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古典推理小說的巔峰之作

2020-12-10 葉凡的日記

我已經記不起看過多少個影視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了,大概是第五個,起碼是第四個。故事的結局自然早已寫就,豪華的列車,性格各異的乘客,兇狠的謀殺,聰慧的偵探,封閉環境下的驚悚,法理困境中的人性,一起成就了這部標誌性的推理派經典小說。

當故事情節由文字走向熒幕,在其誕生之後的數十年間,這個故事更是被多次改編為電影、舞臺劇、電視劇甚至電子遊戲;經典到底是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的。

而以不同藝術形式呈現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我亦多有涉獵。但單就電影作品而言,既要保持傳統推理小說的舊時代韻味,又要契合當下觀眾的苛刻審美,確非易事。所以,對《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現代化改造雖然順理成章,但其名氣之盛,無疑讓每一次的改造都承擔了巨大的風險。

這一點,於2017年這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同樣成立。

(1)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英國推理小說巨匠阿加莎·克裡斯蒂最為知名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1934年。阿加莎本人在世界推理文學領域的地位,與阿瑟·柯南道爾(代表作《福爾摩斯》系列)、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齊名,三人並稱「世界推理小說三大宗師」,阿加莎在國內更是被廣大書迷親切地稱為「阿婆」。

而《東方快車謀殺案》這個駭人聽聞的故事,雖然是小說,看似虛構,卻並非沒有原型。事實上,阿婆的靈感來源於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案件

1932年,美國新澤西州,一名叫做查爾斯·奧古斯都·林德伯格的飛行員的僅僅20個月大的兒子在其豪宅中被綁匪綁走,並被索要5萬美元的贖金。此案驚動了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10萬名軍警受命搜索整個東海岸。期間,綁匪寄來第二封信,將贖金提升至7萬美元。經過斡旋,林登伯格雖然交付了5萬美元的贖金,但屢被歹徒戲弄;71天後,有人在林宅附近不到五英裡的地方發現了孩子已經腐爛的屍體。

在警方的調查過程中,視線慢慢轉移到林德伯格家的「內鬼」身上,比如他家的保姆,但保姆自證清白;比如他家的女傭,但女傭閉口不言,並最終選擇自殺,但隨後她也被證明是清白的。1934年,一個紐約的木匠被發現有嫌疑,雖然他自鳴冤枉,還是被判定有罪,並在1936年被送上電椅。但這並不是結局,在後來的各種傳聞中,陸續有人被各種蛛絲馬跡證明為兇手,甚至有人懷疑是林德伯格自己殺死了孩子,而那個木匠的妻子則一直到死都在為自己的丈夫喊冤。

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歷史上,這個案件被具有程碑式的意義,它是第一次調查局獲得地方案件辦理權;而在美國司法界,該案被定為「世紀犯罪」。

1928年,阿加莎首次乘坐東方快車旅行,這趟奔馳在歐洲大陸上的豪華列車給她留下深刻印象,而這趟列車也曾有被大雪圍困6天的經歷,後來又結合林德伯格綁架案,種種元素大大激發了阿婆的創作靈感。於是,《東方快車謀殺案》橫空出世,故事圍繞豪華列車上的一起完美的謀殺案展開,來自比利時的大偵探赫爾克裡·波洛恰好乘坐列車休假,他要撥開迷霧,從列車上的12名乘客中找出兇手。這本小說和《無人生還》、《尼羅河上的慘案》等一起成為阿婆最為知名的代表作。

而數十年來,這趟豪華的「東方快車」一次次在大銀幕上拉響汽笛,兇案也一次次發生,也一次次被聰明的偵探破解;但發生在現實世界裡的那起「林德伯格綁架案」,卻至今,真相成謎。

(2)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眾多影視劇版本中,當以1974年那版最為經典和貼近原著,它有著最離奇的故事和最優秀的劇本,更是雲集了一眾如今早已封神的演員,如英格麗·褒曼、安東尼·博金斯、勞倫·白考爾、肖恩·康納利等,卡司陣容簡直令人咂舌。

