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偵探小說,可能比東方快車更好看

2021-01-19 騰訊網

[摘要]「人潮中幽靈般顯現的面龐/潮溼黑色樹枝上的點點花瓣」,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的這首《地鐵車站》,或許可以借來概括偵探小說經久不衰的魔力

「人潮中幽靈般顯現的面龐/潮溼黑色樹枝上的點點花瓣」,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的這首《地鐵車站》,或許可以借來概括偵探小說經久不衰的魔力:人潮中的幽靈面龐,帶來令人恐懼的未知,於是便有了潛藏在文學作品裡的窺探目光,並且以一個確定的結局作為終結,才終於能夠心安。當然,對謎團的恐懼和對確定性的追尋不是現代人的專利,中國古代的公案小說,以及世界各地的傳說和民間故事等,都已經有解謎、探案的元素。然而,現代意義上的「偵探小說」,是在十九世紀末期才真正出現的。這一文學類型的誕生,大概要歸功於在這不久之前,警察制度和偵探局的成立。

根據英國歷史學家朱迪思·弗蘭德斯的說法,十八世紀末,倫敦食物價格高昂,就業率低下,由此引發許多暴力犯罪和社會動蕩。此前受僱於教區或治安法庭的治安人員已經不足以維繫社會秩序,英國國會才在十九世紀初建立起隸屬於政府的警察部門以及偵探局。大家所熟悉的常常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出現的「蘇格蘭場」,就是警察總局所在之地,之後成為偵探局的簡稱。

威爾基·科林斯於1868年發表的《月亮寶石》普遍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偵探小說,但其實在他之前已經出現過一些有偵探角色的小說,比如狄更斯的《荒涼山莊》(1852-3),以及美國作家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1841)。然而,真正在大眾讀者中掀起「偵探小說熱」的,還是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這也部分得益於當時「廉價小說」在英國的風行:隨著教育的普及,漸漸出現了一群識字但卻貧窮的年輕讀者,刺激了面向大眾的廉價讀物的出版。發表過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斯特蘭雜誌》,當時僅售6便士。

當時一流的出版社並不願意出版這些廉價大眾讀物,柯南·道爾自己也不認為偵探小說是文學創作,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同時在寫作的嚴肅的歷史小說。但無論如何,福爾摩斯系列最終還是成為了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並且開創了許多被後來的偵探小說沿用的範式。福爾摩斯的演繹推理法,以及對法醫學的應用,都延續了啟蒙時期以來對科學、理性的信心。華生式的「糊塗助手」 ,也成為偵探小說史上的經典形象。

▲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古典派:「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

所謂「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是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也就是一戰和二戰之間的一段時間 。阿加莎·克裡斯蒂大概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家,被稱為「偵探小說女王」,也被國內讀者親切地叫做「阿婆」。她的許多作品都有令人驚嘆的情節設計,除了最近被改編成電影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之外,經典之作還有《羅傑疑案》、《無人生還》等。

同樣是探案,柯南·道爾所追求的主要是冷靜的邏輯分析,阿婆卻總是在作品中融入情感、人性、心理分析的元素,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小說屢屢受影視導演青睞的原因之一。《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等小說,雖然推理方面邏輯不太嚴謹,但都曾被翻拍成電影而為人所熟知。對人際關係的關注,也帶來了道德層面的思考。受害者不一定無辜,作案者不一定邪惡,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斷不再適用,正義的邊界往往模糊不清。甚至,法律作為制裁罪犯的手段是否完全可靠,也受到質疑。

▲阿加莎·克裡斯蒂《無人生還》

阿婆所在的「黃金時代」,寫作法則基本可以歸納為:罪犯要作為角色出場,案件線索要完整呈現給讀者。這樣,讀者就能在閱讀過程中也能夠像偵探一樣參與其中,進行推理,嘗試得出誰是罪犯的結論。這種寫作手法也被稱為「古典派」,美國的埃勒裡·奎因就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埃勒裡·奎因是一對表兄弟作家弗瑞德裡克·丹奈和曼弗雷德·李的合作筆名,也是書中偵探的名字 。他們在作品末尾揭曉謎底的時候,總是會設置一個「挑戰讀者」章節,將偵探冒險故事變為智力推理遊戲。 埃勒裡·奎因最有名的作品是「迷系列」和「悲劇系列」,《希臘棺材之謎》和《X的悲劇》是了解他們風格的必讀之作。

