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天8隻產品「舵手」變更,嘉實基金投研人才緣何再「地震」)
曾在今年7月因「遣散多位投研人員」站在風口浪尖的嘉實基金,近日再次上演基金經理「大換血」。據公開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0月19日,嘉實基金旗下已有超50隻產品出現基金經理變更,佔比達四分之一。而除了人事「地震」外,近三年的產品業績方面,在少數產品跑贏同類平均的同時,多數主動管理的權益類基金和債券型產品則表現平平。由此,「新十年」投研體系戰略升級究竟是「窮則思變」,還是「錦上添花」,也備受關注。
01、1天8隻產品
投研人才變更再現
據證監會最新披露顯示,10月19日,嘉實基金披露旗下8隻基金(份額合併計算,下同)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涵蓋5隻債券型基金、2隻混合型基金以及1隻股票型基金。其中,4隻債券型基金和1隻混合型基金為新增基金經理,新增包括賴禮輝、尹頁、劉寧共三人。
與此同時,嘉實穩固收益債券出於業務調整的原因解聘了曲揚,嘉實新起點靈活配置混合也以同樣原因解聘王茜、尹頁,並同時增聘劉寧。另外,嘉實低價策略股票基金經理李帥則因個人原因離任,由欒峰接棒。
而根據相關變更公告披露的從業經歷不難看出,雖然上述新「接棒」的各位基金經理均具備10年以上的證券從業經歷,但除了劉寧有較為豐富的公募基金「實戰」經驗外,尹頁的管理年限剛滿2年,賴禮輝和欒峰更屬於「新官上任」,分別從今年8月和10月開始管理公募基金。
對於上述情況出現的原因,嘉實基金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此次較大範圍調整基金經理主要涉及兩大方向:一是將產品增補或調整給績優基金經理管理,二是將基金產品匹配給相應風格的投資戰隊。但無論是投研戰略升級,還是基金經理調整,最直接的目標是鞏固和提升現有投研團隊作戰能力,繼續提升基金業績,最終是讓投資者受益。
據知情人士透露,嘉實「新十年」投研戰略於今年6月左右啟動,將覆蓋全市場賽道、行業賽道、大周期股債聯動投研團隊,並深化對科技、大健康、消費和製造這四大最能代表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基本面研究。
事實上,這也是繼今年7月下旬之後,嘉實基金旗下產品再度出現密集變更基金經理的情況。據了解,自7月21日至8月1日不足半個月時間內,嘉實基金旗下共出現12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其中還包括嘉實醫療保健股票、嘉實消費精選股票等市場熱門產品。
在此之前,即7月初,更有市場消息傳出「嘉實基金擬大幅裁減投研人員」等相關消息。隨後,嘉實基金方面表示,為公司「新十年」投研戰略升級所進行的人事變更。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年初至今,嘉實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的變更持續不斷,且自6月開始越發頻繁。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19日,年內嘉實基金旗下已有56隻基金先後出現過基金經理變更,在同期的200隻產品中,佔比超過四分之一。其中,6月之後出現變更的基金多達40隻。
02、內部調整為主
多位老將年內離任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一家基金公司而言,投研人才的更迭固然是常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此快速且大面積的變更背後是否有別的因素,且是否有利於基金公司及旗下產品的正常運作仍待商榷。
針對基金經理頻繁變更的情況,北京某基金行業研究人士表示,A股市場自2019年以來,結構性行情凸顯,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也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從而導致基金經理的業績分化較大。不排除在優勝劣汰的考核機制下,長期業績表現不佳成為部分基金經理變更的主要原因。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指出,一方面,當前基金經理的考核較為嚴格,部分業績考核表現不佳的基金經理也可能遭遇免職或變更。另一方面,當前一位基金經理最多只能同時管理10隻產品,在數量限制下,多餘的產品需要轉交他人管理。此外,當基金公司擬任明星基金經理為新發產品基金經理之時,也可能讓其從旗下部分在管產品中離任。
