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象徵體系下的宗教內涵和多重精神世界的建構

2020-12-14 文學經典尺牘

1850年,麥爾維爾將《白鯨》寄給了英國最古老的出版社之一Bentley & Son。然而,麥爾維爾等來的卻是一封退稿信。主編言語激烈地告訴麥爾維爾:《白鯨》沒有絲毫的商業價值。

1851年,麥爾維爾經歷了先後被十幾家出版社退稿的尷尬事件,他鼓起勇氣又一次將《白鯨》寄給了Bentley & Son。於是這次機會降臨了,這次稿子得到了該出版社的理察·本特利的青睞。《白鯨》終於面世。

《白鯨》取材於代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狀態的捕鯨業,講述的是「裴廊德」號捕鯨船上的全體船員在船長亞哈的帶領下,環行全球追殺一條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最後鯨死人亡,只留下敘述者存活下來。整個故事以第一人稱寫成,平靜地將這段奇幻故事講述給世人聽。

麥爾維爾在《白鯨》中的敘述手法極其特別,看似是在描寫人與白鯨之間的相互搏殺,但其實這背後蘊含著多層次的社會內容,其綜合性著實令人嘆為觀止。本文嘗試著從從生態哲學、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隱喻等角度去解讀該部作品,去揭示捕鯨故事背後更為深刻的精神和哲學內涵。

赫爾曼·麥爾維爾肖像

生態的啟示:人類中心主義理想的破滅

麥爾維爾的人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樣,常常充滿著困頓。他出生在紐約,祖先是蘇格蘭望族。但在他12歲的時候家道中落,麥爾維爾不得不中途輟學,外出謀生。1841年,麥爾維爾第一次登上了捕鯨船,這樣偶然、坎坷而又充滿浪漫色彩的經歷,讓他的筆下呈現出奇幻的世界。

恰逢19世紀是這樣一個特別的時代: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加速發展,人的欲望逐漸膨脹,此時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得到大肆渲染以致於生態環境遭遇破壞。而麥爾維爾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了《白鯨》這樣一部海洋題材的小說。

大海作為人與白鯨共同生活的生態系統的代表,人類與自然原本應該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大海以其自身寬廣的胸懷包容著海上的人們和海中的白鯨等一切生命。在這樣一個穩定、和諧、有序的世界裡,人類與白鯨本就該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然而意外出現了。亞哈帶領著船員在海洋上幾乎瘋狂地殺戮白鯨,這些畫面簡直令人毛骨悚然。更加令人恐懼的是船員們是自豪的,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力量與喜悅,仿佛自己已經徵服了海洋。

船長亞哈航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殺毀了他一條腿的白鯨莫比·迪克以復仇,而大副斯達巴克等一批人則主要是為了獲取經濟效益。閃閃發亮而富有誘惑力的金幣,為亞哈施展個人魅力與贏得水手們的共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白鯨》插圖

他大聲地喊出白鯨莫比·迪克的名字,並極其煽情地進行獨白:「我要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漩渦,走遍地獄的火坑去追擊他……這就是僱你們來的目的。朋友們,你們會一起來嗎?」船員們感受到了亞哈的憤怒與痛苦,他們心目當中對於金錢的欲望更是被這種情緒所點燃,紛紛地向著亞哈走近。

在欲望高漲的年代裡,船員們對於白鯨的殺戮行為展示了人類對於自然最無人道主義的一面。而白鯨,則同樣回報給人類以屠殺和反抗。當鯨死人亡的悲劇發生時,恰恰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理想破滅之時。在《白鯨》中,麥爾維爾提倡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肯定了萬物均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和內在價值。

神性的復歸:人神關係的重大轉型

「我們應該勇於正視現實。人已經變成了一位超人……他具有超人的力量,但卻沒有相應的超人理性。超人隨著其力量的不斷增強,他也日益成為一個靈魂空虛的人。」弗羅姆在《佔有還是生存》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而亞哈船長正是如此,在追擊白鯨的旅途中,他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他對自身的信心已經超越了對上帝的信仰,亞哈船長儼然是一位「超人」。然而,他確實缺乏超人所應該擁有的理性,在這個過程中他甚至成為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眾船員與白鯨的廝殺

