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納米中國芯強化國際競爭力

2020-12-14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22納米中國芯強化國際競爭力

記者昨天獲悉,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家上市公司北鬥星通發布了代表目前國內衛星定位晶片最高水平的中國芯,22納米級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和芯星雲NebulasⅣ,其定位精度已可達到釐米級。

它支持全球所有衛星導航系統和頻點,將是一顆在國際市場更「能打」的高性能晶片,有望助推基於北鬥的各類應用加速走向全球。

北鬥星通相關負責人介紹,和芯星雲NebulasⅣ是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的高精度晶片,作為一款22納米級別的晶片,其在釐米級高精度定位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

歷經一年半的潛心研發,其晶片工藝迭代演進到22納米,並首次在單顆晶片上實現了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在性能、尺寸、功耗等方面都較上一代晶片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可以更好地滿足智能駕駛、無人機等高端應用需求。

據介紹,這款晶片最多支持5天線雙頻,可滿足5G等典型應用場景;啟動時間小於10秒,比同類產品快一倍以上;晶片封裝面積較上一代縮小50%;功耗降低5倍,顯著降低應用成本。

美團與北鬥星通已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該晶片將落地美團無人配送車與自動駕駛領域。

記者昨天獲悉,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家上市公司北鬥星通發布了代表目前國內衛星定位晶片最高水平的中國芯,22納米級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和芯星雲NebulasⅣ,其定位精度已可達到釐米級。

它支持全球所有衛星導航系統和頻點,將是一顆在國際市場更「能打」的高性能晶片,有望助推基於北鬥的各類應用加速走向全球。

北鬥星通相關負責人介紹,和芯星雲NebulasⅣ是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的高精度晶片,作為一款22納米級別的晶片,其在釐米級高精度定位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

歷經一年半的潛心研發,其晶片工藝迭代演進到22納米,並首次在單顆晶片上實現了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在性能、尺寸、功耗等方面都較上一代晶片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可以更好地滿足智能駕駛、無人機等高端應用需求。

據介紹,這款晶片最多支持5天線雙頻,可滿足5G等典型應用場景;啟動時間小於10秒,比同類產品快一倍以上;晶片封裝面積較上一代縮小50%;功耗降低5倍,顯著降低應用成本。

美團與北鬥星通已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該晶片將落地美團無人配送車與自動駕駛領域。

