關研究的國家之一,並且從大型的雷射車到小型的雷射手槍均有涉獵,在這一系列裝備中,比較成熟的有1K17型雷射坦克。
蘇聯雷射坦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後期,比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正式提出的時間還要稍微早一點點,在80年代初就正式建造一款簡易的車載雷射武器,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則是用ZSU-23-4底盤改裝的雷射坦克,據說這款坦克曾對將近10千米的直升機光電系統造成損傷,甚至在更近的距離上完全癱瘓直升機,不過這種結果可能是在非常完美的實驗條件下完成的,並且雷射照射肯定也是長時間進行。
在這些「前輩」的技術累積之下,新一代的雷射坦克1K17在80年代後期展開設計,這套複雜的系統由Nikolai Dmitrievich Ustinov負責設計,他在雷射技術領域頗有研究。
1990年年底,第一輛雷射坦克組裝完畢,隨後進行了長時間的測試實驗。該坦克採用了2S19自行榴彈炮的底盤,將原來的火炮等結構拆除,然後再安裝一套固態雷射器。
關於這套雷射設備,最讓人印象深刻應該就是昂貴,因為它為了發出超強雷射,使用了巨大的人造紅寶石,每一顆就重達30千克(具體材質不明)。固態雷射器的好處就是能夠獲得較高的放大增益,峰值輸出大等。
發射器有13根雷射管,每根雷射管都有製成圓柱狀的寶石晶體,並且末端塗抹銀,用作聚焦鏡。運行的時候氙氣圍繞紅寶石,外部燈光點亮發光氣體,從而產生雷射,根據估計它的雷射作用距離可能在5~6英裡左右。為了強化作戰能力,雷射器可能通過安裝鋁石榴石等實現脈衝效應,短時間裡大功率輸出。
雷射坦克的雷射器在活動的炮塔內,似乎可以跟隨目標一起移動,以便於對目標進行持續的照射,加強破壞力。
與電影中的雷射器不同,這種雷射武器並不能在瞬間破壞武器裝備,它對付坦克、直升機等主要是針對其光電系統,雷射也能在瞬間對人體的視網膜等造成損傷,持續照射的話會引起坦克、直升機等裝備產生升溫、變形,引燃一些易燃物也不在話下,而人體如果在其工作距離內長時間暴露,雷射能夠灼傷深層組織,造成嚴重內出血等情況,直至雷射把人「烤焦」。
1K17雷射坦克重約41噸,長6.04米,寬3.584米,高約3米,主武器當然就是那13具雷射發射器,在炮塔上方還有一挺12.7毫米NSVT重機槍。整車的裝甲很薄,只有15毫米厚。動力為一臺840馬力的84A-V型4衝程柴油機,最大速度達到60千米每小時。
儘管乍看起來1K17雷射坦克似乎不錯,但是仍沒有具備實際運用價值,一方面是坦克造價太貴,用於技術探索都很讓預算吃不消,更不要說實際裝備了;另一方面坦克的殺傷力不夠,實戰中敵人不會老老實實的靜止不動被照射足夠長的時間,坦克的雷射照射距離也不夠遠,並且會受到塵埃、霧氣的影響,並且坦克自身生存能力弱,容易受到反制。因此綜合來看1K17雷射坦克本質上是一款技術實驗武器,距離實用還有很長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