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楊朝明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身教、以身示範,納入學生習慣養成體系。(5月30日 澎湃新聞網)
前段時間,浙江衢州市兩會的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的做法,引發公眾對如何行見面禮儀的廣泛討論。且近些年,關於如何弘揚傳統禮儀的話題一直經久不衰。不可否認,突發的疫情,為傳統禮儀發揚光大提供了好機會。有政協委員提議推行拱手作揖禮,自有其緣由。然而,有機會,卻未必有好時機,推廣傳統禮儀不能急。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統稱,事實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見面禮儀。例如,新疆維吾爾族男士見面時不握手,而右手放在左胸前,身體前傾三十度,說「薩拉木來坤」(祝福)。類比「拱手作揖禮」,少數民族的一些見面禮儀也能避免肢體接觸,實用性並不差。倘若在學校範圍內推廣「拱手作揖禮」,少數民族地區或有少數民族的學校該如何遵循?
可以看到,除了常見的握手禮,生活中還有不少現代禮儀形式,例如少先隊有隊禮、解放軍有軍禮、普通人有鞠躬禮等等。當拱手作揖禮遇到舉手禮或握手禮時,兩者是否能實現對等,恐怕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禮儀文化研究,才能得到廣泛認可。推行「拱手作揖禮」必然會經歷新舊禮儀衝突的漫長演變過程。拱手作揖禮是「防疫禮儀」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此時推廣「拱手作揖禮」的必要性不是特別強。
在提案當中,楊朝明委員表示:「應當摒棄西式的見面握手禮,行用中國傳統的拱手作揖禮。」我看大可不必。一類禮儀的誕生、傳播及發展自有其文化根基,全面摒棄一類禮儀,不是一種文化包容的思維。何況,推廣一類禮儀,既要有中國色彩也要與國際接軌,既要有文化內涵也要有實用精神。僅僅為了推廣禮儀而推廣禮儀,不考慮禮儀推行中的複雜性、特殊性和兼容性,就是在製造繁文縟節,引形式主義擠佔禮儀文化。
無論何種見面禮儀,都是約定俗成而來的禮儀形式,喜歡、堅持的人多了,自然會流行開來。我們可以從宣傳層面上鼓勵拱手作揖禮,但沒必要經由行政手段推廣拱手作揖禮。在合乎現代價值觀念的情況下,鼓勵禮儀形式自由發展,才是當下應該提倡的。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