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志願者「格格」:從被人收養的孤兒到幫扶貧困兒童的「天使」
助學路再長,長不過她37碼半的腳
在山西省呂梁市臨縣裴家局村,「格格」劉慧敏(中)在通過手機視頻讓穿上新衣服的孩子們和捐助衣物的愛心人士交流(11月30日攝)。記者牟宇攝
在杜拜高空體驗飛機跳傘;克服高原反應登上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遭遇車禍在「鬼門關」走了兩遭,公益助學路上仍勇往直前……新潮的「90後」姑娘「格格」活出了率性與精彩。
一束微光,溫暖如斯。作為一名公益助學志願者,「格格」往返大山20多次,8年行程近10萬公裡,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郵差」,為貧困兒童送去了關愛與溫暖。
新潮女孩兒的「B面」人生
與雙聯小學的孩子們結緣的「格格」,從此走上公益助學路,一路走到了今天。「我想盡微薄之力給他們帶去一束光」
很多不熟悉「格格」的人常會暗自揣測,這個熱心公益的小姑娘可能是個有情懷的老闆?或者至少是個家境優渥的「小公主」吧?
實際上,1990年出生的「格格」來自河北省獻縣南河頭鄉的一個普通農家,本名「劉慧敏」,不過她更喜歡大家叫她「格格」。活潑開朗的她是電視劇《還珠格格》裡小燕子的「超級粉」,打小就是一名孤兒的她曾先後被4個家庭收養。
14歲那年,因為收養家庭並不富裕,「格格」初中輟學後獨自到天津找了個美髮店當學徒,開始自食其力。
然而,一個小姑娘獨自闖蕩,又是何其艱難。「那時候燒餅一塊錢四個,我買一塊錢的能吃上兩天。」每每說起這些,「格格」仍忍不住想哭。
「我永遠忘不了那個經常塞『小費』給我的阿姨。」「格格」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有位「單姓」阿姨幾乎每周來店裡一次,每次都會偷偷給她塞上10元「小費」。這讓曾經無助的小「格格」覺得很溫暖。
「格格」做公益的初起,則是2012年底看到的一則關於貧困兒童困境遭遇的新聞。生性善良的她有點不敢相信,決定親自去看看。
「格格」一邊跟父母謊稱過年要值班,一邊花了大半個月的工資訂了張大年三十南下的機票。
如果說人生是由每一個選擇累積而成的,那年22歲的「格格」做的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孩子穿得很單薄,腳趾頭從破舊的鞋子裡露出,臉上生著大大小小的凍瘡……」看到這些,「格格」心裡翻江倒海,「既心疼,又難受。」
回到天津後,「格格」覺得自己應該為這樣的孩子做點什麼。
不久,她在網上了解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雙聯小學條件很差,很快聯繫到吳聲清校長,並買了175雙耐磨運動鞋寄過去。
雙聯小學的學生來自當地兩座侗寨與苗寨,木結構的教室矗立在大山深處,風吹屋搖、雨下屋漏。這裡山清水秀,但交通閉塞、土地貧瘠,極度貧困。2013年,愛心人士捐建了新教學樓,但住宿條件一時仍未改善。
2013年5月底,雙聯小學的孩子們邀請「格格」來學校與他們一起過「六一」。吳聲清特地從工地上租了一輛小四輪麵包車到機場接她,「格格」帶來的物資將麵包車塞得滿滿當當。
2014年暑假,「格格」帶上了一支愛心團隊,帶著各種物資再次來到了雙聯小學考察幫扶。那一年,她先後四次來到雙聯小學。吳聲清說:「『格格』雖然不是對學校捐助最多的,卻是對學校影響最大的。」
與雙聯小學的孩子們結緣的「格格」,從此走上公益助學路,一路走到了今天。
「我想盡微薄之力給他們帶去一束光。」苦難讓「格格」感同身受,「小時候沒怎麼吃過好吃的,甚至幾乎沒被人抱過;打工時遇到了好些愛心人,哪怕只是請我吃一頓飯,我都覺得那是對我好大的幫助。」
一雙鞋到一所學校,一個人到一群人
離開那天,天空下著小雨。孩子們眨巴著眼睛說:希望雨下得再大點,這樣「格格」姐姐就走不成了
「格格,你看正在建設的教室,牆頭都砌起來了……」「格格」收到了甘肅省甘谷縣蔡家灣教學點校長李建斌發來的視頻。
蔡家灣教學點所在的甘谷縣原是國家扶貧重點縣,離天津數千裡,生存環境艱苦,村民靠種花椒和外出務工謀生,村裡有不少留守貧困兒童。
「這速度好給力!很快孩子們就再也不用在門洞裡受凍了。」這所即將建成的學校,是「格格」進山陪孩子過兒童節時的意外收穫。
