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的意思到底是什麼?覺者與迷者的不同在哪裡?

2020-12-16 細品經典

釋迦道場 淅川興國寺 妙覺上人開示:

一、

覺者不迷,

迷者不覺。

(迷:不明白、不清楚、不明了,思維行事顛倒而不能自知。)

法解:明白的人不幹糊塗事,糊塗的人處處裝明白。

二、

覺者是佛,

未覺是凡夫。

法解:

明了自心,守護自身,不令錯漏,即是覺悟的體現;

庸人自擾,身心俱離,就是凡夫的狀態。

三、

覺悟的意思是:識人初至,時有感觸,不表圓通之意。

是故,雖有感應道交,亦不宜貢高竊喜,當更加精進自檢,依正修持,禮敬三寶。

法解:

覺悟的意思:認識到自心種種與萬物相應相合的規律,也只是對完善人生的初步體驗,不代表已經了達一切究竟實義。所以說,即使有遇到特殊的瑞相或者所謂神明夢示,也不過是心神相應的瞬間跡象罷了,萬萬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圓滿無漏、境界無礙了,這樣就會斷除了精進前行的動力。

要知道修學就像昂口的杯子,只有用謙卑的金匙不斷地將濁染的三塗汙水剔出,騰出空間淨心接納善言益理,即使是猶若毛毛細雨般的甘露,也能承接得滿足豐盈;若只是依據貢高我慢的習氣,對一切善妙教導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那就猶如倒扣的杯子,即便是傾盆如注的甘露,也不曾能夠獲得半滴。所以我們想擁有圓滿的人生,修學是畢生的課題,時刻應當謙恭好學,自勵自檢,依佛言教,正修行持。無論順境逆境,不離善道,不棄佛法,不舍善師引導,成就吉祥是必然的事兒。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迷,什麼是覺?
  • 我來說破,什麼是學者,什麼是覺者
    修真成為本我,凡夫俗子不修自己,追求成為天人合一的大宇宙,只是學習知識,開發大腦,讓頭腦更加靈活,其實凡夫俗子就如同一臺搖控器,學習知識之時,就如同把各維度,空間的信號頻率對接,不是你學習到了什麼,是你以人心感召了學習的空間法界。所以說一切唯心召,一切唯心造。所以所有的學者,今生的成就、發明、創造,都是來至於靈感,其實是他的心念,感召了不同空間法界的靈魂與他對接。
  • 心理學秘籍:覺者出離心,迷者顛倒,打破顛倒相就自在了
    895、人只要覺悟到了無相真理,就會看到,每個人都是菩薩,因為萬法本質同出無相,但對未覺的人來說,他們是看不到自己本來就是佛菩薩,而是活在顛倒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清淨與安寧。898、不要欣喜得到了什麼,也不要害怕失去了什麼,所有萬法的本源來於無相,不論生滅同出無相,同一道出,而這無相真理,唯有自悟自渡。899、在如來藏中,它能給人最美的情感,同樣也能給人無情,但是所有能認得自性的覺悟者,都會堅守正道,傳遞一份和諧,讓人真正走向自在與解脫。
  • 佛說「無我」,那麼我到底是誰?誰又是「覺悟者」?
    佛菩薩已經悟道成佛,修成了大智大覺,是至高無上的覺悟者,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也是悟道成佛,那麼,我們和覺悟者的區別又在哪裡?為什麼現在的我還沒有覺悟呢?常人認為現在的「我」也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這個「肉身」,擁有各種不同的思想,情緒,性格,以及各種各樣的不同人生經歷,這就是每個人真實的「自我」。
  • 《天道》:修者以律制心,覺者由心生律,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
    我們之所以會在同一件問題上產生那麼大的分歧衝擊量,應是我們的根基不足以對《天道》中更高層次的文化密碼產生更深的覺與用。今天在聽《天道》的時候,我還在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問題。#天道#什麼是佛法?裡面所涉及的宗教知識和文化,已經超越了一個普通人對字面意思的理解的程度。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單單這句話就把修行的次第極好的概括出來了。若以字面意思去解讀,可能你會了解其中的三分。
  • 佛教:覺悟之後的樣子到底與普通人有何不同,到底不可說什麼?
    佛者,覺也,佛陀既覺悟了的人。我們學佛信佛,其實也就是為了能夠早日的開悟,不再煩惱。我記得曾經讀到一個佛教的故事,一個小沙彌突然問師父,「師父,你現在是開悟了還是沒開悟啊?」師父沒有正面回答,看了小沙彌一眼,然後意味深長的反問道:「你說呢?」小沙彌搖搖頭說:「我不知道,我聽那些來上香的香客們說,師父你是開悟了的人!」
  • 《天道》覺者和修者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覺者也是修者,只不過比修者的境界能高一層,因為覺者是有智慧存在的,而修者還停留在「相」的層面。每個人都是修者,但是修行的過程中;目標要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要不為了啟迪智慧,讓我們不僅想明白,還能活明白。
  • 未覺與覺者的區別何在?印證你處於哪個境界:妙覺上人每日法語
    釋迦道場 淅川興國寺 妙覺上人 法語開示:一、覺者無所執,悟者無所拘,行者無先後,德者無大小,智者無高下,慧者無辯聰,圓者無有法,滿者無溢漏。修持實學的人,了解精進是永恆的,具備道德的人,體現品格是一致的,方便自在的人,內外兼修是相應的,明白圓智的人,安然自在是確定的,圓融通達的人,無有偏頗是必然的,真正覺悟的人
