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上常寧,逆境上朱婷,絕境上李盈瑩這是2018年出現的一個爭議話題,那麼這個老梗放到現在該如何理解呢?本文絕對是專業講解,不黑不貶不吹不捧。力爭做到是展業裡面最業餘的,業餘裡面是最專業的分析。當然了,各位千萬不要文章看了一半就開始噼噼啪啪的一頓狂吹狂黑的批判。
其實當初這句話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朱婷無論何時都在場上,不論是逆境還是在絕境,朱婷都是中國女排的中流砥柱,不存在只有在逆境時才上朱婷的說法。當初出現這個話題時,是李盈瑩和張常寧誰才是朱婷最佳對角之爭的時候出現的一個梗,明顯的這句話是支持李盈瑩的,含蓄的貶低了張常寧。
其實造成這種說法的背景是,中國女排的確在幾次關鍵性的比賽中,在處境不妙的情況下用李盈瑩華換了張常寧。不過呢,其實換人是正常的,根本不能代表運動員水平的高低,換人是因為戰術變化,是一種突出某個運動員強項的做法,運動員的綜合水平高低真不是一兩場比賽換人所能體現的。
當初有人解釋說是因為張常寧從小家境殷實,職業道路順暢,沒有經歷過挫折,因此在場上的抗壓能力太低了,不適合打困難球,只適合打順風球。讓李盈瑩從小就獨自來到天津練球,吃了不少苦,因此心理素質強大。還有人說張常寧體能不好,在比賽最後已經體力不支,難以支撐才會被換下。這些其實都是褒貶不同的藉口,都很不專業的解釋。
中國女排的標準首發配置是大主攻朱婷,小主攻張常寧,因此重大比賽,無論對手強大還是偏弱,都是她們去打。面對弱隊當然一路順暢地拿下比賽了,這不是張常寧只能打順境,這是中國女排在用實力碾壓弱隊。面對強隊時,強強對話誰領先誰都是正常的,一旦中國女排被諸如義大利女排或者美國女排領先了,這不是小主攻的錯誤,這是整個隊沒有抗衡的過對方。把一個隊伍處於劣勢歸咎一個運動員身上,是球迷們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
那麼為啥逆境換下張常寧就會實現逆轉呢?換人,不是簡單的一個運動員替代另一個運動員那麼簡單,而是給場上隊員帶去了一個信息,換一個人也就意味著戰術打法的變化,這些都是平時訓練時的套路,當李盈瑩換下張常寧時,隊員們也就明白郎平指導的戰術意圖了,那就是放開手腳全力進攻,孤注一擲了。而且換人是很有針對性的,並非是這兩個隊員之間有水平高低之分,比如,在落後時,李盈瑩換下張常寧的時候都是張常寧在前排的時候,這時候李盈瑩在網前比張常寧有優勢,這個時候是發揮李盈瑩優點的時候。如果還是比分落後,張常寧在後排,會用李盈瑩換下張常寧嗎?肯定不會,那樣會讓局勢雪上加霜更加惡化的。這樣說大家是不是都清楚了?
對比張常寧和李盈瑩,張常寧在全面上真的領先李盈瑩很多,而在進攻能力上李盈瑩又領先張常寧,張常寧是攻守平衡,李盈瑩是重攻輕守,綜合能力其實基本上相當,難分高下。在比賽落後的時候,還正好趕上張常寧在前排,這時候張常寧的防守能力無法發揮(在前排是進攻為主,很少防守),而進攻弱的缺點又被放大,換上李盈瑩正好發揮她的進攻優勢,而隱藏了她防守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