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既然人固有一死,為什麼我們還要拼命地活著?

2020-12-18 讀書廣記

在先秦子書裡,《列子》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部,他的作者一直是個謎。《漢書·藝文志》記載先秦時有一本《列子》,作者是圄寇,生活年代比莊周還早。明朝人宋濂則在《諸子辯》中提出質疑,認為《列子》可能是魏晉時期的偽書。無論《列子》的成書年代在何時,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它的思想價值都不容輕視。先秦子書大多以政治、修身為中心,獨有列子雜糅神話傳說,並提出了一套特別的人生觀, 它嘗試解答這麼一個問題——「既然人到頭來都會死,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呢?

傳說中的列禦寇

01《列子》對人生價值的追問

在《列子·楊朱篇》中記載了這麼一則對話:

孟孫陽問楊朱說:「有些人貴生愛身,迷戀生命,懼怕死亡,因而追求長生不死,這麼做是否現實呢?」

楊朱回答說:「所有人都是會死的,從來就不存在長生不死的道理。」

於是孟孫陽又繼續追問:「那麼是否可以通過養生來活得更長遠一點呢?」

對此,楊朱質疑了他的價值觀,問他「久生奚為?」為什麼會認為活得越久越好呢?你活那麼久到底想幹什麼?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的性情好惡,古今如一;手足四肢,變化也不大;人世間的苦樂總量從來如此,現代人並不比古人更感到滿足,基本欲望也不過那幾種。人活一輩子,所見所聞所感已經足夠多,再活下去都要膩煩了,為什麼非得追求長生不死呢?況且人生中充滿著痛苦,老年之後,肢體退化、渾身病痛,多活一天不過是多受一天罪罷了!在楊朱看來,人生的常態是單調乏味並且痛苦的。

孟孫陽並不認可,他對楊朱進行了詰難,說:「按照你的人生觀,可以推論出『速亡愈於久生』的結論。人生既然毫無價值並且充滿痛苦,為什麼你不踐鋒刃、入湯火,早死早解脫呢?」

為此,楊朱提出了「廢而任之」的人生哲學。他說人生雖單調乏味、痛苦多多,但我們既然已經生下來了,就應當「廢而任之」,窮盡所欲,儘量享樂,以待死亡;既然已經死掉了,也應「廢而任之」,回到虛無中去,湮滅無聞。我們對人生的認識應一分為二,在生時盡情享受,在死時毅然撒手。而不是妄想抓住生命,掙脫死亡;或者目空人生,速求寂滅。生死既然已經註定,何不「廢而任之」,順其自然呢?為何非得走向長生不死和自殺謝世這兩個極端?

「廢而任之」其實就是老子的「無為」以及莊子的「安時而處順」,而楊朱便是戰國時期與墨子齊名的道家人物。

先秦思想家楊朱

02楊朱與老子的哲學關係

楊朱是一個存在於先秦子書中的人物——《孟子·滕文公》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可見楊朱是一個跟墨子分庭抗衡的思想家,他的核心觀點是「為我」;《莊子·徐無鬼》說:「儒、墨、、秉,與夫子為五,果孰是邪?」說明戰國時,楊朱的學說與儒、墨、惠施、公孫龍齊名;《呂氏春秋·不二》說「楊生貴己」;《淮南子·氾論訓》認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

從這些資料大致可以描繪出楊朱的輪廓來:

他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可能比墨子略晚,但生活在孟子和莊子之前;他的核心思想是「為我」、「貴己」和「全性保真」;他的思想應是從《老子》中演繹出來的;《莊子》裡記載許多楊朱會見老聃的寓言,老聃一般以師長的身份來作答,這至少從側面反映了老子的思想與楊朱的關係。

《老子》裡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將「無私」與「自私」聯繫起來,肯定了追求「私」的權利,不像墨家那般一味地講究兼愛無私。《老子》又說:「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把身置於天下的前面,認為只有愛惜自己身體的人才會愛惜天下,這是「貴己重身」的思想。《老子》還說「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這便是楊朱「全性保真」理論的來源。

不過在人生觀上,老子沒有明顯的傾向,而楊朱卻有濃重的悲觀色彩。

03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老子告訴我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在世上,壽命短的人和因意外而死的人佔了「十有六」——能活下來已是如此的艱難。

