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懂知足的方法,就是置身於富足、快樂、安穩的地方。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根基,只要勁風一催,它就會四處飄散,越飛越遠。
很多時候,人的心也和風箏一樣,如果失去了牽引,就會在慾海中漂泊,再也靠不了岸。所以說,有時候人不是不懂得知足,而是因為心沒有歸處,便缺失了知足的理由。
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理由,需要遠離無邊無盡的慾海,需罷讓起伏沉淪的心靠岸,需要懂得知足。
有兩個貪婪的農夫總是不知足,得一便想得二,得二便又想得三,無窮無盡。有一天,菩薩來到這兩個農夫面前,對他們說:「你們的土地很貧瘠,我賜予你們富饒的土地吧。」
兩個農夫聽罷,非常高興,不過,菩薩接著說道:「以這裡為邊界,你們向前跑吧,你們跑到哪裡,自那裡至這條邊界內的所有土地就都是你們的。」
兩個農夫興奮至極,他們立刻向前跑去,一直向前,再向前,每當他們想要休息時,總會覺得還應該再多跑一會兒,再得到更多的土地。就這樣,他們跑得身體都接近極限了。
這時,其中一個農夫的妻子遠遠地呼喚丈夫回來,那一個農夫想了想,覺得土地應該已經夠了,便停了下來。而另一個農夫還在繼續跑著,他剛要慶幸自己得了更多的土地,突然他倒在地上,死了。
覺得夠了,其實就這麼簡單。得救的那個農夫有家庭,有妻子,無論他跑出去多遠,回首望去,總有一個歸處和等待他歸來的人。所以,當他的妻子一呼喚,他立刻停下了腳步,心滿意足地歸來。
由此可見,我們要懂得知足就要尋一個歸處。當然,僅僅有一個歸處還是不夠的,我們與歸處之間的姻緣不能斷絕,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走得太遠,遠到再努力回首也看不到歸處,再傾力聆聽也聽不到希望我們回去的呼喚。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外乎主客觀兩個原因:
其一,客觀上說,我們面對的世界就像是大海,實在太廣闊太富饒,我們陷得太深了。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寶貝,能滿足我們各種各樣的需要,並刺激我們不斷地擴大需要。
於是,我們就一頭扎進這片一望無際的慾海裡,浮浮沉沉,一心想要漂得更遠,去尋找更多更好的寶貝。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在大海中航行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太過深入,因為那裡很可能沒有航線,我們可能會一去無回。結果,我們就真的一去無回了。
其二,主觀上說,我們面對的自己就像是黑洞,實在太深邃太頑固,而我們卻太不自量力了。
法國十九世紀浪漫派詩人拉馬丁曾經說道:「能力有限,慾海無邊:人是貶入凡間的神,他沒有忘記天國的一切。」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再爭取一些,再爭取一些…因為那些東西自己完全有資格得到,更是絕對有理由享用。
一個住房要別墅、出行坐豪車的政府官員一臉怒氣地表示:「我這個級別的官員難道還不能享受這樣的待遇嗎……」
一個國有集團的總裁一臉委屈地抱怨:「我都20年沒漲工資了,20年前我就是500萬……」
一個已經成為階下囚的貪汙犯心有不甘地怒吼:「我就貪了1000萬,都沒敢多貪啊……」
是什麼讓我們有絕對的自信,以為可以享受高級待遇、可以賺取高額工資、可以讓法律為我們開一個大口子?是能力嗎?
一個在世間生活的人,偏偏要當天堂裡的上帝,如此自不量力,我們怎麼可能還肯回頭,還肯回應呼喚,然後回航、靠岸?更何況,已經生出上帝般欲望的我們可能已經聽不到那些呼喚了,那又何談靠岸?
既然如此,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如果不想被欲望吞噬,那就在正視自身的同時,珍視歸處,如此一來,我們也就能時刻保持平常心,面對欲望,讓心靠岸,在該知足時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