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自從張妼晗上線,讓人看得吐血三升。
無理取鬧,囂張跋扈,一朝得勢,貪婪嬌縱,真不明白官家是愛上了她哪一點?
唯一值得高興的是,小小徽柔變成了小徽柔。
小徽柔上線了,真是個軟糯可愛的小姑娘,難怪官家如此寵愛她。
誰又能想到這麼萌萌噠的小公主,以後的結局如此悲慘。
電視劇《清平樂》雖然改了主線,但是副線公主徽柔與內侍懷吉的故事依然還在。
一個大宋的公主卻愛上一個內侍,這樣的愛情註定為世俗所不容。
然而,造成公主如此悲劇的人卻是最寵愛她的官家,她的父親。
為什麼如此說呢,原因有如下三點:
1.都是梅子惹的禍
官家少時得知大娘娘並非親生母親,為了找回「媽媽的味道」,官家開始在宮中仿照母親手法醃製梅子。
上行下效,達官貴人跟風。一時間洛陽紙貴,醃製梅子的材料價格飆漲。
而懷吉的父親當時生病,所需藥材就有一味是醃製梅子的材料。
因為買不起這味材料,最後病重而亡。
初時,韓琦還不明白,是什麼貴人能引起這麼大的蝴蝶效應?
大殿應對時,他明白了,是官家的無心之舉,間接導致了梁懷吉一家的悲劇。
官家初見懷吉時還是個少年,而此時的梁懷吉也只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
雖然出身平民,但是也讀書人家。
如果不出意外,懷吉以後也是要走讀書人的路子——科舉入仕。
然而,誰能想到,再相見時少年成了穩重仁愛的皇帝,而嬰兒則成了身有殘缺的太監。
懷吉初入宮時不叫懷吉,而是叫元亨。
只因為犯了官家忌諱,才改名懷吉。
犯了錯的懷吉被關小黑屋,後來恰逢苗娘子生產,皇帝大赦,懷吉得以免罪。
所以說,公主徽柔是懷吉的福星,也是來替父贖罪的。
兩人的緣分自此結下。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懷吉的名字也來於此。
如果官家當初沒有大肆醃製梅子,懷吉一家或許不會敗落,懷吉也不會入宮做內侍。
他性格沉穩,有著不屬於他年齡的成熟穩重。
小小年紀知書懂理,就連韓琦都曾誇他文章好,又寫的一手好字。
張茂則也說,如果懷吉不是內侍,他會成為光宗耀祖的人。
如果懷吉沒有入宮,他會讀書走科舉,或許有一天能金榜題名,被某個大臣榜下捉婿。
他不會認識徽柔,與他一人而言,是幸。
2.徽柔成為報恩的工具
如果懷吉沒入宮就不會有後來的悲劇。
但對徽柔來說,無論她遇沒遇到懷吉,她的一生都註定不由己。
雖然官家曾說「要讓徽柔成為大宋最幸福的公主」,但是他食言了。
他沒有讓徽柔成為最幸福的公主,反而成為她一生的悲劇源頭。
為了彌補對母親的愧疚,把最寵愛的公主當做補償工具,嫁給舅舅的兒子,公主的表叔。
他想將她寵成整個大宋最快樂的女兒,可是為了光耀生母門楣,他讓她與她的情郎分離。
他將她嫁給她不喜歡的人,卻沒想到最後夫妻反目。
她夜叩宮門,成了他不想讓她成為的人,最後徽柔抑鬱而終。
當然,徽柔的不幸也有自己性格的原因。
作為皇帝,他有很多事情要權衡,為了平衡朝堂勢力,不讓徽柔嫁給皇后一族,他沒有做錯。
自古以來,公主這個身份註定是要成為政治的棋子。
無論是否受寵,都擺脫不了聯姻的結局。
《如懿傳》中,甄嬛長女朧月公主遠嫁吐蕃,在丈夫被殺以後,為了穩定吐蕃,還要嫁給自己的殺夫仇人。
作為帝王,他有自己的無奈。
但是作為一名父親,明知女兒不喜歡對方,卻因為自己的愧疚,讓女兒成為彌補自己遺憾的工具,他是可恨的。
3.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少時的徽柔情竇初開,愛上了才華出眾的曹評。
曹評是曹皇后的侄子,自古皇帝最忌憚外戚專權。
曹家已經有了一位皇后,萬不能再出一位駙馬。
而曹家也不見得願意再和皇帝做親家。
畢竟尚了公主,就不能再擁有實權了。
而曹評卻是位頗有才華的人,肩負著光耀門楣的責任,出將入相才是他的選擇。
所以徽柔與曹評註定有緣無份。
世間好男兒多的是,即使嫁不了曹評,也不至於嫁給李瑋這樣碌碌無為的人!
但是,偏偏官家給自己最愛的女兒找了一個好不般配的夫君。
無論是才貌還是家世,李瑋都配不上徽柔。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官家在擇婿之時,難道都沒有對李瑋其人做過考察?
如今社會,相親的時候恨不得連七大姑八大姨的信息都打聽的一清二楚。
而皇帝嫁女兒,怎會不仔細考量未來駙馬?
李瑋懦弱無能,上面又有惡毒婆婆,這樣的婚姻註定不會幸福。
作為父親沒有為女兒的長遠幸福考慮,只顧著趕緊切斷徽柔與曹評的聯繫。
作為父親為女兒擇偶,卻未能盡到父親之責。識人不明,耽誤女兒一輩子的幸福。
可以說,宋仁宗的這三宗罪是導致徽柔一生悲劇的原因。
雖然現在不至於存在父母包辦婚姻一說,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站在他們的角度,要求我們做一些他們認為對的事情。
結果就是誰也說服不了誰,久而久之,彼此的交流越來越少。
我們總是不自覺的做自己認為對別人好的事,卻從來沒有考慮到對方真正的需求。
換言之,多傾聽,更深入的體會對方的真實感受和需要,不要讓愛成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