亞哈船長的悲劇,站在生態價值的角度來分析,乃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悲劇。而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正是深深植根於西方的宗教神學思想。《白鯨》中的宗教內質卻並非是單一的,而是具有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若我們僅僅從基督教一元視角去觀照小說,未免顯得過於狹隘了。麥爾維爾本身是從小讀著《聖經》長大的清教徒,但作為一名宗教徒,他卻並非無比虔誠,他時常做出許多叛逆的事情來。而在他的作品中,對於人性的困惑也是俯首皆是。

儘管清教主義與作品本身錯綜複雜的內在思想確實存在著些許相悖之處,但麥爾維爾卻一直十分關注美國人的精神救贖問題。而對於被宗教打上精神烙印的美國人來說,宗教救贖是絕對不能拋棄的問題。對於《白鯨》的寫作,作者本身有著非常深厚的宗教背景。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作者對於宗教拯救的認同感。

然而作者本身的宗教信仰是具有內在矛盾性的,麥爾維爾雖然有著文教的家庭背景,但他卻不篤信純粹的上帝救的觀念。他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複雜的矛盾體,他時而是虔誠的信徒,時而是宗教的孽障。對於基督教的救世主觀念,麥爾維爾又有著自己別樣的思考,《白鯨》就是各種宗教思想雜種的產物。

亞哈船長與白鯨的鬥爭

誠然,小說中的神性權威確實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時人們對於上帝的信仰已經發生了動搖。在19世紀,隨著生產水平的快速發展,美國人膨脹的自信已經逐漸將上帝擠下了神壇,人們的自覺性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它甚至與人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

在《白鯨》當中,麥爾維爾不再迷信上帝創世的神學觀念,在他的作品中,上帝的絕對權威已經傾覆。他所建構起來的是一個人、神、世界三元一體的新架構。在以往的年代裡,白鯨本身往往被看作是一個具有神性光環的生物,船員們對於白鯨,經常存在著敬畏與忌憚。然而在麥爾維爾的筆下,白鯨已經成為具象化的生物,甚至在船長亞哈的眼中,它是該死的。而大海這個意象,便是三元體系的最後一個關鍵環節。

在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19世紀,美國對於大陸的拓殖已經到達了一個飽和化的狀態,這時他們不再敬畏大海,而將侵略的眼光轉向海洋。大海以其自身看似寧靜的軀體承載了這一切人與白鯨之間的廝殺行為。平靜之下,尚無完卵。

《bai'jing

精神的自傳:美利堅民族精神的隱喻

從最開始的時候所有船員滿懷著樂觀的理想到中途發現矛盾、遭遇重重困難和挫折,再到最後只能等待著救贖的回歸,這分明是作者對早期美利堅民族思想的演變過程進行了一次極其完美的詮釋。

就麥爾維爾的個人創作經歷而言,這部作品仿佛是一個蓄謀已久的轉折點,他試圖從思想、宗教和哲學的角度去探索人類內心複雜的世界。也正因為如此,這部作品衍生出了一個「精神追尋」的主題。

《白鯨》並非是單純的航海冒險小說,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種捕鯨學知識的闡述、各種驚險航海故事的發生僅僅是作者為了講故事所建構起來的一個框架,而真正將這部作品支撐起來的則是其背後的「精神追尋」主題,它所隱喻的恰恰是美利堅早期民族精神的艱難變遷史。邁爾維爾曾經這樣自述過他的作品:「我寫了一本邪書,不過,我覺得像羔羊一般純潔無瑕。」

儘管祖先都是出生於蘇格蘭望族,但邁爾維爾本人卻早早地混跡於美國底層社會,過早地見識到了社會上的種種黑暗,嘗遍了底層世界的艱辛。在他筆下所展現出來的人性的迷茫、對於善惡複雜的思考其實都更像是一個手足無措的普通人所面臨的困惑,而並非屬於處在社會上層、心懷浪漫主義的知識精英階層。這是這樣一種複雜相生的矛盾狀態,也因此更能讓我們看清19世紀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民面對文化衝擊和生態破壞時的真實心態。

《白鯨》書影

每一個民族其精神的成長都並非是一蹴而就的,美利堅民族也並不意外。從早期的移民時代開始,他們的成長過程並不平坦。《白鯨》當中作者所展現的種種的矛盾和困惑便是這個民族思想轉換的外層包裝。在平靜的大海中,很多東西都在慢慢地改變。當拓殖者無比自豪地宣告自己的新身份時,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更多的困惑,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信念的動搖和精神的崩塌,便正是一個民族自我審視的精神成長歷史。

