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廟宇多建造於山麓之間,古樸深幽,山環水抱,遠離城市的喧囂,脫離於紅塵亂世,千百年來,寺廟文化起起伏伏,造就了一批批集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建築結構,其中有一處寺廟自稱「天下第一江山」,引起諸多非議,此次探訪此處,希望找到如此自傲的緣由。
吉林市北山是一處以自然山水構成的風景名勝,因其山色秀美,松木成群,景色怡然,山間溪水湍流,逐漸成為附近地區的宗教活動中心,多為清朝時期所建,至今仍保留有多處古代寺觀建築,北山地區主要有玉皇閣,藥王廟,坎離宮和關帝廟,全部坐落於東峰之上。其中玉皇閣是現存規模最大、修建位置最高(古人認為,最高的寺廟最為靈驗。)的一組古代建築群,也是道家,儒家,佛家綜合性的寺廟,玉皇閣從名稱上就可得知,為供奉玉皇大帝為主神的寺廟。
據《吉林外記》記載,玉皇閣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1926年重修,至今仍保持重修後的規模和基本形式,後歷經文革遭破壞,現已修復完全。
玉皇閣入口為臺階之上的山門,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高大威猛,古香古色。兩側石雕欄杆,為羅漢式欄杆(此樣式欄杆不分欄板和尋杖,用厚石板加工出半圓雕為憑欄),上面雕刻浮雲和龍紋,有龍騰四海之韻味,臺階頂部方有立柱,立柱為方形石柱,柱頭為蓮花座式樣,柱頭兩側為重臺式石雕欄杆,華板,癭項,雲拱,尋杖等石構件雕刻精細,古樸而典雅。山門外側為黑磚構建,左右兩壁各有一紅底金色浮雕「佛」字,門上黑色匾額,上書金色三大字「玉皇閣」,以及若干小字於匾額左下角。山門採用了佛寺建築的常用做法,開三個圓券門洞。兩側是簡單的牆門,上施屋頂,中間做三開間屋宇式門,正面厚牆封閉,僅設一個大圓券門洞,上部硬山兩坡頂,以較大體量強調出中軸線的位置。
玉皇閣大門北側朝內院完全敞開,門內擺放四大天王塑像,這是簡單的天王殿制式。右側為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左側為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樣擺放順序與其他寺院天王殿四大天王擺放順序有所差別(四大天王一般兩側分別為左側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右側為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對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不知因何而起。
玉皇閣由兩進院落組成,依山勢布置,前低後高。院落平面呈矩形,有著明顯的中軸線,但兩進院落均進深較淺,橫向比較開闊,與中軸線形成方向上的強烈對比。前院院落中數座瓦舍(分別為鐘鼓樓及祖師廟、觀音閣、老君殿和胡仙堂),分居左右,建築錯落有致,鱗次櫛比。
左側為鐘樓,右側有鼓樓,鍾、鼓樓沒有布置在前院中軸兩側,而是在前院東南和西南角上建高臺方亭,上施攢尖頂,通透輕盈,飛落在封閉沉重的院牆和山門之上。
左側第一間上書祖師廟,居中三位為佛教、道教、儒家祖師,分別為釋迦摩尼佛,太上老君以及孔聖人。在三人之旁,還立十六座雕塑分列左右,左側八尊雕像為:蔡倫、沈括、姜太公、蒙恬、達摩、杜康、陸羽。右側八尊雕像為:李時珍、魯班、孫臏、諸葛亮、華陀、呂洞賓、黃道婆、杜甫。各時期和各行業名人匯集一堂,展示著這座寺廟的包容性以及文化融合性。
左側第二間為觀音閣,裡面擺放一座觀音菩薩,左右兩側是金童玉女,為送子之意。右側第一間為老郎殿,老郎何許人也?有詩如此寫道:「梨園十部調笙簧,路人走看賽老郎,老郎之神是何許,乃雲李氏六葉天子唐明皇!」,後世戲劇界總是把唐明皇尊為祖師爺,號「老郎神」。徐慕雲在其所著《中國戲劇史》中如此寫道:「昆、高、徽、漢,以及皮黃等班,莫不供奉玄宗為梨園祖師也。 」唐明皇兩側為趙公元帥和文曲星。而右側第二間為胡仙堂,胡三太爺與胡三太奶被供奉於此。前院這些建築物都為前廊式兩坡硬山頂,規模依距中軸線遠近而變化小。
山門內一反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殿堂的傳統,迎面設置大臺階,臺階上架立三開間木牌坊,強調了第二進院的入口標誌。木牌坊形制簡潔古樸,僅在明間枋下設置雕飾華麗的雀替裝飾。木柱斷面為正方形,前後設戧柱支撐。牌坊上設懸山卷棚頂,柱上出挑枋支撐簷檁。牌坊正中懸掛橫額,上書「天下第一江山」,牌坊造型一般,但文字所包含氣勢卻十足,傳說為清代道光年間,松筠大學士為吉林將軍時所題,製成匾額,懸掛於此,但後來牌匾不知去向,民國時期,書法家張書坤仿松筠題字,做成匾額,重新懸掛。
後院由正殿「朵雲殿」和兩側僧房組成,全部建築物都按中軸線嚴格對稱配置。「朵雲殿」居中而立,面闊三間,殿高兩層,是整個建築群中體量最大、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物。朵雲殿實為「閣」式建築物,寺觀中常用閣來供奉神佛,朵雲殿內樓上供奉玉皇大帝銅像,樓下供奉三宵娘神像。大殿正立面為兩層柱廊,底層裝飾比較簡潔,二層設平座,平座及屋頂均用三朵鬥拱出挑。簷下繪有精細的青綠色調的油漆彩畫。朵雲殿的屋頂為單簷歇山頂,是全院建築物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式。
整個玉皇閣建築群布局嚴謹,既強調了嚴格的對稱統一,又高低錯落,富於對比變化。大小殿堂均用灰磚灰瓦,牆面磨磚對縫,梁柱油漆彩畫,是重點裝飾。屋面鋪設板瓦,局部用筒瓦剪邊,美輪美奐,不失為北方勞動人民的傑出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