對此,楊朱也說「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人生在世,能活到百歲的寥寥無幾。對於一個百歲的人來說,夜晚睡覺要佔去一半時間,疾病痛苦、亡失憂懼又佔據了四分之一,因此人生真正能用來享受的時光只有十幾年而已。那麼在這十幾年中,人們究竟該怎麼度過的呢?是為了財富、為了名聲抑或是為了美色?需知錢財不可強取,名譽不可強獲,美色也不能強奪,故而要用嚴刑厚賞、道德輿論來規範人的行為,遏制其不良欲望。人們活著世上,或者競爭一時的虛譽,或者追求死後的餘榮,慎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折騰之下,「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無法在活著的時候享受生活。所以才會感覺到時間不夠用,進而渴望長生不死,以便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楊朱說:「萬物所異者生,所同者死也」,人活著有賢愚貴賤之分,死後則同歸於枯骨。活著做堯舜,死後為塵土,活著是桀紂,死後亦歸塵土;活十年是死,活百年也是死;腰纏萬古是死,一貧如洗也是死;功名蓋世是死,默默無聞也得死。既然大家都同歸一死,那麼人生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呢?

有人說人們雖然最後都會死,但死後的名聲卻不一樣,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遺臭萬年,還有的人被歷史完全忘記。從死後的名聲中便可斷定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對此楊朱進行了反駁。

《列子》,又名《衝虛真經》

04死後的名聲不是衡量價值的標準

在歷史上,舜禹周孔的美名代代相傳,而桀紂的罵名卻萬世不絕。然而人們或許沒有仔細思考過,舜活著的時候躬耕於野,父母不愛、弟妹不親,受堯之禪後,又得為國事操勞,最終死於南巡的路上;大禹則更辛苦,他的父親被朝廷誅殺,自己卻還要為國家奔波得大腿不長毛、小腿不長肉,三過家門不能入。受舜之禪時,年事已高,戚戚然以至於死;周公輔佐成王,戰戰兢兢,殺兄放弟,受盡謠言,整日擔憂成王是否猜忌自己,活著不能得志;孔子就更慘了,他生前不受重用,伐樹於宋、削跡於衛,惶惶如喪家之犬,受屈於季氏,見辱於陽虎,老邁之年才在悽慘中死去。

相比之下,桀紂生前大部分時間都在享樂,肆情於傾宮,縱慾於長夜。雖然背負萬世罵名,卻也跟聖賢們一樣,同歸一死而已。

那麼究竟是生前悽慘痛苦、死後流芳百世好,還是生前窮盡所欲、死後遺臭萬年更好呢?楊朱認為這兩者是半斤八兩,都不值得頌揚。那些邀名於後世的人不明白名聲不足以潤枯骨,而那些肆意欲狂歡的人又不懂得縱慾足以速亡。前者加劇人生的痛苦程度,後者縮短人生的享樂時間。正如放縱情慾有害身體,追求名譽也會導致虛度此生。它們都是兩種極端的做法,人生的價值不能用生前的享受來衡量,也不能用死後的名聲來說明,而是要上升到「廢而任之」的精神境界,從容不迫、順其自然的安排我們的生活。

《楊朱篇》闡述了道家的人生觀

05活著就是為了享受人生

《楊朱篇》中有一個寓言說子產治理鄭國三年,民風為之一變。但是國中有公孫朝和公孫穆兄弟不服教化,他們一個喜歡喝酒,另一個則好色。於是子產登門拜訪他倆,想勸他們不要耽於嗜欲,否則有害健康。不料公孫兄弟卻回答說自己已經權衡過利弊了,人這一生活著艱難、死掉容易。要是像你們那樣「尊禮義以誇人,矯情性以招名,吾以為弗若死矣。」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生活,要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否則死後一切都化歸虛無,豈不可惜?

楊朱認為子產善於治理萬物,卻不懂得安排自己的內心。他說「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人的本性是貪得無厭的,公孫兄弟看似耽於嗜欲,但他們只是在享受基本的欲望,滿足於自己的內心;而子產卻求之於外,他遏制住基本的欲望,卻去追求無窮無盡的道德名聲,「以治國能誇物」,迷戀權力、追求財富,反而不懂得享受人生了。

因此,在楊朱的人生哲學裡,首先他認為生命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所謂「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住」,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

其次,他認為既然明白了人生的暫時性,就應當從心而動、順其自然,「不違自然所好」。「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是人的自然欲望,應當儘量滿足它們,以便享受到生活的快樂。享樂並不等於縱慾狂歡,因為縱慾違反自然,會加速人的死亡。「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人活著就要享受生活,不要為了名聲而損害基本的欲求,也不要為了一時的狂歡而導致壽命縮短。

