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藝術、文創事業的發展
2020年11月28日-2020年11月28—2020年12月20日
地點:上海梧桐美術館
2020年末展《墨學——上海當代水墨畫會年展》
於上海梧桐美術館正式對外開放!
2020年11月28日,由上海當代水墨畫會和上海梧桐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墨學——上海當代水墨畫會年展》順利的面向公眾開放。
2020年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疫情期間不設開幕式,但還是引起一些藝術家的關注前來觀展,並與參展藝術家進行了學術研討——即本展覽的議題墨學。
參展藝術家簡介
張思華 ,舞蹈家
1956年出生湖北宜昌市
從舞蹈到青花瓷到宣紙,她完成了一次蛻變,這不僅是角色的轉變,也是對藝術各種可能性的實驗。在藝術的道路上,她一直追求創新求變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現為上海向陽公益基金會理事。
藝術家張思華作品欣賞
138cmx66cm
局部
138cmx66cm
局部
局部
68cmx66cm
68cmx66cm
展出主題文/汪東東2020上海當代水墨畫會年展作品無疑會給大家帶來許多啟迪。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的本質就是要「讓人成為自己」,中國古代「大學」之道的「明德」似乎對繪畫創作有著更多的啟示。「當代水墨」,本質上是對自由與獨立人格的追求及對人性的召喚,是藝術家所具有的時代敏銳感知力,是藝術作用於「啟蒙」。「歷史終結」「哲學終結」「藝術終結」,這些論斷的意義讓我們看到深奧的「荒誕的現實」,啟示我們在當下如何將這個荒誕轉換為藝術。表面上看似乎當代水墨畫家是一群對傳統失掉記憶的人,叔本華的哲學在很大程度上為這類人的孤寂虛無的心理蒙上了一層傷感主義意識的無邏輯色彩。然而,這一切卻充滿了美學誘惑,這或許就是「當代水墨」形式創新的意義所在。觀念應用於水墨,自然而然構建的是一種「新藝術美學」體系。水墨融入當代社會已然是現實,隨之進入當代人的審美範疇。走進美術館也不僅僅是圈內人士的展事,而是一個公共的水墨文化空間,有著更為寬泛的輿論對各類水墨現象不同的解說,有褒妤有貶謫,有寬容有抗衡。然而對於傳統美學觀念和價值立場的解構與重塑,選擇與疏離,「當代水墨」有它我行我素的性格。中國傳統繪畫在美學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形式主義美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繪畫作為造型藝術是以它的形式來訴諸人的視覺,通過視覺的傳達來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其必需適應時代對於審美的要求。當然,「時代」不是孤立的「斷代」,而是在文化的制約中延續存在的歷史性的「時代」。因此,藝術在給人審美感受的同時,還有文化感受、歷史感受乃至宗教感受,以及人文情懷與價值取向。審美方式、欣賞習慣,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當代水墨在今天的視野中所處位置己不僅僅傳承,更側重於它是否應有其開拓性和創造性,明顯區別的不是對於傳統意義上的水墨的瓜葛絲連,而重要的是水墨現象多元追求,是當代水墨藝術家的精神深度以及對當代信息把控的敏感度的展示。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水墨作為問題作為症候,亦將變得越來越明晰。當代水墨,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國藝術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