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的車輪滾滾向前,冷戰初期蘇聯機械化步兵連人員武器編制

2020-12-17 瘋狗的輕武

話說蘇聯的裝甲學說一直非常先進,圖哈切夫斯基在1921年的蘇波戰爭結束之後就開始著手於機械化大縱深戰略的理論研究,可以說比德軍的研究要早得多。但遺憾的是圖哈切夫斯基在1937因為一些莫須有的小布爾喬亞罪名而被挨了槍子兒,所以蘇聯的大縱深一波就這麼擱了下來。

但是在二戰當中,蘇聯一度被德軍的機械化打得找不到北,回味過來之後倒也重拾大縱深理論,然後就有了我們熟悉的那一幕。

一群操著ppsh的蘇軍從T34上跳下來,「烏拉!!」

沒錯,二戰時期蘇軍就非常青睞坦克和輕步兵的聯合進攻,你也可以理解為步坦協同。但問題來了,平常「掛」在坦克上面舒不舒服不說,這萬一進入戰區,這群「人肉反應裝甲」是絕逼第一時間被打成篩子。而提前下車的話又怕跟不上坦克的行進,導致步坦協同脫節。

因此在戰爭後期,蘇聯就想搞個正兒八經的裝甲運兵車搭載步兵來協同坦克作戰,這也是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蘇聯冷戰機械化步兵連。

編制方面:

一個機械化步兵連總人數在117-125之間,主要取決於車輛(因為BTR152和BTR40的拉客能力不一樣)。它分為連部、機槍排、步槍排X3,APC(裝甲運兵車)排,由於APC排是和各個排高度嵌合的,所以不單獨拿出來說。

連部:總計4人

連部總共就4人,由一名連長、兩名步槍兵、一名狙擊手組成,這會兒都有車載電臺了,所以連部沒有二戰時期那票勞什子傳令兵。載具是一臺BTR-152或者兩臺BTR-40,每臺車一名駕駛員+車載機槍手。

機槍排:總計11人

除了排長和一名步槍手之外,另有三個3人制的機槍小組。機槍排沒有專門的APC,因此都是蹭連部的車。

步槍排:總計28人(X3)

每個排由一名排長和三個步槍班組成,步兵班每班9人,分別是班長(兼車長、通訊員),班副,機槍手、筒子手、副榴彈手、步槍兵X4組成,

每個排兩臺BTR152或者三臺BTR40,每臺車得配個司機和車載機槍手

武器方面:

由於這是冷戰早期的蘇軍部隊,所以輕武器在不同時期不一樣。比方在1949年那會,SKS半自動還是主流,而AK雖然已經定型,但往往用來替代之前的波波沙/波波斯衝鋒鎗,換句話說一個班也就一兩支。但在49年之後逐漸普遍及,到52年為止,一線部隊全部換裝完畢,但所有部隊都上AK還得得1959年的AKM定型以後。

筒子的話當時還是RPG-2,我們熟悉的PRG-7得到60年代之後才出現。班組機槍是RPD,也就是56班的原型,以AK為基礎的RPK得到59年之後才出現。

機槍排是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的,所以打7.62x39彈的弱雞RPD和RPK都不行,得上全威力。早期是RP46機槍,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大盤雞DP28的彈鏈版。

APC上面,不管是BTR152還是BTR40標準都是配一挺發射7.62x54R的SGMB機槍,郭劉諾夫機槍的車載版。但BTR152也可以上12.7甚至14.5mm的重機。

由於152比40要寬敞的多,一臺車就能塞下半個步兵排,而且裝甲也更厚實(雖然也很難抵禦大口徑機槍直射),所以後來BTR40逐漸淪為裝甲偵察車,而BTR152畢竟只是卡車底盤的產物,到60年代之後也被專業的八輪APC——BTR60取代。

圖為一個排的人在兩臺BTR裡的布局

數學好的同學估計開始算連部4人+機槍排11人+步槍排28人(X3)+BTR152乘員7x2,總共算下來才113人,即便是用BTR40,那麼也就120人,和我一開始說一個連117-125人不符。

這個沒錯哈,因為我拿資料的網站確實是這麼寫著的,我估摸是因為APC排裡頭還有專屬的機械師或者後勤人員沒列進去,但這塊資料我沒找到。(主要是我慌了,以前算錯過好幾次,所以這次攤手澄清)