最後,我們怎樣看待生也就應怎樣看待死,要順其自然的活著,要在生活中享受人生,也要毅然而然的接受死亡,將自己化歸於大道之中。

相關焦點

  • 人知道自己終究會死,為什麼還要拼命地活著
    既然人知道自己終究會死,為什麼還要拼命地活著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為自身的欲望,珍惜生命來之不易。這種欲望,有些人稱它為名譽,有些人稱它為利益,還有些人稱它為快樂……為名而戰的人,他們把名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既然生無法選擇,但死是對生的尊重、是對生的總結。
  • 人終究都會離開人世,為什麼還要活著呢?答案讓人覺得很真實
    人都是有目的地活著相信大家都想過這個問題:既然我們人始終都是會死的,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拼命地活著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生活,不過每個人的動力以及目標都是大不相同的。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更不要說在每個階段會經歷的事情了,但是無論是哪種身份哪個階段,人們都各司其職,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像是學生主要以學習為目的,而老年人。已經過火了大半輩子。
  • 既然人終有一死,為何還要活著?看完這篇我心終於醒悟
    既然人終有一死,我們為何還要活著?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和回答的問題,因為一旦你活著,就會出現對這個問題的靈魂拷問,如果你不曾有過這種拷問,可以說你幾乎沒有真正生活過。對於這個問題,咱們不妨看看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是如何說和如何做的?
  • 列子的81次讀書會——杞人憂天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跳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長廬子聞而笑之曰:「虹蜺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積氣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
  • 人早晚都是死,為什麼還要辛苦的活著?
    這是活著比死更難的人應有的感慨。相比較死是容易的。活著有諸多比死更難的難點。人總究不只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家人,為年邁的母親,為上小學的孫子,他們的需要不僅僅是有責任心的照顧,而且要生活的有標準,有質量,這成了生活的任務和生活的方向。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在於不斷的奉獻,不斷的付出。包括生命需要醫療和藥物來維持的時候,表面是家人社會的給予,讓生命在繼續。
  • 死是必然,活又不易,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探究一個哲學的問題: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要釐清這個生命終極的問題,需要排除一個前提條件。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要生我?你當初就不應該生我,你生我時和我商量了嗎?
  • 王夫人既然和金釧情同母女,為什麼還要置其於死地?
    紅樓群芳的悲劇並不都是在落幕時候上演,比如金釧,在第三十二回就一命嗚呼了。說起來金釧也真是可憐,只是和賈寶玉說了幾句玩笑話,不想主母王夫人偏偏此刻醒來,就把金釧趕了出去,金釧無顏苟活於世,於是跳井自殺了。事情看起來很清晰,是一個偶然性的突發事件,一個奴僕的命運就這樣被簡單決定了。王夫人為什麼要趕走金釧?也許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不滿,耿耿於懷,恰好此時藉機發作罷了。
  • 《列子》10句至理名言,讀後受益終身
    《列子》又名《衝虛真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由戰國早期的列子以及其弟子所著。 一、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列子.楊朱》 點評:自古聖賢皆寂寞,雖然活著的時候,沒有享受過一天的歡樂,但死了以後,卻能留下萬古流傳的美名。
  • 杞人憂天:憂天者、憂人者和列子,三種哲學觀念的碰撞
    戰國前期著名道家學派思想家列子,與弟子以及其後學彙編了《列子》(又名《衝虛真經》)一書,對後世哲學、科技、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含了諸如「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 人終究要死,為什麼還要活著?這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存在只是為了吃飽飯,然後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去睡覺,三分之二的時間去埋頭苦幹,最終死去,認為一生中什麼都不會留下。這是不符合邏輯,也這不符合自然界能量守恆的定律,不符合我們投這麼多精力、努力和創造力的邏輯。雖然生命和整個宇宙是龐大且複雜的,但都指向這樣一個結論: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有轉換。不過這個過程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一切。
  • 杞人憂天為什麼?
    這個故事是《列子》裡面寫的,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看看他的原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列子·天瑞這是《列子》這本書裡一百多個寓言故事裡的一個,這個杞國人擔心天崩地裂的時候,沒地兒逃命,到了廢寢忘食(似乎這裡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的地步。