餘論

麥爾維爾的一生其實並不能算得上名聲顯赫,他的很多作品並沒有多少人問津,甚至在他去世的時候,當時的很多人已經淡忘他了。對於麥爾維爾的這種不公正待遇已經被後人所糾正,《白鯨》正是麥爾維爾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峰。他是描寫航海曆險的出色小說家,更是一位竭盡生命的能量去探索人類內心、去思考人類未來進程的不朽的思考者。人與自然、善與惡、美與醜的相悖相生仍然是今天的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個共同考題。

文|姜岐

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2020年06月25日 22:1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楊洪源 字號 內容摘要: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 周末閱讀——《白鯨》
    船長亞哈的形象從正值的角度來看,是20世紀美國「硬漢」性格的代表,「硬漢」精神的象徵。為著實現某種目標,即使面對的是千難萬險,他也絕不皺眉,堅韌頑強,英勇拼搏,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當亞哈要登上小艇和白鯨莫比迪克以命相搏時,好友勸阻,他說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斯達巴克,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可你也要明白我的心,有的人死在退潮裡,有的人死在淺水灘裡,有的人死在洪水裡,而我,註定要死在巨浪之中,這就是我的命,早已註定好了的。」這就是美國硬漢的精神,在而後海明威、福克納的作品中,也都延續、展現出來。但亞哈船長的形象同時也存在負值的一面。
  • 宗教信仰與王權象徵二者兼備,古埃及為何將穆特神奉為眾神之母?
    古代埃及社會中其實有著對很多的神靈崇拜,也許是受制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導致古埃及民眾不自覺的將自然現象與宗教信仰相聯繫。正是因為信仰的作用,使得穆特女神的形象更加具有神秘的色彩,在古埃及的「王權神授」思想的催化下,穆特女神已然成為當時王權的象徵。因此,穆特女神的形象在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以及社會等諸多領域,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 倫理學的學科定位、體系建構與時代要求
    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倫理問題眾所周知,倫理學就是以道德倫理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哲學二級學科,但中外倫理史上的無數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由於對道德倫理問題的理解歧義紛呈,其所建構的倫理學理論體系也就千差萬別,但有以下幾個普遍且根本的問題是每一位倫理學家不可迴避的:
  • 《白鯨》和五月天:相同的精神內核,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
    《白鯨》是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說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它的精神內核是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五月天樂隊是由五個大男孩所組成的搖滾樂團搜狐娛樂對五月天的評價是「五月天一反一般搖滾樂團給人的粗野印象,呈現出清新健康的青春活力,令人激賞。」
  • 神秘的古埃及文明:不僅有金字塔等知名遺蹟,更有內涵深刻的精神
    而這些文明給我們一個非常明顯的印象和感覺,那便是神秘。的確在數千年前的古代及,作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衍生地之一,不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宗教信仰方面,其都展現出了獨特的內涵。古埃及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和今天的埃及相近,但是這只是其政治控制範圍,如果要論其文明影響力的話,那恐怕不僅僅局限於整個埃及地區了。
  • 美術研究|中國當代美術範疇體系的建構
    在這種情形下,要想讓人們正確認識當代中國藝術,中國當代美術範疇體系的構建就迫在眉睫。當然,這需要幾代理論家和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但青年一代必須肩負起這個使命。在這裡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這個體系的建立絕不是要讓中國的藝術重新回到封閉的過去,而是在博採中西方文化藝術理論之長的基礎上的全新建構,絕不是簡單地將兩者進行混合與雜糅,而是去粗取精的水乳之融。
  • 書評| 澳大利亞的「蝶化」之路——《澳美同盟的緣起、建構和穩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亞太地區建構了「輪輻軍事同盟體系」,作為護持其在亞太地區霸權體系與秩序的基石。美澳同盟是這一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軍事南「錨」。《條約》的籤署雖然完成了美澳同盟的法律建構,但同盟的根基並不夯實穩固,同盟的內涵模糊混沌。
  • 宗教美國,世俗世界:「公民宗教」在美國
    但與此同時,它是地道的美利堅的和全新的,它擁有自己的先知、殉難者,有自己獨特的聖事和聖地,自己的神聖儀式和象徵。它關注的是美利堅如何成為一個人類按照上帝的旨意所能建立的最完美的社會,從而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指路明燈。」