相關焦點

  • 冷戰早期,一個最普通的蘇聯機械化步兵排,武器配置有多豪華?
    二戰時期,蘇聯與德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極其激烈的戰爭,由於德軍強大的裝甲集團,蘇軍不得不用人數來填補戰場上的劣勢,最後戰爭是打贏了,但蘇聯人也對機械化產生了近乎偏執的嚮往,於是在戰後開始投入資源建設自己的機械化部隊
  • 二戰德軍獨特的兵種—裝甲擲彈兵,二戰步兵的最高境界
    在隨後的戰爭中,德國裝甲擲彈兵在陸戰戰場上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在北非的荒漠,阿登的森林,還是在蘇聯的凍土,德國裝甲擲彈兵幾乎無役不與,其高超的戰場戰術和頑強的戰鬥意志,贏得了對手的普遍尊重。大量裝備「鐵拳」這種高殺傷性的著名反坦克武器就是因為這支軍種部隊的優先使用,他們一般作為重要的突擊力量使用。他們一般比裝甲師行動得早,主要目的就是擊垮敵軍的裝甲部隊,向前突擊並且輔助偵查,協助部隊信息指示的主力軍。德國軍隊之中的著名的「帝國師」就是以裝甲擲彈兵名震天下!後來各個部隊在裝甲部隊數量不濟的時候,也會設立裝甲擲彈兵旅,加強反坦克能力。
  • 為何蘇俄軍隊步兵愛坐坦克突擊?並非用人肉當裝甲,而是一門戰術
    在二戰、冷戰乃至現代戰爭中,我們經常能見到蘇俄軍隊這樣的場景:步兵直接搭乘在坦克或者是步兵戰車上朝目標衝鋒。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這種做法被視作是蘇俄軍隊在機械化裝備不足情況下的無奈之舉,然而事實情況並非如此,從1943年之後蘇軍就制定了相當完善的步兵搭乘坦克突擊的戰術,這種戰術在蘇聯反攻階段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並不是誰都有資格去搭乘坦克進行突擊的。
  • 從裝甲支隊到機械化軍:回顧蘇軍裝甲兵從戰術到戰役層面的演變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坦克這一新型的陸地武器的出現,對當時的戰鬥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為這種武器可以完全無視鐵絲網、戰壕、機槍,甚至連一般的炮彈破片也不能對其產生致命傷害。蘇聯作為最早建立裝甲坦克部隊的國家之一,在這一方面也是不斷地摸索中,從一開始小規模的裝甲戰術支隊到二戰前夕的機械化大兵團,蘇軍的裝甲兵發展之路走了整整20年,最終在二戰中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裝甲兵,連強大的納粹德國裝甲部隊也不能與之抗衡。
  • 裝甲步兵的崛起:解決坦克和步兵的協同作戰問題的絕佳方案
    裝甲步兵這一兵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成為具有強大攻防能力的精銳兵種,重要性大大超過了傳統的步兵,解決了機械化戰爭條件下的步坦協同作戰問題。不過起初各軍事強國對組建具備高機動性的裝甲步兵並不重視,在搭乘裝甲步兵的裝甲運輸車輛研發上非常緩慢,儘管他們已經意識到傳統步兵在機動性的缺陷已經越發明顯。為了解決坦克和步兵的協同作戰問題,迫切需要一種具備同樣高機動能力的新型步兵單位,即裝甲步兵。
  • 中國實現大軍機械化,歷史上僅2個國家能做到,專家:晚了50年
    縱觀全球陸軍發展史,陸軍的發展可以簡要的概括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純步兵作戰、摩託化步兵、機械化以及信息化。純步兵作戰是指通過步兵徒步行進的方式,輔以牲畜牽引部分火炮等裝備參加戰爭,從熱兵器普及到一戰初期基本都是純步兵作戰形式。
  • 二戰德軍裝甲擲彈兵的戰術運用,反坦克反步兵,德意志戰車好伴侶
    但是如果只用坦克進行突破和包圍作戰,那他們很容易遭到敵軍反坦克武器的打擊,因此還需要一些步兵跟隨坦克一起前進並保護坦克不受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打擊並且控制已佔領的地域,而傳統的步兵行進速度緩慢,難以跟上機械化和裝甲部隊,並且先鋒突進部隊要面對敵軍強大防禦所帶來的極大打擊風險,因此步兵想要跟上坦克進行突擊行動並有自身良好的保護的話,就必須乘坐裝甲人員輸送車輛,所以德軍裝甲兵誕生了
  • 蘇德戰爭不到半年,蘇軍29個機械化軍損失殆盡,誰該承擔責任?
    當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正拿著坦克模型摸索裝甲戰術時,蘇聯已經提出了完善的機械化作戰理論,即大縱深戰役理論,並於30年代組建了數個機械化軍。如果按照這個趨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蘇聯軍隊將擁有最經驗豐富的裝甲部隊,在訓練程度遠比新組建的德軍裝甲部隊要強許多。
  • 向前進攻!回顧二戰德軍步兵和突擊炮的協同進攻戰術
    德軍步兵和突擊炮協同作戰德軍步兵和突擊炮單位的編制情況德軍突擊炮單位一般是以獨立營的編制而存在,平時隸屬於集團軍群或集團軍等高級司令部,根據作戰任務臨時轉隸給轄下的步兵師,執行進攻或防禦任務。在突擊炮營中突擊炮排是最小的戰術單位,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由突擊炮連來遂行各種作戰任務。
  • 它就是蘇聯二戰後第一種裝甲運輸車K-75: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73期