從對於基金公司的影響上看,一位公募基金從業人士坦言,若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大面積出現基金經理離任,且主要為個人原因離任,則不排除將對公司的投研等造成影響,但如果主要出於產品布局或發行等內部調整考慮,則影響較小。北京商報記者統計上述提及的56隻基金的變更情況發現,除僅增聘基金經理的20隻產品外,其餘36隻存在解聘基金經理,或兼有增聘和解聘基金經理的公告中,解聘原因為業務調整的達32隻,佔比88.89%,由於個人原因解聘的則僅有4隻產品。
不過,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19日,年內嘉實基金旗下出現離任,且目前未有公募基金產品在管的基金經理多達8位,在全市場可統計的142家基金公司中居首,其中還包括齊海滔、邵秋濤、蔡德森等在嘉實基金任職超10年的老將。就8位基金經理離任後是否還在公司任職,以及最新情況等,北京商報記者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前,暫未收到相關回復。
03、短板隱現
「新十年」發展待考
「新十年」投研戰略升級的明確,以及年內持續不斷的內部人事調整,無不透露出嘉實基金提升投研能力的決心。而施展這些動作的原因,或可從近年來嘉實基金旗下各類產品的業績表現和規模變化中找到蛛絲馬跡。
以二級分類為例,對比近三年的平均業績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9日,嘉實基金旗下可納入統計的61隻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除21隻普通股票型基金以平均69.17%的淨值增長率跑贏同類平均的67.39%外,14隻偏股混合型基金、21隻靈活配置型基金、3隻偏債混合型基金以及2隻平衡混合型基金,均不同程度地跑輸同類平均業績。其中,靈活配置型跑輸14.15個百分點,平衡混合型跑輸13.09個百分點,偏股混合型和偏債混合型也分別跑輸9.75個和2.16個百分點。
相較之下,各類主動管理的債券型基金的長期業績也表現平平。在同一統計標準下,17隻中長期純債基金近三年的平均淨值增長率約為14.02%,略高於同類平均的13.43%,3隻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平均為13.26%,低於同類平均1.93個百分點,此外,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的同期平均收益率則達到18.7%,高於同類的17.36%。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近三年旗下主動產品業績的「默默無聞」,作為「老十家」之一的嘉實基金,在公募權益類基金得到大發展的當下,非貨幣基金規模也出現了逆勢下滑。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嘉實基金旗下非貨幣基金規模(剔除ETF聯接基金市值)約為2593.6億元,較2019年末的2643.27億元,下滑1.88%。與此同時,貨幣基金規模則由2481.12億元上升至3133.68億元,上漲26.3%。此消彼長之下,嘉實基金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的貨幣基金規模佔總規模的比例也高達54.71%,為「老十家」中最高,超過鵬華基金的53.42%,其餘8家則均在50%以下。
而縱觀近年來嘉實基金的產品結構也不難發現,這位成立超過21年的公募「元老」,已從最初的權益類基金遙遙領先,到如今貨幣基金逐步佔據「半壁江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股票型基金疊加混合型基金的規模仍佔比達52.3%。但自2018年二季度末,貨幣基金首度佔據總管理規模的50%之後,除2019年四季度末以外,剩下的7個季度末中,其「霸主」地位難撼。
「對於頭部機構而言,規模大是一方面,業績強則是另一方面,大並不一定能代表強。」前述公募基金從業人士感嘆,「因此,頭部機構還是要持續關注並做好旗下產品的業績才能保持優勢。」
楊德龍也表示,當前公募基金行業分化明顯,頭部機構最主要還是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和產品業績,不辜負持有人的期待。同時,也要提升公司的品牌價值和知名度,並做好渠道資源的維護,從而保持競爭優勢。
從6月至今,嘉實基金「新十年」投研戰略升級的啟動時日尚短,未來如何發展,又會帶給嘉實基金怎樣的變革,將交由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