2019年「六一」前夕,「格格」在網絡上偶然看到一則信息:紅崖溝小學附屬教學點蔡家灣教學點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孩子們從沒過過兒童節,更沒有收到過兒童節禮物。
「格格」想進山去一趟,她把想法告訴了一直幫助自己做公益的朋友——天津偉盛汽車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蘇靜。
5月28日,兩人從天津乘飛機到了天水,坐公交車到了六峰鎮,又找了輛計程車才到達目的地。
臨行前,「格格」特意查了當地的氣候、路況和環境。可到了那裡,她還是被震驚到了:蔡家灣教學點位於山區,孩子們每天來回要走幾個小時山路。學校沒有院牆,僅有一間破舊瓦房。學校招收一到三年級學生,最少時僅有8個人。學校房子已經成了危房,孩子們就在老師家的門洞裡上課。
「六一」那天,兩人陪孩子們舉行了升旗儀式,給每個孩子發了玩具和學習用品。第一次收到兒童節禮物,小傢伙們一個個開心極了。
然而,「格格」和蘇靜卻高興不起來。孩子們坐在門洞裡認真學習的情景,像針扎一樣刺痛著兩人的心。
「一旦颳風下雪怎麼辦?要不給他們捐建幾間教室,能住宿就更好了!」蘇靜的話一字一句說到了「格格」的心坎上。
回到天津後,蘇靜就把10萬元錢轉給李建斌,表明了要捐建學校的心意。李建斌怎麼也沒想到,除了學習用具,「格格」一行還給孩子們帶來了新學校。
經過短短幾月的翻蓋,學校舊貌換新顏。「格格」再來的時候,走到哪裡孩子們都緊緊圍著她,連中午飯都不願回家吃。
離開那天,天空下著小雨。孩子們眨巴著眼睛說:希望雨下得再大點,這樣「格格」姐姐就走不成了。
為了讓孩子們獲得穩定的資助,從2015年開始,「格格」發起了「一對一」資助行動,每月資助標準是小學生200元、初中生300元、高中生500元。目前已經為100多名山區孩子找到了提供長期資助的好心人。
收到的每一筆善款,「格格」都會記錄在本子上:哪天收到了誰的錢、購買了什麼物資、捐助給了誰,都記得一清二楚。幾年下來,她已經做了兩個帳目本。
不僅如此,發放助學款時,她還會將截圖發給捐助者,或讓雙方視頻通個話,交流效果很好。
「每一個資助對象,我都親自走訪考察過。」「格格」說,發現有困難孩子想要上學,她都會盡力去找愛心人士對接。
說到此時,少時因家貧輟學的「格格」一臉虔誠:希望他們的人生不要留下自己曾經的遺憾!
你的愛與善良,會加倍贈還於你
「醒過來以後才知道,有那麼多人掛牽我,病房外擠滿了人,剛開始不了解情況的醫護人員還以為是哪個明星住了院」
2019年底,「格格」幸福地收穫了愛情,男友李大壯與她一樣從事公益活動。自從開啟「一對一」愛心幫扶,她每周二都要回獻縣看望孩子們。
每周一個短途,幾個月一次長途,來回往返不知疲倦的「格格」,在愛心人與孩子們之間架起一座愛心之橋。
2019年11月26日上午5時許,「格格」與男友從天津回老家為貧困兒童送物資和助學款的途中,駕乘的小車與一輛大巴車迎面相撞,坐在副駕駛位的她多器官受損,昏迷不醒,兩次被下達病危通知書。
得知「格格」住在ICU病房昏迷不醒的消息,兩個愛心群「炸了鍋」,短短6個小時,湊齊了5萬元送到了醫院。之後,大家又發起愛心募捐,16個小時籌集了10萬元。
天津不少愛心人士專程趕到醫院輪流照顧她。「我們要用愛來喚醒『愛的天使』。」
在天津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裡搶救了10多天後,「格格」終於有了意識,25天後轉入普通病房,40多天她就出了院。
這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有時灑脫得沒心沒肺。身體一側的12根肋骨斷了11根,兩次下達病危通知書,「格格」卻說看不懂診斷書,一點也不害怕,但確實是幸運,說罷咧著嘴笑了起來。
「閨女從小就特別懂事兒,知道家裡條件不太好,就省吃儉用,受了很多苦。」「格格」的父親劉鳳山說,「老伴怕我受不了,一直瞞著我,我在網上看到閨女的情況後,哭了一宿。」
「格格」的病情牽動著很多人的心。二哥劉美林說,一個又一個電話打進來,手機鈴很少停過。
蔡家灣教學點的老師帶著孩子們給「格格」錄來視頻,一個個稚嫩的聲音呼喚著,祝願「格格」姐姐早日康復。