▲埃勒裡·奎因《X的悲劇》

硬漢派:大蕭條時期的英雄形象

再奇巧的詭計也有窮盡的時候,這時,在美國興起的「硬漢派小說」,就逐漸取代了古典派偵探小說的位置。此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傳統白人男性的身份自信受到威脅,文學、影視作品中的「硬漢」形象,正好填補了大眾的想像。達希爾·漢密特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開創者。之前的偵探小說作家,大多只能通過想像來描寫偵探的工作:柯南·道爾的正職是醫生,阿加莎·克裡斯蒂則是家庭主婦。在他們的作品裡,偵探往往家境良好、有些書卷氣息,很少與罪犯發生正面對抗。漢密特本人卻曾經是貨真價實的私人偵探,並且把他真實的經歷和感悟融入到了創作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偵探們要做的卻不再僅僅是拿著放大鏡到現場勘查,或者和受害者家屬談話以尋找疑犯,他們面臨著實實在在的來自犯罪團夥的威脅,常常要進行打鬥甚至槍戰。這些出生入死的經歷,也使他們成為了美國文學中、銀幕上新的英雄形象。

雷蒙德·錢德勒是另一位「硬漢派」的代表作家,但他小說裡的主人公,與其說是「英雄」式的,倒不如說是處在「英雄」和「反英雄」的夾縫之間。他筆下的偵探菲利普·馬洛依然總能識破罪犯的伎倆,但他從中獲得的卻不是伸張正義的成就感,而是屢屢見證人性罪惡卻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在錢德勒之前,再好的偵探小說,也只能停留在通俗文學的範疇,但他顯然有將偵探小說提升到嚴肅文學高度的野心。破案本身在他的作品中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案件裡包裹著的愛、嫉妒、貪婪、仇恨等人類情感,以及人性本源的悲劇,才是故事的重點。錢德勒自己曾經在文章《簡單的謀殺藝術》(The Simple Art of Murder)中這樣描述他的偵探小說:「這些角色生活在一個糟糕的世界裡,這個世界——遠在原子彈之前——就已經創造了會致使其自身毀滅的機器……法律是追逐利益和權力的工具。街道陰沉,那是比夜晚更黑暗的什麼東西。」

▲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本格」和「變格」:東渡日本的偵探小說

偵探小說迷可能都知道「歐美系」和「日系」的派別,這種按地域劃分的方式或許過於籠統,卻也可以反映出日本的確是英美以外,偵探小說創作十分興盛的地方。現代偵探小說最初被譯介到日本,是在十九世紀末的明治維新時代。對於那時的日本來說,「西方」是文明、進步的象徵,最早將偵探小說翻譯到日本的記者、作家黑巖淚香(1862-1920),看重的就是這些小說對科學和演繹推理的推崇。他認為,它們可以促進日本邁向更理性的時代。

這些翻譯過來的偵探小說廣受喜愛,不少日本作家也樂於以此模式創作。江戶川亂步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偵探小說的第一人,他的原名是平井太郎,以愛德華·愛倫坡名字的諧音取筆名為「江戶川亂步」(日語發音Edogawa Rampo),表達對這位開創偵探小說先河的作家的致敬。他創作的作品中,有些和歐美偵探小說一脈相承,有些則融入了日本的神怪元素。其餘的日本作家的創作,也大致可以粗略地分作與歐美傳統偵探小說相近的類型,以及企圖加入變態、血腥、超自然元素來自立門戶的類型,前者被稱為「本格」,後者則被稱作「變格」。