2017年的新版,起碼在演員陣容層面,與舊版相較,毫不遜色,約翰尼·德普、朱迪·丹奇、佩內洛普·克魯茲等,無一不是有口皆碑;而肯尼思·布拉納則是本片的導演兼主演,他作為英國知名莎翁戲劇演員,更是在2012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如今,一聲汽笛響,這趟豪華的列車再次滿載著一車的「戲精」,踏上破解這起離奇兇案的旅程。

然而,這趟列車,在原教旨主義阿婆推理小說愛好者的眼中,肯定是翻車了的。當然,這不代表這部電影一無是處,一眾戲骨的精湛演技與影片精美的構圖,還是值得稱道;但在人物形象、性格構建以及故事合理性、主旨揭示層面,都陷入了經典作品現代化改造的尷尬境地。於是,我們對這部電影的定位是——一部優秀的爆米花偵探電影,但不是一部優秀的「偵探波洛」電影。

誠然,對於經典作品的顛覆和解構,加上融合美國好萊塢電影的爆米花特色,也一定會有受眾喜歡。但這種契合現代觀眾審美的改造,從來都是帶著鐐銬跳舞,永遠難以使得所有人都拍手稱好。

而偵探這個行業,天生自帶「推理」的神秘光輝。在眾多的偵探形象中,波洛卻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他不同於福爾摩斯那樣的天才式推理,也不同於那個動漫中出現的靠著奇怪裝備屢破奇案的靈異少年柯南,波洛靠的是高度的理性和嚴謹的心理、證據分析,換言之,他並不見得真的熱愛推理。事實上,在阿婆的筆下,這個偵探就是一個中老年油膩而又肥胖的老頭形象,甚至他並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我想真正見多了兇殺案的偵探,一定極其討厭其中醜惡的人心。波洛,很大程度上,其自我定位,只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守護者,他的信仰和價值觀就是「法律、公正、正義絕對不容侵犯」。

但這樣一個貼近真實生活的偵探形象在這部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改頭換面了,不再油膩,這或許是導演本人的自戀,畢竟,他自己還飾演了主角「波洛」。那誇張的大鬍子,高大的身材,矯健的身姿,英俊瀟灑、風度翩翩,又能打還會推理,分明有向福爾摩斯靠攏的嫌疑,而且一定是卷福版的福爾摩斯。

形象的改觀如果說為了觀眾看的舒服,或許情有可原,但人物性格的改編以及其影響到整個故事合理性,便讓人覺得失望。這個故事的結局,觀眾早已爛熟於心,也沒有什麼可以劇透的,車上的12名乘客其實全部都是兇手,他們合謀殺死了「阿姆斯特朗綁架案」(對應上文中林德伯格綁架案)中逍遙法外的真兇,以正義之名,一人一刀,所以死者身中12刀而死。波洛恰好碰上了這起案件,他在調查過程中,也慢慢意識到是集體作案,但這個真相讓他懷疑了自己的信仰,究竟什麼是才是正義?他最後選擇放過這12個人,某種程度上是選擇性失明,甚至是一種自我懷疑、自我厭棄、自我放逐的真實狀態。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

在原著以及前作中,對波洛最後做出的這個決定都有著充分的鋪墊,不再過多探討。但新版電影中,波洛最後揭示真相時,面對這12名兇手的自我辯護,居然不做什麼反駁,就這麼放他們走了,難道只是因為對方人多嗎?但波洛還自以為自己得到了什麼高深的人生感悟,泛泛而談,實在缺乏太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內涵。

除此之外,阿婆「推理特色」的缺席,又成為故事合理性的一大硬傷。或者說,本作的推理情節全靠一拍腦門,靈光乍現,這不是神探,簡直是「神棍」,敘事邏輯的孱弱,讓整個故事缺乏足夠的合理性。

