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多水,泥盛肖營,揉之易變,塑而成型。風而鼓之,婉轉作聲,空靈其音,叫吹其名。淮濱彩繪泥塑,統稱「淮濱泥叫吹」,是淮濱地方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也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泥叫吹有著悠久的傳承歷史,自誕生以來,已發展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
「龍、老虎、獅子、牛、豬、狗、鳥,西遊記、武松打虎、八仙過海、百鳥朝鳳、十二生肖…」在泥叫吹的文化傳承作品中,人們經常會看到這些栩栩如生的泥叫吹形象。「泥叫吹」從造型上大致分為動物(十二生肖)、人物兩種,都以色澤亮麗、對比強烈鮮豔為尚。
「小叫吹」指的就是信陽淮濱縣的泥叫吹,信陽地處河南和湖北的交界處,泥叫吹作為荊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產物,填補了淮河流域沒有泥塑作品的歷史空白。從兒童玩具演變至當下的藝術品,從當初手藝人村頭叫賣到2011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泥叫吹迎來了文化發展的新機遇。
淮濱縣屬於以太陽崇拜和鳥圖騰崇拜的原始部落的東夷兩昊集團,從文化角度來看,淮濱泥叫吹具有原始性及文化停滯性,可謂為「藝術化石」。不過,由於泥叫吹起源於民間,它還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不管是造型,還是色彩,都充滿了純樸的民間藝術氣息,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
在淮濱縣有一處龍山文化的「沙冢遺址」,其址位於肖營村肖南村民組內。遺址曾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一對燒制的紅陶鳥,高約5釐米、長約10釐米,因形象生動而引人注目。她應該是泥玩「小叫吹」的始祖。
由於地處淮河沿岸,屬衝積平原地帶,淮濱縣的土質細膩,粘和性高。從農曆9月份到來年的3月,都是製作彩繪泥塑的高峰時期,且在這段時間裡,廟會、集市活動比較多,由此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泥叫吹」文化,泥塑方寸之間的點、繪、勾、描都充滿民俗文化內涵,讓人在或墨或彩之間感悟民間藝術的美妙與情趣。
「泥叫吹」的製作過程和其製成品一樣,充滿著獨特的民俗文化氛圍,其製作過程可分為「取土」、「撮泥」、「塑形」、「鑽孔」、「打磨」、「晾曬」、「燒制」、「彩繪」、「刷清漆」九個步驟。在製作過程中,藝人們用捶打的泥土,不斷揉捏,很快成為一個個小動物和人物形狀,而後在其尾部鑽出兩個小孔,晾曬後放在爐子裡燒制,待燒好的泥塑放涼後,然後選擇不同顏料上色,這樣一個個色彩鮮明的「泥叫吹」就誕生了。
2008年,在全省開展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普查中,「泥叫吹」引起了專家們高度關注, 2009年,被認定與淮陽「泥泥狗」、濬縣「泥咕咕」並列為河南三大民間泥玩具,2011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今,老手藝迎來了新機遇,往日吹響鄉村的「泥叫吹」,將再次吹出時代新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