社會派:現實問題的影射

二戰期間,日本政府認為偵探小說的道德指向可疑,其源頭又是英美等敵對國家,因此不適合在戰時發表。偵探小說的創作一度停滯,戰後才恢復過來。

這也是 「社會派」小說興起的時期。這一派的作家注重對犯罪現象和心理的探討,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松本清張。松本清張出生於貧困家庭,高中沒有畢業就開始打工,對社會底層的生活有著深刻的感知。他一開始寫的是更為嚴肅的「純文學」作品,後來才轉向偵探小說的寫作。他所創作的小說重心不在解謎遊戲,而在於對人物悲劇性命運及其社會因素的探討,不少作品都有現實社會問題的指涉,比如貪汙腐敗、性醜聞等,這些不公正的現象,往往成為導致罪惡和悲劇的核心。

▲松本清張《砂器》

新本格派:詭計的回歸

1979年,島田庄司發表《佔星術殺人魔法》,其中驚為天人的「不可能犯罪」設計,讓本格派推理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此後,綾辻行人在他的「館系列」中延續本格推理的寫法,出版商為了推銷這些作品,就給它們打上了「新本格」的標籤。

新本格派將重心放回到詭計的設計,以精巧、華麗、富有想像力的殺人手法設計見長,人物刻畫和社會心理的描摹則相對較弱。而且,之前的主流偵探小說,無論何種派別,都是建基於現實條件之上的,也就是說,案件必須能在現實生活裡發生,但對新本格派的偵探小說來說,只要在虛構的世界裡完成能夠自圓其說的案件推理就可以。綾辻行人的「館系列」,兇手為了犯案甚至能建造出一整棟專門用於謀殺的建築。有人吐槽,既然有這個財力,何必如此大費周章,直接僱一個職業殺手不就好了?但綾辻行人卻認為,在推理小說的核心,還是要找到智力遊戲的樂趣。案件在現實中是否能夠發生,他並不關心。

▲綾辻行人《鐘錶館事件》

雖然說了這麼多派別,但它們也只是我們理解偵探小說發展史的一個憑依。也有很多作家,不拘於特定流派的寫法,比如最近的暢銷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就很難簡單地被分進「社會派」或「本格派」。當然,所有的流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一些不變的宗旨:酣暢淋漓的解謎遊戲、日常經驗以上的另外可能、對人類悲劇喋喋不休的探問、生活謎團裡一點確定性的慰藉……無論怎樣,你總能找到一個喜歡偵探小說的理由。