但這倒是契合當前觀眾不愛思考的特點,只要你畫面精美,情節別燒腦,你只要告訴我誰死了,誰是偵探,誰是誰的關係人,最後一破案,所有人都是兇手,我被震撼到了,這就夠了。這樣,觀眾就會在與朋友閒聊中提一下或者發個朋友圈——「這個電影結局好棒,兇手是所有人,太厲害了」。爆米花電影帶給人的樂趣,僅此而已。

所以,這大概就是電影結尾處暗示波洛還要去埃及破案的原因,因為,阿婆的另外一個故事《尼羅河上的慘案》也是波洛破解的。

是的,他們在說「我們還有續集」。

(3)

如果說這個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對主旨的揭示太過泛泛,那麼,我們回到這個故事本身。

有朋友問我:我第一次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偵探,他怎麼能放過那12個兇手呢?在法律之外,道德具有審判的合法性嗎?

我回答:某種程度上來說,波洛不代表法律,他只代表他自己。而處在一個「鄉村別墅」式的密閉空間(註:阿婆獨創了「鄉村別墅派」推理範式),法律出現了暫時性缺席,於法理困境之下,這12個人以道德為準則,以私刑去謀求正義,固然缺乏合理支撐,但讀者或者觀眾卻依然對此報以驚嘆和深思,想借波洛之手完成救贖,懲治法律所顧及不到的人性之惡,我想:這大概就是這個故事存在的意義,也是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溫度和力量

而無論在現實生活還是在推理小說中,所謂的理性也不見得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換做今天你我來處理這件案子,也未必就比波羅處理的更好。

最後,放上一段2010年英國電視電影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波洛對12位兇手說的一段話:不,不,你們這樣處置,豈不成了街頭的野蠻人?你們既當陪審團,又當劊子手,豈不是又回到了中世紀?法制的精神必須高於一切,因為如果整個法制一旦遭到破壞,整個社會,整個文明世界,將無處棲身。

這才是真正的波洛,也正因如此,我們要對健全國家法律提出更高的要求。

(4)

阿婆就是阿婆,經典就是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具有的超越時代局限的延展性,讓它時至今日,依舊葆有鮮活的生命力,並在每一次不同的時空下產生內涵和意義。

而我們喜歡這樣的故事,或許並不是因為電影的功勞,只是因為作品本身的深度,帶給我們太多關於人性的思辨和震撼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在那個時代,總有人想拍它,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如此。