「醒過來以後才知道,有那麼多人掛牽我,病房外擠滿了人,剛開始不了解情況的醫護人員還以為是哪個明星住了院。」躺在病床上「格格」笑得超開心,幫助別人的時候從沒想過要別人回報,但能被別人幫助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020年1月7日上午,「格格」走出了病房。春節後,閒不住的她在身體還未康復的情況下,又先後給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貧困孩子送去助學款和學習用品。
和孩子們穿行在崎嶇狹窄、雜草叢生的山路上,「格格」說,這也算是康復鍛鍊吧。
出院時醫生曾百般囑咐,讓她在家好好休養,一兩年內不能乘飛機出行。可剛半年,「格格」就不顧勸阻,坐飛機去看望蔡家灣教學點的孩子們。
「我不能讓孩子們一直擔心,他們放心了,我就踏實了。」2020年6月27日,天快黑時,接「格格」的車剛進入蔡家灣,就有人認出了她,孩子們衝出校園飛奔過來,和她擁抱在一起。
這次進山,「格格」還有個小算盤——在山村拍婚紗照。「這裡是我們兩個人一起幫扶過的地方,很有紀念意義。」「格格」與大壯身穿喜慶服裝定格下了寶貴的愛情記憶。
可愛的孩子們在山坡的綠蔭下圍成一圈,拉著她的紅色長裙,大聲喊,「祝格格姐姐和大壯哥哥快樂幸福,送你一朵玫瑰花,請你愛上他。」
那一刻,「格格」覺得自己的幸福已經「爆棚」。
很多人問,出這麼大的事,你怎麼還有勇氣往山區跑?
「格格」說,打不倒我的終究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大。「正是有了這麼多人的愛和牽掛,我才會這麼快出院。我願用新的生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2020年4月,「格格」獲評「中國網事·感動河北」2019年度十大網絡感動人物。
你們守著房,我守著萬千世界
「物質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我想告訴他們大山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讓他們有動力去學習,將來有一天靠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家鄉」
2020年初冬時節,記者跟隨「格格」前往山西呂梁大山深處的裴家局村,積雪因寒冷難以融化,滑滑的山路十八彎。下午四點鐘的夕陽照得「格格」臉上熠熠生輝,她指向山腰處的窯洞,「前面就是了」。
小小的個子,卻蘊含著巨大能量。踮著腳尖,「格格」和志願者夥伴費力地把車廂裡塞滿的物資取下來,再小心翼翼地放在小推車上。
因為肺部受傷的後遺症,她走得特別慢,但幾乎從來不停。走過一米多寬布滿酸棗刺、積雪和淤泥的小路,旁邊就是五六米高的裸露黃土崖,一腳踩下去,細碎泥土不停往下滾落。
這次山西之行,「格格」不僅要去看望孩子們,還要和裴家局村小學原代課老師張利利商量捐建小學校的事情。
晚上吃著南瓜小米粥,在昏暗的燈光下,「格格」與張利利商量著細節。「明天咱去現場把當地環境給愛心人士拍過去,然後你簡單介紹一下……」
「格格」去呂梁常趕夜路,晚上出發、早晨抵達,在當地縣城購買物資後進山。多數人會避免趕夜路,「格格」說她顧不了那麼多。「哪怕是去其他地方不開車,也常買晚上的車票,因為便宜。」
張利利把「格格」比作天使,翻山越嶺來看留守孩子和老人。村裡84歲的老人苗林英說,「格格」比自己孩子還要親。臨走時,老人硬塞給「格格」一小兜核桃,見她不肯收下,老人急得快要哭了。
今年剛滿30歲的「格格」,在小路上不時蹦蹦跳跳,硬邦邦的登山鞋底在山林間「敲打」出迴響。如果你見過她與孩子們打交道的視頻就會明白,這可是個活脫脫的「孩子王」。
「來,我們把語文書翻到第40頁,大家跟我一起讀……」每次走進教室,「格格」經常帶著孩子們朗讀學習,然後一起嬉鬧玩耍。
她希望能像知心姐姐般走進孩子內心。「物質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我想告訴他們大山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讓他們有動力去學習,將來有一天靠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家鄉。」
