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愛玲與三毛

2020-12-17 小l是影視控

最初讀張愛玲的作品,是《傾城之戀》。看了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就如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故事一般,孤寂而悽美,也略顯荒唐。然而唯一遺憾的是,故事裡的是喜劇,現實裡的卻是悲劇。之後,我又讀了中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長篇小說《半生緣》。拿起她的書,仿佛拿起了自己的過往,因而放下之時總免不了那麼一絲疼痛。不過嘗試次數多了,也就淡然了。年年月月日日,周而復始,還是要理所當然地活下去。

看書是一種沉澱的心境。心靜。

我時常心浮氣躁,無法安靜。然而在讀《半生緣》的時候,我只花了一天多一點的時間,直到半夜也要躲在被窩裡翻閱。一字一句,一行一行,一頁一頁。著了魔一般。就像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吸引我,不能抵抗,亦不想拒絕。故事完結了,我卻心痛了好些天。那時候烽煙四起的大上海,愛情也不盡如人意。相愛又如何,不舍又怎樣,最終都是夢一場。求不得,愛別離,怨長久,放不下。愛情,也成了罪過。

只要活著一天,就必然一次又一次地愛著你。

------撒哈拉

三毛深愛撒哈拉沙漠,勝於她的生命。

迄今為止,手中只有三毛的兩本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你是我不及的夢》。讀她的書,我很隨意。可嘈雜喧囂,可悠閒安靜。

她去大漠旅行,結婚。在我看來最為浪漫與幸福。平淡,淳樸,融於自然。她有著最本真的人生理想與生活理念。她說,撒哈拉啊!在你的懷抱裡,做過沒有鮮花的新娘,在你的蒼穹下,返璞歸真。遠赴撒哈拉,是為著它本身的詭秘、荒涼和原始。這樣一個女人,自由不羈,勇敢而瀟灑。