  • 《我所有的小鴨子》生活如此絕望,但我們還要興高採烈地活著
    我是這麼回答的:「這些小鴨子屬於每一個人。」童話作家湯湯老師曾在一次講座中這樣講到:「《我所有的小鴨子》這個結尾讓讀者的心又揪了起來。這個循環的故事結構後面會發生什麼,誰都猜不到。如此黑暗和明亮,如此殘酷和溫柔,如此歡樂和悲傷,生和死,幸與不幸,生命裡的絕望,絕望裡的希望,一切都在循環往復,一切都是生生不息,這不就是我們所有人的生命狀態嗎?
  • 列子的81次讀書會——天外有天
    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溼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衿,以告壺子。壺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罪乎不誫不止,是殆見吾杜德幾也。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灰然有生矣,吾見杜權矣。」列子入告壺子。壺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此為杜權。是殆見吾善者幾也。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
  • 拼多多女孩之死:我討厭這個拼命的世界
    2013年,一名小學生寫了一篇刷屏的作文《李家的城》,嘲諷李嘉誠:「他付出了那麼多,只是希望我們準時上班,不準時下班。」太多的黃鼠狼偽裝成心靈大師、行業專家,孜孜不倦地煲著心靈雞湯,毀人不倦,複製網上一些大道理、晨語、名句,讓我們這些雞勇敢地跳下懸崖。
  •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餘華的《活著》帶給我們的三條人生啟示!
    我是發現讀書之美,跟你分享每一本我閱讀過的好書,喜歡的朋友請關注我!文|發現讀書之美我們都曾不止一次地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是為了成家立業,傳宗接代?還是為了功成名就,留存青史?許多作家、哲學家都對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餘華《活著》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活著,就已經是一件讓人幸福、讓人滿足的事情了!如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每天都有人離我們而去,而暫時還未有病情的朋友們是如何的幸運,在家——這個可以遮風擋雨的避風港中,享受著家人的陪伴。
  • 日劇女王竹內結子去世:表面光鮮的人,可能在艱難地活著
    餘華在《活著》一書中就有描寫活著的意義,即使再苦再難,也要活著。福貴本是紈絝子弟,吃喝嫖賭,什麼浪蕩事兒都幹過,最終導致家產敗光。失去一切的福貴,曾想過死,但是他不敢啊。於是,他就說,那就活著吧。悲劇並沒有停止,他的兒子有慶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其輸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醫院。本想著和那縣長拼命,卻不曾想縣長竟然是他的戰友春生。兒子死了卻無法報仇,這對福貴的打擊多麼的承重。但是,福貴還得活著,因為他還有孱弱的妻子和聾啞的女兒鳳霞。
  • 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
    詭異的明朝廷杖,不停地打死人,士大夫為什麼拼命?對許多了解歷史和文化的人來說,古代各種刑法典的確是很殘忍的,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印象,但一提到廷杖,許多人可能就把矛頭指向了明朝,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廷杖是明朝發明的,你知道嗎?
  • 活著的人有責任讓英雄不死
    ,很少推薦別人的評論,今天忍不住推薦《錢江晚報》評論員的這篇評論。這篇評論並不是文本多佳,也不是角度多獨到,更不是提出了什麼新穎的論點--最可貴的是,說出了很多人不敢說的常識。當輿論生態中出現一股可怕的極左之風時,這篇評論勇敢地針砭時弊,大聲地說出了常識。當有一股輿論妖風把「英雄話題」當成整人的由頭時,這篇評論點出了要害。  有人說,這篇文章有點兒「斷裂」,好像每一段都在說不同的論點,讀每一段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
  • 活著且活得精彩,人為什麼要活著?——曼瑜天雅
    人,應該為夢想而活,為價值而活。人生,沒有什麼既定的命運。所謂的宿命論,不過是意志薄弱的人給自己尋找的一種藉口。人活著,絕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活得精彩,敢拼,肯付出,人人都可以活得精彩。在人生面前,我們有兩種選擇,精彩或者不精彩,而在我們努力拼搏的道路上,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彩!不要把名、利、權當作目標,而是看作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所以,你可以選擇和追求成為一個有錢人,但有錢人絕不是價值的代言詞;我們對待這個世界既熟悉又陌生,我們熟悉存在的這些事物,可是卻不能理解有的事物為什麼會存在。這就是世界的奧妙之處。
  • 餘華《活著》:好好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從呱呱墜地到最後歸為一抔黃土,我們都要經歷許多的磨難與苦痛,生、老、病、死、愛、恨、別、離,無人能倖免。被苦難打倒,輕易地說放棄,很容易。難的是,一次次在苦難中站起來,帶著傷痛繼續活下去。餘華的《活著》,就講述了一個中國農民一次次在苦難中站起來的故事。作者用樸實又平淡的語言,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為我們講述了福貴多災多難的一生,他經歷著身邊親人一個個相繼離去,到最後只能和一頭老牛孤苦相依。苦難一次又一次的蹂躪,他沒有被擊垮,依然堅強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