8年來,「格格」把許多錢用在助學上,卻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分,一年四季總是那幾件衣服。最愛的大黃靴是她進山跋涉的「利器」,穿了4年,捨不得丟掉。
為什麼專注於公益助學?「格格」覺得,一些孩子的童年是無法選擇的,在起步比較低的情況下,如果能幫他們一下,就好比在黑暗中拉了他們一把。
有朋友刷著「格格」的朋友圈,跟她說:「我要屏蔽你,你怎麼總有時間去各種地方。」
她回道:「大概是你們守著房,我守著萬千世界而已。自由就是,路再長,也長不過俺37碼半的腳。」
愛在傳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店裡每賣出一單火鍋,就拿出10元錢做公益。」「格格」計劃把這些錢全部用於幫助貧困孩子
2020年11月26日,車禍一周年。「格格」和男友李大壯正式到獻縣民政局領結婚證。她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李大壯眼中的「格格」,總是無私地去對待每一個陌生孩子,這是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最開始是敬佩,慢慢就喜歡上了她大大咧咧的開朗性格,我以後會繼續做她最堅實的後盾。」
「感恩你們的救命之恩,才有我們今天最美好的開始,感恩李先生這一年來諸多照顧,餘生不用多指教,你都聽我的就好啦。」「格格」發了條俏皮的朋友圈,引來圍觀和點讚。
今年9月,在好心人的幫助和支持下,「格格」和李大壯在獻縣城裡開了一家火鍋店,取名「格格家火鍋店」,並在店裡設置了愛心捐款箱,兩個月來已積攢了1000多元。
「店裡每賣出一單火鍋,就拿出10元錢做公益。」「格格」計劃把這些錢全部用於幫助貧困孩子。「現在開了店可能忙一點,畢竟自己也要生活。我們努力把店開好,等有了更大力量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別人。」
「格格」的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幹活稍多點或站時間長了就會大喘氣。創業初始,夫妻小店很忙碌,兩個年輕人每天起早貪黑,「雖然累點但很開心,因為希望就在前方。」
「愛心是不分大小的,更不能用錢多錢少來衡量。助學路我會一直走下去,因為背後有千千萬萬的愛心人士。」
「格格」的求助圈經常是一呼百應,募捐手機、課桌、被子、床,樣樣能行,一會兒就能「召喚」一幫人。一則「希望為孩子們募捐30張床鋪」的朋友圈發出,一個小時就湊齊了。
在「格格」帶動下,越來越多人加入公益助學隊伍。不少批發商和她熟識了之後,願意用批發價給她助學物資。北京的一位環衛工人每月雷打不動從工資裡拿出兩百元交給「格格」,讓「格格」幫他資助一個孩子。
世上的善與愛,從來都是相互傳遞、彼此溫暖的。這麼多年來,雙聯小學的孩子們寄給「格格」的信積攢了一百多封,她把這些五顏六色的信珍藏在一個盒子裡,抽空就拿出來看看。
雙聯小學的姜淑玉,在寫給「格格」的信裡說:在遙遠的此處,我把你給予我的一切,折起祝福的紙鶴、飛過千山萬水,只為告訴你,我對你的思念和牽掛。謝謝你,有你的幫助和教育,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如今,姜淑玉一直和「格格」保持著聯繫,她發信息告訴「格格」自己學了幼師專業,希望可以把「格格」帶給她的愛與溫暖傳遞下去。
這讓「格格」感覺很溫暖,也特有成就感。
「起初自己力量小,但公益讓我真實感受到那種被需要的歡喜。」如今,公益助學已經成為「格格」生命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願你更加強大,然後有一天你可以笑著講述那些讓你哭的瞬間。」「格格」在朋友圈的籤名中如是說。
「格格」老家獻縣城南的滹沱河故道上,有一座用青石砌築的古老石橋——單橋,被世界紀錄協會認定為「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歷經風雨滄桑,近400年來巋然屹立。
「格格」很喜歡這座橋,「雖然它算不上完美,卻是獨一無二。」(記者陳忠華、杜一方、駱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