相關焦點

  • 經典懸疑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兇手是誰?
    《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版)是由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製作,肯尼思·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佩內洛普·克魯茲、威廉·達福、朱迪·丹奇、約翰尼·德普、喬什·蓋德、小萊斯利
  • 《東方快車謀殺案》最搶戲的不是領盒飯的德普而是那列火車(上篇)
    隨著電影的發明,大功臣的列車也變得難以忘懷——1943年,推理大師阿加莎·克裡斯蒂在小說中扮演了第一個角色。雖然出版了阿加莎最成功的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但這本書在1943年出版時,書名是《加萊列車謀殺案》。
  • 一場偉大的謀殺《東方快車謀殺案》
    今天,鯨魚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非常的燒腦的懸疑推理電影。劇情簡述波洛作為本劇的主人公,行事低調、有輕微強迫症,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波洛的身份是一名私家偵探,好在與快車的董事是好友,在最後時刻得到了一張上車票。
  • 簡影|1974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才是阿婆的味道
    之所以這期會推薦這麼有年代感的電影,是因為簡小姐最近的英文原著賞析課正好在讀《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部由英國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撰寫的偵探小說。阿加莎,江湖人稱阿婆。因創作偵探小說的成就,被吸收為英國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後被英國女王授予「偵探女王」的桂冠。
  • 《東方快車謀殺案》:密室殺人案,法律無法維持的公正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影片是根據「推理女王」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傑出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2010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密室殺人經久不衰的懸疑經典,歷來也被頻繁改編。2010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改編,使得偵探的前後行為合理化,並且對於沒有觀看過本書的觀影人十分友好,清楚明白的闡釋故事來龍去脈,而不是簡單地將書裡的內容用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且,影片選角很有特點,演員們顏值高、有特色,不會出現看影片時分不清角色、記不住臉的現象。首先跟大家描述一下該影片的大致內容(放心!
  • 日劇一周收視:《東方快車謀殺案》斬獲高收視
    上周有許多重磅作品播出,比如超級豪華陣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該劇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並斬獲了極為不俗的收視率。《東方快車謀殺案》開播 眾星閃耀引熱議。一、眾星閃耀《東方快車謀殺案》播出連續兩夜斬獲高收視相信英國推理小說大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超級推理大作《東方快車謀殺案》許多人都不會陌生,而今次富士電視臺在年初重磅打造,由金牌編劇三谷幸喜編寫劇本,日本國寶級藝術大師野村萬齋領銜主演,更邀請到松島菜菜子、二宮和也、杏、玉木宏、澤村一樹、吉瀨美智子、黑木華、高橋克實、佐藤浩市、西田敏行、草地光子等眾多極度豪華的實力派演員做綠葉的日劇版
  • 1974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阿加莎蓋章認證,偵探片的傳世經典
    這段經歷結合林德伯格家的慘案瞬間激發了她創作的靈感,很快她便以此為主要素材,創作出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偵探小說作品之一《東方快車謀殺案》。 阿嘉莎·克莉斯蒂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用小說的形式大膽的將當時的熱點事件與社會問題相結合,實質上是在向人們拋出一個現實命題:當法庭缺位於正義和情理訴求之時,
  • 民國奇探:致敬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推理小說那些事 文/王珉
    換句話說,該劇也可窺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懸疑和推理,平均一集處理一個案件,辦案時絕不隨便穿插愛情線,不拖泥帶水。且劇中沒有太多血腥畫面,光憑嚴謹科學推理就能給觀眾帶來獵奇感。《民國奇探》每一個案件的作案手法都不同,更重要的是,將懸疑和推理邏輯完美結合,從中挖掘出如小說《東方快車謀殺》原著和舊版電影的精髓。
  • 回顧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搏擊俱樂部》《電鋸驚魂1》
    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福斯影業製作,肯尼思·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約翰尼·德普、佩內洛普·克魯茲、米歇爾·菲佛、朱迪·丹奇等人主演的驚悚劇情片。影片根據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講述大偵探在東方快車上巧破一樁謀殺奇案的故事。影片講述大偵探在東方快車上巧破一樁謀殺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東方快車,夜間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發現同車的美國富商雷切爾被人謀殺,死者被戳了12刀。
  • 東方快車謀殺案續集《尼羅河上的慘案》?會開拍麼
