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

2020-12-24 我從書中來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見當朝宰相王安石。相府僕人把他領進王安石的書房,說是宰相大人外出辦事,馬上回來,請蘇學士用茶稍候。等了一會,主人還不回來,蘇東坡便信步走到書桌旁,見桌上攤著一首詠菊詩。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了,心裡不由暗暗好笑起來:「西風」明明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而菊花從來就敢於頂風傲霜,最能耐寒耐凍,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大錯特錯了?想到這裡,蘇東坡詩興大發,不能克制,就提筆蘸墨,信手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東坡擱下毛筆,又待了一會,見主人還不回來,便起身告辭了。再說王安石回家後,到書房見了蘇東坡的那兩句話,只是搖了搖頭,並不與蘇東坡計較。後來蘇東坡貶謫到黃州去當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陽天氣,連連颳了幾日大風。一天,風停歇後,蘇東坡邀請了幾個好友到郊外賞菊。

只見菊園中落英繽紛,滿地鋪金,一派西風蕭瑟的景象。這時,蘇東坡猛然想起了給王安石續詩的事情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恍然悔悟到自己過去鬧了笑話,連忙提筆給王安石寫信認錯。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一定是時時都敢於正視真實的自己的,也只有那種敢於時時正視真實自己的人,才能受到人們的廣泛敬重。正如魯迅所說,「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春秋時期,陳國大夫陳司敗忽然問了孔子一個很泛泛的問題,他問孔子魯昭公是否知禮,對於自己的國君,孔子當然清楚,魯昭公習於威儀之節,知禮的時候時候多,不知禮的時候也有,不知禮,——比如曾違反了禮的規定娶同姓女為夫人。然而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一方面要顧及事實真相,一方面又因為,為國君諱,也是古代的一種禮,孔子要按禮回答這個問題,為國君隱惡揚善。孔子選擇了按禮回答,說「知禮」,他回答「知禮」並不算是說假話,畢竟陳司敗沒有具體問哪件事。但後來陳司敗跟另一個人又狡猾的就事論事地提到了孔子的這個回答,這事傳回孔子耳裡時,孔子沒有怨天尤人,沒有為魯昭公曲辯,也沒有怪罪陳司敗當時問問題不具體,更沒有說自己是據禮「為國君諱」,而是直接承認自己錯了,這是一種何其坦蕩,何其廓大的人格。

皇侃義疏曰:「若使司敗無譏,則千載之後,遂承信我言,用昭公所行為知禮,則禮亂之事從我而始。今得司敗見非,而我受以為過,則後人不謬,故我所以為幸也。孔子之答,禮智並存,其思之深,則另人難望其項背也。」

錢穆《論語新解》:昭公習於威儀之節,有知禮稱。陳司敗先不顯舉其娶於吳之事,而僅問其知禮乎,魯乃孔子父母之邦,昭公乃魯之先君,孔子自無特援此事評昭公為不知禮之必要,故直對曰知禮,此本無所謂偏私。及巫馬期以陳司敗言告孔子,孔子不欲為昭公曲辨,亦不欲自白其為國君諱。且陳司敗之問,其存心已無禮,故孔子不論魯昭公而自承己過。然亦不正言,只說有人說他錯,這是他幸運。此種對答,微婉而嚴正,陳司敗聞之,亦當自愧其魯莽無禮。而孔子之心地光明,涵容廣大,亦可見。

黨,這個字在篆文中有一個表示「熱衷」的「尚」,和一個表示「弊端」的「黑」,組合而成,本義是熱衷作弊,不光明,引申為偏袒,偏私。

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走出去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不因關係親近而偏袒偏私,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是魯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這樣做算是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別人一定會指出來讓我知道。」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相關焦點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或問禘之說章」
    【原文】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翻譯】有人問諦的說法。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諦的說法的人,對於治理天下,那就像這一樣。(意為:易如反掌)」孔子指著自己的手掌。
  • 一問銘千秋—林放問禮
    林放,孔子弟子,姓林,名放,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人,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林放因孔子而出名,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現在留下名字的都很少,《論語》中提到的也是寥寥無幾,能從孔門三千弟子中脫穎而出,可見林放深得孔子思想的核心,從而被世人所記住,後來跟孔子配享文廟。
  • 普通人的論語-16-孰不知禮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各年齡段要達到的內心修養程度,孔子給出了標準。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譯文:孟懿子問怎麼行孝。孔子說:「不要違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在車上告訴樊遲說:「孟孫問我怎麼行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如禮服侍;父母過世,如禮安葬,如禮祭祀。」
  •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顏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達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剛入孔門時,他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有人問禘禮相關理論,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對於治理天下,就像把東西擺在這一樣容易。邊說邊指著手掌。】禘禮前面已經提及,但是所有人做得都不對,僭越加胡搞使禮樂變得面目全非。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簡單地說,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人與人如何相處的學說。那麼,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而子貢對孔子也是尊崇有加。在孔子死後,子貢特別為孔子守孝六年,專門在孔子墓邊蓋了一座草廬住在裡面整整六年。孔子說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之道,而子貢多守三年,可見他對孔子的感情非同一般父子可比。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對師徒,也有思想不一致的時候,孔子與他的弟子子貢有過什麼樣的爭論?是因何事二人觀點不同?具體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 孔子的名言警句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9、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6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1、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62、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63、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孔子一生所提倡的東西總結起來兩個字,一個是禮,另一個是仁。禮是禮法是規則是社會運轉的制度。仁是仁義是人情是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顏回字子淵又稱為顏淵,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也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據說當年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人讓孔門弟子三盈三虛,就是讓孔子的弟子多次改變心意離開孔子,但是唯獨顏回始終跟隨孔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這句是誇顏回聰明,能夠舉一反十,甚至孔子都有點自愧不如。
  • 什麼是「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哀公十一年,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
  • 當下推廣「拱手作揖禮」未必應時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楊朝明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身教、以身示範,納入學生習慣養成體系。
  • 什麼是真正的「仁義」?看看老子如何解讀這兩個字
    首先,孔子對什麼為不仁作了解釋。他指出花言巧語、裝腔作勢的行為舉止和態度距離「仁」很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還有不孝也是不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第十七)孔子還指出有許多好的能力也不屬於「仁」,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不知也」。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禮崩樂壞的春秋和孔子對周禮的崇拜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後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所以,孔子特別重視「學習」。《論語》開篇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要「學」,二要「習」。「學」者,「遊於藝」,師乎賢;「習」者,行乎仁,從乎善。孔子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終身不輟,晚年讀《易》「 韋編三絕 」。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