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我們常呼籲父母們要做「有遠見的父母」,那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有遠見」呢?有一則小故事。男孩問爺爺:「讀書到底有什麼用?」老人放下手中的活兒回答:「拿上煤籃子,跟我去打水吧。」男孩聽後便照做了,可沒等他到家,籃子裡的水都流走了。男孩不解地問:「竹籃打水,不是一場空嗎?」老人回答:「你覺得沒用?你再看看。」男孩這才恍然大悟,原先髒兮兮的煤籃子已經乾淨如新了。其實讀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從小閱讀了大量、優秀書籍的孩子更愛思考、他們的內心也更加充盈。但如果孩子就是不愛讀書,怎麼破?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興趣,不追求功利,才能替他選好書;其次,言傳身教很重要,家長經常讀書、分析和思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會愛上讀書。在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她成功的路上,媽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教會了她打球,還教會了她尊重禮儀和規則。福原愛4歲那年,打敗了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當她高興得不知所措時,媽媽指著遠處說:「去握手,握手。」她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女兒,謹記賽場禮儀。當福原愛因為發球不規範而痛哭時,媽媽不緊不慢地說道:「向那邊的叔叔(教練)道歉,說下次一定好好發球。」她用這種方式告訴女兒:要規範自己的動作,這是對對手、規則的尊重。「就算只有四歲,但規則就是規則。」很多家長會問,孩子的童年很重要,難道不應該給予「快樂教育」嗎?家長注重孩子的快樂是好事,但一定要明白:只有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從小遵守規則,長大後才能尊重規則、心有忌憚,而不是為所欲為!在公園裡看到這樣一個情景:一個大約5、6歲的男孩看到別家孩子在吃冰淇淋,於是大喊:「我要吃冰淇淋!」再接下來,無論媽媽怎麼勸都沒用,男孩一怒之下,把玩具朝著媽媽的臉扔了過去。擰不過孩子,大約10分鐘後,媽媽買回來了冰淇淋,男孩的臉上又重現了笑容。父母盡力地愛著孩子,為什麼孩子仍不滿足呢?原因就是,總能時刻得到滿足的孩子,很難學會愛人,並且一旦無法被滿足,還會心生怨恨。教孩子學會愛人,光靠說教是沒有用的,因為愛的教育需要潛移默化、以身作則。父母們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身邊的弱小群體,孩子才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慢慢地具備同理心,心存感激地面對世界,善待他人。家長們,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那麼請從小抓起,讓孩子多讀書、守規則、學會愛。今後不管是走入校園,還是走向社會,他的人生道路會更加平坦,他也會更加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