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熊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分享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美德,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當孩子學會分享的品德時,人生的道路也將會變得更加順暢。
學校組織換禮物活動,5歲兒子空手而歸,老師:沒見過這麼換的
吳女士有一個5歲的兒子,正在上幼兒園。學校裡的老師為了促進同學之間的友誼,舉辦了一場「互換禮物」的活動。每個小朋友都需要帶一件禮品,去學校與其他小朋友交換。
本以為這場活動可以促進孩子之前的友誼,但活動結束兒子回到家時,卻顯得有些悶悶不樂,而且手上依舊拿著自己帶去的禮物,空手而歸,似乎並未交換到禮物。
覺得自己兒子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吳女士,帶著兒子去找幼兒園的老師質問。在吳女士的質問之下,幼兒園裡的老師卻反懟道:「我沒見過這麼換禮物的。」
原來在交換禮物的過程當中,吳女士的兒子緊緊攥著手上的禮物不放,有其他小朋友想要交換兒子手上的禮物,卻都遭受到了拒絕。老師怎麼勸導都沒有用,最後只能作罷。
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時,可能家長會覺得孩子很自私,甚至於擔心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實際上這是孩子在生長發育的過程當中普遍的一種情況。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1. 父母言行的影響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家長擔心自己孩子的玩具借給其他小朋友之後被弄壞,於是平時嚴厲禁止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他人。
由此讓孩子形成自己的玩具不能讓別人玩的觀念,家長「自私」的觀念,也將會影響孩子平時待人的方式。
2. 自我意識的發展
1到2歲的孩子正是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主要表現出來的特徵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自己的東西只能自己碰,不許別人動,甚至覺得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
孩子這樣的行為和觀念並不代表著自私,而是他們還未分清「我的」和「別人的」概念。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先從這3個方面入手
1. 不強迫孩子分享
當孩子特別喜歡某件物品時,家長不應該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而是應該鼓勵孩子主動分享,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漸漸明白分享的重要性。
2. 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將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拿出一些東西引導孩子形成互換分享的概念,讓他們享受到分享的過程和結果。
3. 讓分享這件事變得生動有趣
家長不應該讓分享成為孩子的壓力,而是應該讓分享這件事變得生動有趣。家長在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做一些合作性質的遊戲,讓孩子學會通過分享達成目標,感受到分享的樂趣。
育兒問題熊爸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熊爸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