本文來自騰訊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東方快車謀殺案》:為什麼我覺得拍成電影後一點也不好看?
    說真的,在看完《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著後再看電影版,個人認為電影沒有很好地把懸疑推理小說該有的神秘感、恐怖感、正義感拍出來,看完一頭霧水。只剩下一句大寫的:這是偵探小說嗎????好了,繼續滾回去看名偵探柯南吧。為什麼個人會覺得影版不好看呢?1、赫爾克裡.波洛讓我有點討厭。原著裡的波洛一向是以神秘、天才一樣的慈父般的形象出現在大腦裡。但當影視裡的波洛被人格化後,人性裡的複雜性反而讓這個角色不那麼討人喜歡了。
  • 一場偉大的謀殺《東方快車謀殺案》
    今天,鯨魚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非常的燒腦的懸疑推理電影。劇情簡述波洛作為本劇的主人公,行事低調、有輕微強迫症,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波洛的身份是一名私家偵探,好在與快車的董事是好友,在最後時刻得到了一張上車票。
  • 1974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阿加莎蓋章認證,偵探片的傳世經典
    在1932年,「林德伯格嬰兒綁架案」廣為人知的時候,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嘉莎·克莉斯蒂正乘坐東方快車進行一趟為期數年的遠途旅行。 在土耳其遭遇暴風雪後,她不得不困在列車中度過近一周的時間。
  • 《東方快車謀殺案》:古典推理小說的巔峰之作
    我已經記不起看過多少個影視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了,大概是第五個,起碼是第四個。故事的結局自然早已寫就,豪華的列車,性格各異的乘客,兇狠的謀殺,聰慧的偵探,封閉環境下的驚悚,法理困境中的人性,一起成就了這部標誌性的推理派經典小說。
  • 經典懸疑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兇手是誰?
    《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版)是由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製作,肯尼思·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佩內洛普·克魯茲、威廉·達福、朱迪·丹奇、約翰尼·德普、喬什·蓋德、小萊斯利
  • 《星戰7》女主變身嫌疑人,《東方快車》發新片段
    《星戰7》女主變身嫌疑人,《東方快車》發新片段  在踏上東方快車之前,家庭教師瑪麗偶遇大名鼎鼎的偵探赫爾克裡.波洛,聰明的瑪麗立刻從他標誌性的鬍鬚認出了他就是報上曾經登過的著名偵探,雖然叫錯了偵探的名字,瑪麗還是充滿自信地跟偵探說「我會記錯名字,而臉不會錯。」而另一廂,沒有什麼能逃得過波洛的眼睛,明察秋毫的大偵探不僅從細節一眼看出瑪麗來自巴格達,更從她袖口的粉筆末和隨身攜帶的地理讀物推斷出她老師的身份。
  • 《東方快車謀殺案》:密室殺人案,法律無法維持的公正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影片是根據「推理女王」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傑出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2010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密室殺人經久不衰的懸疑經典,歷來也被頻繁改編。2010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改編,使得偵探的前後行為合理化,並且對於沒有觀看過本書的觀影人十分友好,清楚明白的闡釋故事來龍去脈,而不是簡單地將書裡的內容用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且,影片選角很有特點,演員們顏值高、有特色,不會出現看影片時分不清角色、記不住臉的現象。首先跟大家描述一下該影片的大致內容(放心!
  • 東方快車謀殺案續集《尼羅河上的慘案》?會開拍麼
    ­  東方快車謀殺案續集尼羅河上的慘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豆瓣評分:7.1分,IMDb評分:6.7分。影片描寫了發生在著名的「東方快車」上一起離奇命案,大富翁雷切特暴死在自己的包廂裡,而且就在大偵探波洛的隔壁,這簡直是對波洛先生赤裸裸的挑戰,波洛應鐵路公司的請求開始展開調查,但他發現這不是一般的復仇案…­  原作者阿加莎·克裡斯蒂是歷史上最暢銷的作家,被公認為「偵探小說皇后「,其作品也一直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 《東方快車謀殺案》:成為名偵探的英語必備詞彙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英國推理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創作的小說,也是名偵探波洛系列知名度最高的一部。除了波洛個人縝密的思維和偵察能力,他也擅長用言語試探嫌疑人的內心讓對方露出馬腳。今天帶大家一起學習電影裡和偵探有關的英語說法,其實普通人也有可能成為大偵探喲!
  • 簡影|1974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才是阿婆的味道
    之所以這期會推薦這麼有年代感的電影,是因為簡小姐最近的英文原著賞析課正好在讀《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部由英國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撰寫的偵探小說。阿加莎,江湖人稱阿婆。因創作偵探小說的成就,被吸收為英國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後被英國女王授予「偵探女王」的桂冠。