    今天的主角K-75裝甲運輸車,就是如此。 二戰中的蘇軍沒有大量裝備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只是有大量的坦克、輪式裝甲車和裝甲汽車。 這導致蘇聯機械化部隊編組困難,因為輪式車輛難以通過複雜地形,甚至不能離開公路。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戰車集群在一般情況下下轄3個戰車聯隊,擁有獨立的後勤支援部隊和維修支援部隊,有的戰車集群還配備了步兵、炮兵和工兵,從總體來看,這是一個以裝甲部隊為主力、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戰鬥群,但是戰車集群也有缺點,那就是戰車集群缺乏一定的戰術指揮和控制能力。從規模上來看,戰車集群和戰車旅團類似,但是二者顯然不是同一種編制,戰車旅團是戰車師團的下屬部隊。
  •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大英國協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斯圖爾特/袋鼠多用於火炮牽引車斯圖爾特/袋鼠裝備後曾作為伴隨坦克部隊的人員輸送車使用,但並不成功。這種車載員少,裝甲也弱,所以戰爭中後期多被用作火炮牽引車。事實上在法萊斯戰役中為保證三階段的步兵輸送任務,裝甲輸送車必須頻繁來往於前線和後方的不同步兵部隊之間。在法萊斯的作戰中袋鼠車大獲成功。因為重量比坦克輕,該車無論速度還是越野機動性都比坦克好,坦克能到達的地方袋鼠車都能同步到達。生存性上袋鼠車則比通用載具和半履帶裝甲車好太多了,通用載具最厚的裝甲只有10毫米,半履帶車是12毫米,而袋鼠車高達52毫米,免疫一切德軍輕武器。
  • 2020年解放軍才剛實現機械化?80年代還在養馬拉車
    「以裝備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的建制部隊、分隊為主任,與坦克兵、炮兵、防空兵及專業部隊、分隊編成的諸兵種合成部隊。」 「機械化步兵」是「裝備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乘車實施機動,乘車或下車進行戰鬥的步兵,有的國家稱裝甲步兵。」
  • 你了解軍隊中營的編制嗎?
    營隸屬於團,編制與清末新軍基本相同,下轄3~4個連,但人數略少。據北伐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28年頒布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編制草案》,步兵營615人,野炮營393人,山炮營483人,工兵營480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建軍起,就設營一級組織。初期,主要是步兵營。步兵營每營一般3至4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排或連,全營四五百人。
  • 洞見丨從鐵腳板、騾馬化到合成旅,解放軍機械化之路有多難?
    「機械化部隊」是「以裝備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的建制部隊、分隊為主任,與坦克兵、炮兵、防空兵及專業部隊、分隊編成的諸兵種合成部隊。」 「機械化步兵」是「裝備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乘車實施機動,乘車或下車進行戰鬥的步兵,有的國家稱裝甲步兵。」
  • 摩託化步兵和機械化步兵有所區別
    儘管機械化步兵與摩託化步兵,都是搭載機動車輛實施作戰行動的,至少在行進過程中釋放了步兵的雙條腿,但不管這化哪化,最終,步兵作戰還得落實在兩條腿上,純碎在車上作戰的步兵是沒有的。但所謂的機械化步兵,以及摩託化步兵,兩者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一般非軍事愛好者,就不太容易區分了,所以本題似有軍事科普之作用,得認真作文來不得馬虎。
  • 陸軍步兵班幾人最好?機械化步兵班戰術,中美幾乎無差距
    陸軍步兵班幾人最好?機械化步兵班戰術,中美幾乎無差距 美軍的步兵班是13、12、9人制,根據不同的戰術目標,配置兵力和火力。標準人數是死的,戰術目標是多變的,戰術組合也是多變的。我覺得還是12人編制合理,三人一個戰鬥組。正副班各帶二個戰鬥小組。(一個攻擊小組、一個輕機槍掩護小組。)
  • 俄軍最強21世紀步兵師:300輛坦克,全新編制,號稱鋼鐵怪物
    近幾年,俄軍在閱兵式上展示了大量夢幻般的地面武器,例如每年勝利日閱兵式上大家看到的T-14主戰坦克、「迴旋鏢」裝甲車、「庫爾幹人-25」步兵戰車,聯盟全自動自行火炮。但這些武器在俄軍部隊中卻始終沒見到大規模裝備。俄軍目前的主戰武器也是以類似T-72B3M這樣的改進型的武器為主。
  • 東線坦克戰:第4裝甲集群與西北方面軍最初的交鋒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奇襲,然後向前,向前,一路向前。」 —1941年6月22日,德第6裝甲師當日命令 (上圖)一個混編的德國裝甲戰鬥群準備入侵蘇聯。到1941年6月,德軍在運用多兵種協同作戰方面已經十分嫻熟,因此在初期邊境附近的戰鬥中贏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 從破碎至勝利,二戰中的蘇聯裝甲部隊,如何在戰火中浴火重生
    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坦克技術的突飛猛進是難以想像的,剛剛投產不超過兩年的坦克,可能立刻就會成為一件落後的武器。 而蘇聯裝甲部隊本身的坦克量產量擴大,比如T-26輕型坦克的產量在5500輛以上,如此巨大的產量也導致了它們的更換十分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