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經過去了,氣溫陡然升高,馬上就要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了。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之說。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農諺有"初伏有雨,伏伏有雨"的說法,意思是初伏要是下雨的話,中伏、末伏也會雨連綿。近日,中原接連下起了幾場大雨,但願今年三伏天多雨涼爽吧。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小暑期間正逢「三伏」的「頭伏」。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三伏是哪三伏?為什麼外國人把一年中最熱的時段稱為dog days(國內翻譯為「熱成狗」)?

2020年三伏天時間為:7月16日—7月25日為頭伏,10 天;7月26日—8月14日為中伏,20 天;8月15日—8月24日為末伏,10 天。

有關史料記載,古代的佔星學家發現,每年南方的天氣最炎熱這幾個星期,天狼星(Sirius)總與太陽共升共落,而天狼星的別號就是the Dog Star。所以這段酷熱期就被稱為dies caniculars(天狼星的日子),英語寫成了canicular days,民間用了更通俗的說法,就是dog days。國內就把這句英語翻譯成為「熱成狗」。當然,這句話不能理解為「狗一樣的日子」,或者「狗日子」之類的。

入伏吃什麼?在一些地方有頭伏餃子,中伏面,末伏烙餅攤雞蛋的風俗,你那裡有什麼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