  • 「東方快車」在新加坡舉辦回顧展,300件珍貴歷史文物亮相
    原東方快車的火車頭和車廂首次離開法國前往新加坡,重現豪華鐵路旅行的鼎盛時期。在2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內,展示了海報、菜單、陶器、餐具等物品,展示東方快車的歷史。參觀者還可通過紀錄片、新聞短片和電影片段,感受源自東方快車的豐富文學和電影遺產。
  • 民國奇探:致敬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推理小說那些事 文/王珉
    《民國奇探》每一個案件的作案手法都不同,更重要的是,將懸疑和推理邏輯完美結合,從中挖掘出如小說《東方快車謀殺》原著和舊版電影的精髓。路垚推理的過程運用數理化面面俱到,每一個看似匪夷所思的手段都有科學依據,觀眾不僅能感受到無可挑剔的邏輯,還能被編劇龐大的知識面所折服,更能為神奇的科學嘆服。
  • 《東方快車謀殺案》最搶戲的不是領盒飯的德普而是那列火車(上篇)
    隨著電影的發明,大功臣的列車也變得難以忘懷——1943年,推理大師阿加莎·克裡斯蒂在小說中扮演了第一個角色。雖然出版了阿加莎最成功的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但這本書在1943年出版時,書名是《加萊列車謀殺案》。
  • 130年前的今天,偵探小說女王出生了
    關鍵詞:入選「波洛四大奇案」,「列車三部曲」之終曲 「波洛四大奇案」:《羅傑疑案》《尼羅河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ABC謀殺案》。 「列車三部曲」:《藍色列車之謎》《東方快車謀殺案》《ABC謀殺案》。
  • 日劇一周收視:《東方快車謀殺案》斬獲高收視
    上周有許多重磅作品播出,比如超級豪華陣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該劇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並斬獲了極為不俗的收視率。一、眾星閃耀《東方快車謀殺案》播出連續兩夜斬獲高收視相信英國推理小說大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超級推理大作《東方快車謀殺案》許多人都不會陌生,而今次富士電視臺在年初重磅打造,由金牌編劇三谷幸喜編寫劇本,日本國寶級藝術大師野村萬齋領銜主演,更邀請到松島菜菜子、二宮和也、杏、玉木宏、澤村一樹、吉瀨美智子、黑木華、高橋克實、佐藤浩市、西田敏行、草地光子等眾多極度豪華的實力派演員做綠葉的日劇版
  • 包郵送書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最經典的偵探懸疑小說
  • 不止一個兇手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不可錯過的經典偵探破案片
    《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在大偵探波羅所坐的「東方快車」上,古董商雷契特死在自己的包廂裡,波羅最後成功地解開了一宗謀殺案謎團的故事。他先將拐杖插在哭牆上,便命一警衛看守南門,接著論述其推理,被竊物後牆上有鞋印,是硬底鞋造成,而三位神職人員勤儉純樸,不容易有硬底鞋,而且掛上高貴之物對神職人員太凸顯,所以三位並無竊盜動機,反而是警察長,穿著硬底鞋,且到王冠後又可以享受高價的財富,此時警察長勃然大怒,要反擊這指控,卻有人拿來警察長的袋子,其內果真有王冠,警長見苗頭不對,準備烙跑,南門警備已等候多時,警長折回繼續逃亡,卻被哭牆上的拐杖絆倒,名偵探波羅完美解決一場竊盜案件
  • 回顧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搏擊俱樂部》《電鋸驚魂1》
    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福斯影業製作,肯尼思·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約翰尼·德普、佩內洛普·克魯茲、米歇爾·菲佛、朱迪·丹奇等人主演的驚悚劇情片。影片根據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講述大偵探在東方快車上巧破一樁謀殺奇案的故事。影片講述大偵探在東方快車上巧破一樁謀殺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東方快車,夜間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發現同車的美國富商雷切爾被人謀殺,死者被戳了12刀。
  • 論阿加莎克麗絲蒂和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
    說起柯南道爾,可能很多人要麼不熟悉,要麼就是以為是日本動漫的主人公:名偵探柯南。但其實卻不是,福爾摩斯探案故事很多人及使沒有拜讀過,但也是知道的,對,柯南道爾就是巜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而阿加莎則是巜名偵探波洛》以及其他一系列偵探小說的作者兩個作者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時代了,雖然有的故事的情節多少有點兒雷同,但也說不上誰模仿誰。因為讀起來都是那麼吸引人。
  • 暢銷書改編的知名懸疑電影,東方快車的姊妹篇,全程高能環環相扣
    《尼羅河上的慘案》這部電影是知名電影《東方快車》的後續之作。兩部電影都是根據傳奇的神秘小說家阿加莎 克裡斯蒂的小說進行改編的。2017年的《東方快車》一上映,便席捲全球,而這部新作從小說的暢銷程度看,票房表現當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