  • 海洋世界白鯨咬破潛水者衣服
    在海洋館工作過的人:白鯨是在和潛水員互動記者9月1日聯繫寧波海洋世界,工作人員證實視頻是在寧波海洋世界拍的,但「白鯨傷人」不屬實,當事人是6月1日來的,沒有受傷,而且玩得十分開心。對網上的視頻,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走法律程序,將追究責任。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有關空間理論闡釋沿著兩條路徑展開: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會理論大師在現代性架構下檢視空間與社會交互關係對於研究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後現代社會理論採用一系列地理學概念和隱喻來探索日益複雜和分化的社會世界[6]。  列斐伏爾是最早系統闡述空間概念的學者, 布迪厄、吉登斯、齊美爾等學者均圍繞空間問題做過闡述。
  • 趙法生 | 殷周之際的宗教革命與人文精神
    摘 要西周文明中的人文理性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基礎,受20世紀反宗教思潮的影響,學界過去往往將其起源歸結為對宗教的反動。分析以往關於西周人文精神形成的幾種主要觀點和殷周之變的宗教內涵,可以發現上述結論過於簡單和片面,遮蔽了殷周之際中華精神演變的本來面目。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我似乎經歷了一次和尚摩訶衍式的「頓悟」,突然明白過來原來任何一種身份認同或都不是一種現實的、客觀的和獨立的存在,而更可能是一種多元的、複雜的、亦真亦幻、亦古亦今的存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為地建構的、創造的,甚至表演出來的符號和象徵,它不僅僅反映它所代表的人與事物的歷史、傳統、價值和特徵,而更與它們在當下之現實政治、社會、思想和文化中所處的位置和利益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在新近發表的《六十年代殘稿》[9]中,可以看到李澤厚早在此時,已經將新康德主義的符號學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建構之中,構成了中國實踐美學的重要基礎。在朗格看來,感受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而且是人類的普遍的情感:「我們對世界的感受,不是一種短暫的興奮,而是一種永久的情感態度。」[16]李澤厚則解釋了這種普遍性的來源:「其本質是一個美的理想問題」,它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在長期生活和教養下培養形成的具有強烈的階級性質的東西」[17]。
  • 來自《白鯨》和《老人與海》的靈感
    美國作家梅爾維爾的代表作《白鯨》於出版,自發表以來,一直受到許多的質疑和批評,然而《白鯨》仍然是19世紀中葉美國文學中最輝煌的傑作之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突破了文化的邊界,在世界中,他有影響力和桑迪亞兄弟的圖像。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讀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
  • 《道德經》在「禮樂文化」和「神啟宗教」外建構新世界,影響深遠
    道德回應人積極和消極的活動。當人親近道德的時候,它也親近人;當人遠離道德的時候,它也遠離人。但一個為道者將修德不僅實現於自身,而且擴大到他人乃至世界。 一個與道合一的人就是一個得道的人。一個得道的人就是一個有德的人。所謂德正是道在人身上的實現。但人如何追求道而獲得德呢?
  • 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中國化的幾個關係
    文/米廣弘堅持大統戰工作格局,正確認識和處理國與教、中與西、古與今、內與外、上與下的關係,對于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化,就是一個不斷解決矛盾運動的過程。只有堅持「導」的正確態度,運用辯證思維,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體現愛國愛教、尊法守法、獨立自主、與時俱進的宗教品格。國與教。國家是政治共同體,宗教是社會組織的一部分。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長屋王寫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兩句漢詩讓中日兩國人民感受到文化上的共通性和精神層面的互相接納,彰顯出挖掘共通的傳統接點對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當今安倍晉三政府非常注重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利用來建構國家認同。表徵日本文化特質的傳統文化符號被抽取出來,賦予意義,並有意識地運用於對內國家認同的建構,深入剖析其建構國家認同的方式和建構「他者」的過程對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法老崇拜基礎的背後,埃及別樣的政治文明體系格局
    導語:古代埃及,一個發源於尼羅河河畔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作為這個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帝國之一,古埃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無人能及。相較於其他同等時期的古代帝國和原始部落來說,古代埃及人在宗教和原始神靈方面的崇拜深刻的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