  • 國師三喚,迷於權者終為奴,覺之己才堪成器
    國師一日喚侍者,者應諾。如是三喚三應。師曰:「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侍者肯定是關係很近的,我們可以理解就像是秘書。我們再把整個事件往深處拓展,然後再從一個點切到底,也來做一個聞一知N的好同學。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唐朝,是禪宗進入主流文化的時代。看那幾代的皇帝都找一個懂佛法的國師,可想而知了。所以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於此道有建樹,不管是誰都會對你刮目相看。
  • 雜談羅睺羅密行到底是什麼
    ——授學無學人記品這是法華經裡面的一段揭語,很多人對於羅睺羅密行到底是什麼有疑問,其實羅睺羅的密行就是一行三昧,老子道德經裡面曾經說過,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羅睺羅表面雖然跟其他人沒有區別,但從內修所顯現出來的種種行徑,已經具足三千威儀,八千細行,他的一言一行,無不是禪,無不是密,而這個密,其中包涵了成佛的功德
  • 覺者的防禦技能「菩提樹之悟」有多可怕?論防禦力,遠超菊花盾
    ,才能成為覺者。FE中的覺者並沒有表明自己的身份,可按照技能介紹,覺者的身份多半是」佛祖「釋迦牟尼。覺者的實力已經突破了天際,和卡俄斯一樣是「背景板級別」。也就是說「菩提樹之悟」的防禦能力完全取決於覺者的HP上限。
  • 覺悟之覺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該如何學習
    知道覺而不迷,卻不明白自己珍惜萬事萬物之間的緣分,為何自己挽留不住屬於自己的緣分呢?本來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可偏偏人家就會湊巧來拆散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佛講究悟道。悟了就不迷了,可是這裡居然要經歷過那麼多的坎坷屈服,將我們所有的才能供養出來,才能夠有成就的一天。什麼叫才動即覺,覺之即無呢?
  • 《天道》:天是什麼?是神是道,是全能全知者,是便在不可見者
    我答說,能指點迷津的人是覺者,不是我這種貨色的凡夫。我只是依照客觀現實如實觀照而已。因為因果的因果,因為條件的條件。我只能告訴他自卑是什麼,我卻沒有辦法告訴他如何走出自卑,因為自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卑真實存在的話,那自信在哪裡?每個人所謂的自卑概念,只是自己對自卑的理解。那是你的自卑,不是別人的自卑。
  • 修行的「三覺演義」,世界來自意識,覺悟就是開悟
    一、修行中的「三覺演義」——覺知、覺照、覺悟,「三覺」有何異同?「覺知」包括覺和知。「覺」又分為內覺與外覺:內覺——是返觀內照,要觀察、覺察到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即身、口、意造作的過程,有覺照的意思;外覺——是接觸、觸碰、感觸到外界事物的過程。但這種過程只是剎那間的,有醒覺的意思。
  • 夢有兩種,託夢與佔夢,解讀夢迷與覺悟!
    這兩種說夢的方式雖然有針對過去和未來的不同,但都以夢境為真實,都深信夢境的內容是「實際」的,尤其是佔夢,由於相信夢境預示著某個必定到來的未來事件,因此夢境甚至比當下的現實更加重要。 到了莊子,說夢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形式,這就是以「夢」與「覺」相對,喻指精神上的迷惑和覺悟。夢是迷夢,是迷惑;覺是覺醒,是覺悟。這樣,「夢」和「覺」在《莊子》裡就成為一對重要的隱喻。
  • 傳普法師:覺悟修行之道——《八大人覺經》的啟示
    《八大人覺經》在佛遺教三經中篇幅最短。全經也只不過是比我們熟悉的《心經》略長几十個字,然而在那麼簡短的一篇經文當中,佛陀卻將利益一切眾生之道一一地娓娓道來。佛陀說八大人覺是八項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什麼名謂菩薩?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說:「一切眾生相續中,凡具有菩提心者即名為菩薩。」那麼又什麼名為菩提心呢?
  • DNF女聖職者三覺驚喜禮包有什麼
    DNF女聖職者三覺驚喜禮包開啟後可以獲得1個女聖職者神聖稀有克隆裝扮套裝禮盒(30天)、1個女聖職者人氣裝扮套裝禮盒、1個女聖職者迷你二覺寵物自選禮盒、1個女聖職者寶珠套裝自選禮盒、1個女聖職者成長之力禮盒和1個覺醒之心稱號。
  • 《DNF》誘魔者三覺技能怎麼點 誘魔者三覺技能加點推薦
    導 讀 《DNF》11月26日女聖職者迎來三次覺醒。
  • 《DNF》女聖職者三覺任務怎麼做 女聖職者三覺任務完成方法
    導 讀 《DNF》韓服即將在上線新的三覺職業,這次三次覺醒的職業是女聖職者。
  • 「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壹、玄義分「六字釋"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但凡修行的人,善信居士,也常常嘴裡念誦「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