相關焦點

  • 美國施壓,中芯國際夢斷7納米?
    被納入「實體名單」,意味著未經美國商務部的許可,美國公司無法向中芯國際提供技術與產品。美國商務部在禁令中還特別指出,10納米及以下半導體晶片生產所需的特定技術與設備將被直接拒絕出口,以防止此類關鍵的技術用於中國的軍民融合。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正在研發7納米先進位造工藝的代工廠,美國制裁對其現有業務和未來研發造成什麼影響最令人關注。
  • 中芯國際人事地震:梁孟松去留關鍵時刻 誰將主導7納米?
    更為擔心的是,剛剛獲得500億融資的中芯國際能否延續此前戰略?中國半導體的製程與產能問題將如何解決?兩個技術大牛的過往中芯國際在公告中介紹,在臺積電時,蔣尚義牽頭了0.25μm、0.18μm、0.15μm、0.13μm、90nm、65nm、40nm、28nm、20nm及16nm FinFET等關鍵節點的研發。
  • 中芯國際人事地震:梁孟松去留關鍵時刻,誰將主導7納米?
    更為擔心的是,剛剛獲得500億融資的中芯國際能否延續此前戰略?中國半導體的製程與產能問題將如何解決?不久,梁孟松為中芯國際引入了兩百多位核心骨幹。梁孟松帶隊大幅提升了中芯國際28納米工藝的良品率。然而,此時的競爭對手臺積電在南京提前半年量產16納米製程,中芯國際陷入被動。隨後,他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策略,直接跳至衝擊14納米製程的量產。
  • 「中國芯」正式破冰7納米晶片?美巨頭始料未及
    而5G的限制只是美國限制華為發展的一個領域,畢竟華為所擁有的5G專利技術是全球第一的,所以這方面的壓力其實還不算大,華為當前最難的應該就是5G晶片了,臺積電沒有辦法繼續生產了,國內的基礎工業又太差,看似苦難重重,這反倒讓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科技企業,有了更大的動力去發展自研能力。
  • 內訌+外患,中芯國際如何突圍?
    中芯國際正在經歷多事之秋,這些問題卻一時難以解決。3、重壓之下,如何突圍?中芯國際在今天受到的關注,更多是由於這家企業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位置:它代表著中國大陸地區晶片行業的最高水平,是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也是唯一能夠量產14nm晶片的廠商。2001年4月,張汝京來京,創辦中芯國際,最初便是對標臺積電。
  • 國產7納米晶片獲得突破 中芯國際實施N+2工藝戰略
    近日,我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傳來消息,中國7nm晶片正在和世界縮小差距,14nm的晶片工藝更是實現大步邁進式發展。  據了解,中芯國際正向掌握7 nm工藝的第三家中國代工廠商邁進,將會出現跟上工藝水平的晶片,與此同時,與全球知名晶片代工廠商臺積電的技術差距也將縮小。
  • 中芯國際3天「閃電」回復上交所問詢,涉及6大類29個問題
    對此,中芯國際用一份201頁的「答卷」做了全面解答,鈦媒體從中整理出市場較為關注的六大要點,以期更為全面地了解這家「中國芯」企業現狀。據此前招股書披露,中芯國際將投入80億元用於上海的12英寸SN1項目,佔到募集資金的40%,可見其重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的另一家子公司中芯上海雖然已經能夠月量產14納米6000片,但其定位仍包含「研發」的部分。也就是說,中芯南方接下來將成為中芯國際主力出貨子公司。
  • 徐士傑:中「芯」還能國際嗎?
    然而,由於半導體行業的巨大投資成本以及國際化的演化,目前代表國際半導體製造工藝和整體技術最頂尖的企業,是在臺灣的臺積電,其所擁有的成熟的7納米製程,乃至5納米製程的大規模半導體晶片的工業製造技術,其他廠家都還處於追趕之中,包括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擬合作開展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 北方華創、至純科技...
    中芯國際31日晚間公告,公司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訂立合作框架文件,雙方有意就發展及營運該項目於中國共同成立合資企業。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營運的項目將聚焦於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目標為該項目的首期最終達致每月約100,000片12吋晶圓的產能。該項目首期的估計投資及初始註冊資本將分別為76億美元及50億美元,約51%的初始註冊資本將由公司出資。
  • 除了中芯國際(00981)內地還有哪些晶圓代工廠?
    上周中芯國際(00981)在國內A股科創板上市,當天就創造了6500億市值的神話,將晶圓代工這一大眾並不熟知的產業帶到了大家的眼前。我們談論了太多這家國內龍頭企業,以至於疏忽了其他中國大陸的晶圓代工廠。他們或發展自己的特色工藝,或不斷向先進位程進發,用自己的一份力量點亮大陸晶圓代工產業。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一、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龍頭,博士管理層,成立以來吸引國內外頂級機構投資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大陸一家規模最大、技術領先和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臺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 在被列入美國黑名單後,中芯國際未來面臨不確定性
    中芯國際在周一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根據我們的初步評估,(列入黑名單)對10納米以下先進工藝的研發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該公司補充稱,此舉對公司運營和財務的短期影響有限。中芯國際在先進晶片製造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可能會對中國在半導體領域追趕競爭對手的努力產生深遠影響。
  •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芯榜微信號:icrankcn 此後每隔一兩年,中芯國際的生產線需要技術升級時,類似的刁難都會出現,0.13微米、90納米、65納米的時候都曾出現過。 直到中芯國際申請購買45納米技術設備的時候,因為有過去六七年的良好紀錄,中芯國際一直信守承諾,產品只用於商業用途,美國政府才沒有刻意為難。2007年12月,中芯國際順利拿到了45納米產品的生產設備,僅比西方發達國家晚了1年左右的時間,2009年1月,中芯國際又順利拿到了32納米生產設備的出口許可證。
  • 內訌爆發、外患不絕,中芯國際進入最動蕩時刻
    MSCI提到的美國總統令,指美東時間11月12日川普要求禁止美國人交易美國國防部定義下的所謂中國涉軍企業的證券。儘管中芯國際多次澄清與中國軍方並無關係,但還是難逃美國的封鎖。 中國涉軍企業名單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自美國國防部在2020年6月創建後,華為、浪潮、中國電信等中國企業都曾被列入名單。
  • 中芯國際只論性能,把14納米晶片做大,性能是否能到7納米水平?
    中芯國際去美化後的設備可以為華為生產晶片的,荷蘭阿斯麥公司表示了DUV光刻機不含美國技術,可以向中國出口。製程越小並不一定最好。就像攝像頭的像素一樣,像素越大不代表畫質越好。晶片有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密度,拋開密度談製程都是耍流氓。製程越小,固體擴散現象越嚴重,壽命越短。
  • 中芯國際A股最高募資532.3億元 發行市值達2000億元
    根據安排,中芯國際步入A股市場已「箭在弦上」,公司將在7月6日路演,7月7日正式啟動申購,半導體巨無霸中芯國際要來了。圖片來自中芯國際公告最高募資額在A股排名第六在各大券商紛紛給予IPO定價區間之後,中芯國際的發行價正式敲定。
  • 18天,中芯國際科創板「閃電過會」_周刊雜誌_經濟網_國家一類新聞...
    對於背後的原因,有分析認為,美國制裁華為之後,臺積電與華為的合作也走到了懸崖邊上,這在客觀上也加快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的節奏。在中芯國際公布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之後,有一些分析機構開始分析上下遊哪些相關的IC供應鏈有可能訂單增加。從各方面看,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都將對中國IC產業發展帶來積極利好。
  • 蔣尚義回歸,梁孟松請辭 中芯國際人事變動背後是何邏輯? | 每經網
    他這麼大年紀來中芯國際,也不是為了錢,就是想搞好先進工藝」。正如網傳梁孟松辭呈中所言:「我來中國大陸本來就不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只是單純的想為大陸的高端集成電路盡一份心力。」梁孟松出生於1952年,現年68歲。其先於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後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師從胡正明教授。1992年,梁孟松返回中國臺灣,擔任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
  • 中芯國際發生了不該發生的「大地震」——技術強人梁孟松憤然離職
    臺積電收入的3倍,為三星解決兩個大問題,28納米和14納米的晶片的商業化。2018年中芯國際聘請梁孟松加盟,從此梁孟松在中芯國際主持大任。這次梁孟松的辭職報告非常有意思,主要是有三個方面內容:第一個就是我幹了什麼;第二就是我怎麼幹的;第三是我為什麼對董事會的決議有意見。我幹了什麼?他說「我帶領2000多名員工夜以繼日,實現技術的五個代紀的重大突破。」
  • 蔣尚義回歸,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內訌背後,兩位晶片大牛的恩怨
    梁孟松出生於1952年,中國臺灣電子工程學家、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1992年擔任臺積電工程師、資深研發處長,是臺積電近500個專利的發明人,2003年臺積電在130納米製程工藝中擊敗IBM,其中梁孟松貢獻排名第二,僅次於當時他的上司、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