    ­  東方快車謀殺案續集尼羅河上的慘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豆瓣評分:7.1分,IMDb評分:6.7分。影片描寫了發生在著名的「東方快車」上一起離奇命案,大富翁雷切特暴死在自己的包廂裡,而且就在大偵探波洛的隔壁,這簡直是對波洛先生赤裸裸的挑戰,波洛應鐵路公司的請求開始展開調查,但他發現這不是一般的復仇案…­  原作者阿加莎·克裡斯蒂是歷史上最暢銷的作家,被公認為「偵探小說皇后「,其作品也一直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 電影史經典群戲2: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版
    劇透提示:本文中包含對《東方快車謀殺案》的1974年版和2017年版的內容劇透。建議此文讀者先看過1974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一片。與2017年版相比,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的1974年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在人物刻畫和場面調度上有著更出色的表現,本文也主要圍繞後者進行分析。人物刻畫麥奎恩(雷切特的秘書)麥奎恩在整個審訊過程中,一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緊張。
  • 《東方快車謀殺案》十二在西方是個有趣的數字
    比如童年別人手上的溜溜球,少年電視裡的迪士尼,青年櫥窗裡買不起的洋裝,還有情竇初開等不起的那個人……好吧,其實不想這麼傷感裝內涵,只是最近看了小時候非常好奇又恐懼的一部影片《東方快車謀殺案》,忽然有點夙願已了的舒坦,這部拍攝於1974年的影片,在我還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了,當時覺得名字非常酷,洲際列車哦,就像絲綢之路一樣,在我心裡有一種歷史的使命感,在我聽說這部劇的時候
  • 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這位推理小說女王是處女座
    偵探小說以其懸念叢生的故事情節和對讀者智慧的挑戰贏得了廣大市民的青睞,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推理小說迎來了黃金時代。黃金時代亦被稱為「古典解謎推理時代」。「解謎」是這一時期推理作品的最高目的。匪夷所思的犯罪手法,無懈可擊的掩蓋方式,真假難辨的證詞……各式各樣的謎題在黃金時代大行其道。人都有著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解謎」正是抓住了這一人的本性,從而大鳴大放。
  • 《東方快車謀殺案》:為什麼我覺得拍成電影後一點也不好看?
    說真的,在看完《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著後再看電影版,個人認為電影沒有很好地把懸疑推理小說該有的神秘感、恐怖感、正義感拍出來,看完一頭霧水。只剩下一句大寫的:這是偵探小說嗎????這個時候的波洛,在我眼裡就如同正義女神的天秤一樣,一邊是善,一邊是惡,只要犯罪就是作惡,法大於情,一切罪行都是惡之果。是的,赫爾克裡.波洛雖然聰明,天賦異稟,但卻是一個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絕對派。當他發現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真相時,他表示會將所有的罪人都繩之以法,絕不姑息,除非他死了。
  • 《星戰7》女主變身嫌疑人,《東方快車》發新片段
    《東方快車謀殺案》新片段顯露推理神力 時長:01:00 來源:電影網 《東方快車謀殺案》將於11月10日同步全球在內地公映。
  • 《東方快車謀殺案》:成為名偵探的英語必備詞彙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英國推理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創作的小說,也是名偵探波洛系列知名度最高的一部。除了波洛個人縝密的思維和偵察能力,他也擅長用言語試探嫌疑人的內心讓對方露出馬腳。今天帶大家一起學習電影裡和偵探有關的英語說法,其實普通人也有可能成為大偵探喲!
  • 包郵送書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最經典的偵探懸疑小說
  • 不止一個兇手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不可錯過的經典偵探破案片
    《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在大偵探波羅所坐的「東方快車」上,古董商雷契特死在自己的包廂裡,波羅最後成功地解開了一宗謀殺案謎團的故事。宗教象徵的王冠遭竊,嫌疑人有三位神職人員,在波羅找出兇手前,他先將拐杖插在哭牆上,便命一警衛看守南門,接著論述其推理,被竊物後牆上有鞋印,是硬底鞋造成,而三位神職人員勤儉純樸,不容易有硬底鞋,而且掛上高貴之物對神職人員太凸顯,所以三位並無竊盜動機,反而是警察長,穿著硬底鞋,且到王冠後又可以享受高價的財富,此時警察長勃然大怒,要反擊這指控
  • 這些偵探小說,可能比東方快車更好看
    阿加莎·克裡斯蒂大概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家,被稱為「偵探小說女王」,也被國內讀者親切地叫做「阿婆」。她的許多作品都有令人驚嘆的情節設計,除了最近被改編成電影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之外,經典之作還有《羅傑疑案》、《無人生還》等。同樣是探案,柯南·道爾所追求的主要是冷靜的邏輯分析,阿婆卻總是在作品中融入情感、人性、心理分析的元素,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小說屢屢受影視導演青睞的原因之一。
  • 【媒庫文選】《東方快車謀殺案》編劇痛恨原書作者?
    Before I Wrote the Screenplay for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I Hated Agatha Christie在創作《東方快車謀殺案》劇本前,我痛恨阿加莎·克裡斯蒂Michael Green 麥可·格林've been asked in multiple inter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