但凡是文人,寫作都是必修課。而我是讀者,讀張愛玲與三毛是我摯愛的必修課。

相關焦點

  • 張愛玲 三毛:這是我所能選擇的最好人生
    兩本宛若天造地設的書——讀畫眉新書《優雅是殘酷單薄的外衣——手繪張愛玲的一生》和《在全世界尋找愛——手繪三毛的一生》作者:李炳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 ,知名媒體人)畫眉拿了她最近剛出版手繪三毛和張愛玲一生的傳記給我。
  • 三毛的沙漠噩夢:下半身鮮血噴湧,胃部劇痛,只因銅項鍊
    不過,三毛非常喜歡,她說,「你永遠不會在下一分鐘找到驚喜,這是一個沒有結局的謎,」。女作家三毛的沙漠噩夢:下半身突然冒出鮮血,銅項鍊導致嚴重的胃痛三毛住在嚮往沙漠,所以他去了沙漠,娶了小鎮裡的心愛的男人。三毛的沙漠生活非常舒適,他會和鄰居一起做好吃的,帶女人去上課,一起過節。
  • 奇女子——三毛
    當我第一次見到三毛時,我是《撒哈拉的故事》。那時候,我想,什麼樣的奇女子三毛?啊,在20世紀下半葉,當大部分地區仍處於戰爭狀態時,我們可以在萬水千山各地旅行。因為她的行為,畫家張樂平為主人公創作了《三毛流浪記》,這幅漫畫曾經在孩子們手中變成了珍寶。
  • 三毛:如果沒有寫作的天分的話,她就只是一個女病人了
    多年來,三毛一直為病痛所苦,尤其是婦科疾病。她在加納利島的時候,一次車禍,留下後遺症,經常子宮出血。1977年,經醫生診斷,三毛患有卵巢瘤。雖被確診為良性, 三毛仍惴惴不安,因為三毛的母親患子宮癌多年,三毛擔心家族遺傳。
  • 三毛最美的9句話,關於愛情,關於成長,關於人生,讀過讓人心靜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三毛的文章,說到我最喜歡的三毛的幾句話,找到了很多知己,大家和我一樣沉醉在三毛的文字中,感悟到了許多人生的真諦。當然,也有一些人,並不喜歡三毛,不喜歡她的為人處世,不喜歡她最後離開世界的方式。
  • 三毛:年少自閉,數度自殺,涅槃重生後,活成了人們羨慕的樣子
    三毛從小偏科嚴重,學習文科一點就通,數學卻幾乎一竅不通。有一次,她耍小聰明,把課後習題的答案,悄悄背了下來。之後她順利考了幾個第一名,也因此激怒了數學老師。為了證明三毛作弊,老師當場出了另一套卷子,讓她作答。可想而知,這一次,三毛一個字也答不出來。
  • 寫在張愛玲誕辰百年之際:張愛玲活到現在會怎樣?聽聽他們怎麼說
    ,但對人生充滿悲劇感;她,是謎一樣的張愛玲。後來喜歡三毛,十五六歲的年紀被三毛的瀟灑感染。後來不知怎麼就把三毛看淡了,或許感覺三毛不能真正觸及生命本相,她一直假裝快樂,壓抑自己,不如張愛玲戳破人生的美麗泡沫來得直爽、痛快。再讀別人的書,還是不如張愛玲直爽、痛快,張愛玲的書就成了隔一段時間必看的東西,張愛玲的身世也關注起來了。5. 你現在還看不看張愛玲?
  • 29年前,三毛在醫院用絲襪自縊身亡,死前向王洛賓提了最後的請求
    三毛在王洛賓面前完全沒有包袱的,她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緊緊抱住王洛賓,並且還稱兩個人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無法抗拒的天命。王洛賓在此之前也聽說過三毛的名字,但他專注於音樂創作,還沒有讀過三毛的作品,所以在見面之前他其實對三毛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據他所說,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三毛看上去像是一個西部女牛仔,戴著一頂禮帽。
  • 關於「娜拉」出走問題,張愛玲和魯迅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張愛玲張愛玲說,中國人從《娜拉》一劇中學會了「出走」,但接下來更大的問題是向何處去?一樣是走,走到風地裡,接近日月山川是走,走到樓上也是走,怎麼走呢?出路在哪裡?張愛玲或許曾和蘇青討論過關於「娜拉」的問題,因為她從蘇青身上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就是不必回去,也未必墮落。
  • 三毛只為給心找一個家
    ——馬中原1990年,以張愛玲和胡蘭成為原型的電影《紅塵滾滾》在臺灣上映,一舉摘下當年除「最佳編劇獎」之外的所有獎項。這部作品的編劇,正是當時已經家喻戶曉的作家三毛。獎項頒布的3個月後,三毛在臺灣榮總醫院內,雙手合十,用一條絲襪,結束了自己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 三毛:17年經歷6個男人,48歲用絲襪自縊身亡,留給王洛賓14個字
    今天這篇文章要跟大家說下三毛一生在經歷了六個男人之後最愛的那個人。如果你看過《撒哈拉的故事》 ,就一定會知道三毛跟荷西神仙眷侶般的愛情。荷西對她的愛是那麼的博大。三毛一生經歷的6個男人將流浪與自由看作人生方向的三毛,註定了會與以管理和教化為目標的學校發生衝突,這個和學校格格不入的女孩兒,最終在13歲那邊正式退學。休學之後的三毛曾經自閉,她用一塊鋒利的刀片割開了自己血管,母親的及時發現把她拉了回來。
  •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這句話想要說啥?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的才女,時至今日,每個人也必定讀過張愛玲的書。張愛玲的文學造詣頗高,她所創作的書籍都備受讀者的歡迎。而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大都是情感,張愛玲的一生的情感可以說並不順利,她寫的散文那麼優美,對愛情的見解又極其獨到,為何在她自己和胡蘭成身上卻落到如此境地?
  • 張愛玲身穿素淡的旗袍,手攬一件紫色外套,瘦而優雅,平和得體
    在白先勇的回憶裡,張愛玲近視,但沒戴眼鏡,所以眼神顯得迷離朦朧,但她一旦睜大眼睛向你望過去,就像一道雷射直射過來,很有穿透力,一如她的文字般犀利、深刻。張愛玲和白先勇,都摯愛《紅樓夢》,也都曾耗費多年心血,來研讀《紅樓夢》並從它身上汲取營養,化為涓涓細流,在自己的文字著述中流淌。
  • 嚴浩曾談《滾滾紅塵》中與三毛合作感受
    嚴浩曾談[滾滾紅塵]與三毛合作,「這個劇本其實是我跟三毛合寫的。我那時候已經拍完了[似水流年]、[天菩薩],很想再拍一個老上海的故事。於是我就開始看很多書,看張愛玲的書,看徐悲鴻的夫人蔣碧薇的自傳,還看一些當時生活在上海的外國人的傳記。
  • 懷念三毛:最優美的九句話,道盡人生!
    懷念三毛:最優美的九句話,道盡人生! 每個人的青春, 都少不了三毛文字的陪伴。 每個人的心中, 都住著一個三毛。 三毛說:生命不在於長短, 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
  • 專訪《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張愛玲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天才
    近些年,張愛玲生前未刊作品不斷被發掘、被出版。以至於人們對張愛玲文學和生活世界的了解,謬誤逐步被糾正,形象逐漸清晰。晚年並不潦倒身後留下近270萬元港幣  張愛玲是傳奇。但圍繞著「傳奇」的,也往往有很多理解的偏差。比如在網上有不少解讀張愛玲的文章,總是把張愛玲的傳奇過多渲染在她生命的早期,而把她的晚年狀況想像得過於悲催:潦倒。
  • 細讀三毛的作品,了解真實的三毛
    小時候就讀過三毛的作品,但是對三毛的了解是膚淺的,甚至是朦朧的。成年時,再讀三毛的作品,對三毛和其作品就有了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現在,再讀三毛作品,更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和體會。為此,我把對三毛和三毛作品的認識做一梳理,並推薦介紹給朋友們,但願大家喜歡。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原標題: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這700封書信裡藏著答案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1930年,張愛玲上小學時,母親嫌張煐這個名字不響亮,就為女兒改名為張愛玲。「愛玲」就是張愛玲英文 名「Eileen」的中國譯音。
  •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真如她筆下那般甜蜜?鄰居:其實是她一廂情願
    ——三毛 年少讀三毛,最羨慕的是她與荷西之間的愛情,兩人一同浪跡天涯,生活的一點一滴都帶著驚喜和刺激。可後來覺得,三毛描寫的愛情故事有些過分粉飾了,愛情好像也不是她筆下描寫的那樣子。
  • 還原真實的三毛!她其實並不愛荷西?為啥滿世界流浪?又為啥自殺
    談起三毛的愛情故事,唯美也悽涼。有人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是一次命中注定;有人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人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是三毛一場夢到醒不來的夢。就是這樣的一段愛情,卻被一位作家在書中質疑其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