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過後才發現這條路最難走,工業4.0還有春天嗎?

2020-12-1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穆勝

工業4.0(或稱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互聯製造、分布式製造等)的好處無需贅述,去庫存化、個性定製、去中介化、消除對於人工的依賴……

但相比幾年前的一擁而上、尋求顛覆,如今的工業4.0玩家們也開始歸於冷靜。因為,經過若干次探索後的他們知道,這條路可能是產業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裡最難走的一條。

那麼,經過了幾年的探索,工業4.0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一、繁榮盛景

工業4.0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國提出的。

2012年年底,德國產業經濟聯盟向德國聯邦政府提交《確保德國未來的工業基地地位:未來計劃「工業4.0」實施建議》。之後,這一概念在國際間快速傳播,引發了一輪熱潮:

美國於2012年、2013年、2016年分別提出了「先進位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美國製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國家製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年度報告與戰略規劃」;日本在2013年和2015年發布了兩版《製造白皮書》;法國在2013年和2015年發布了「新工業法國」的概念;英國於2015年提出了「英國製造2050」;中國於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諸多的概念,指向的其實都是工業4.0類模式。

工業時代依次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智慧化四個階段,依次對應著工業1.0到4.0。

所謂的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信息數據化、在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精準響應個性化產品需求的效果。說簡單點,就是將生產力做網際網路化(雲化),以便使其能夠被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隨需調用。

既然是可以帶來政策利好的國家戰略,又是對產業的深度改造,這類模式自然被無限看好。

2017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達到4,676.99億元,增長率為13.5%,成為一個重要的「起風點」。後續,隨著產業政策逐漸落地,市場空間的放量速度也有望逐漸增加,預計2020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可達6,929.12億元。

圖1:2015~2020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及增長率走勢圖,資料來源:穆勝企業管理事務所根據智研諮詢數據整理

2018年,有40多家工業網際網路公司獲得了融資,相較於2017年增長了一倍多。其中有10家獲得了千萬元以上的融資。

表1:2018年獲得超過千萬元以上融資的工業4.0項目,資料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根據天眼查數據整理

從融資的結構上分析,融資的筆數總體隨著年份增加,A輪之前的早期投資基本保持了數量;同時,A輪、B輪、C輪和戰略投資的筆數都在放量。

這說明資本熱度是持續的,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另外,資本也有長線投資的動作,跟進到了後期。在二級市場上,富士康(工業富聯)成功登陸上交所並融資271億元,也是一個非常強烈的風向標。這說明:對於工業4.0這種模式,資本是看好的。

圖2:2015到2018年工業網際網路融資情況(註:這裡A輪之前表示種子輪、天使輪和Pre-A),資料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根據天眼查數據整理

當然,相對S2b2C或B2B電商的項目,大多時候,這類項目的估值並不算太高。

其原因在於:工業4.0的解決方案一般是以SaaS的方式切入的,而一旦被資本定義為SaaS企業,估值就一定上不去(在中國)。

所以,這類項目大多強調自己不是做「工具」,而是「解決方案提供者」,並且會提及自己的落地能力。但是,資本是不是這樣看,就是另一回事了。

二、重度遊戲

這條賽道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於估值。相對資本「在觀望中的熱捧」,工業4.0項目的表現卻難言出色。

若干未上市公司都宣稱它們的工業4.0取得了重大進展,業界甚至也自動「捧出了」若干個標杆。但未上市公司宣稱的數據不太具有說服力,它們始終迴避不了一個質疑——如果真的那麼出色,為什麼還沒有走到IPO呢?

如果沒有走到IPO,或者沒有提交上市申請的材料,其業績就始終難辨真偽。所以,我們還是基於上市公司的數據來進行研究。

我們的研究團隊在A股市場上選取了54家工業4.0概念股,分析了2013年到2018年的財務數據,其中還剔除了ST的樣本。有三個結論可以關注:

毛利率並未明顯提升。有23家企業實現了毛利率的增長,而30家企業的毛利潤率下降了,53家企業的毛利率複合增長率的平均值為-0.65%。庫存商品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並未明顯下降。有26家企業的該比值上升,而27家企業的該比值下降。這53家企業的平均比值的複合增長率為0.49%,還有小幅上升。庫存商品佔存貨的比例並未明顯下降。有25家企業的該比值上升,而28家企業的該比值下降,53家企業的平均比值的複合增長率為-0.96%,只能說略有下降。當然,在我們觀察的樣本中,還是有鳳毛麟角的頭部企業的改革取得了進展,在此不妨通過頭部企業的個案分析來看看工業4.0的進展。

深圳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0021)屬於電子信息製造服務(EMS)行業,主營電子產品研發製造服務,是工業4.0概念股的典型代表。

在我們分析的53家樣本公司裡,其毛利率的複合增長率為13.72%,排名第一。雖然其毛利率極低,一直沒有超過6%,但這是由其行業特徵決定的,我們依然不能否認毛利率的增長勢頭。

圖3:深科技經營情況,數據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根據深科技年報(2013~2018)整理

如果說工業4.0可能帶來了毛利的變化,那麼,這種生產模式是否也改變了庫存水平呢?

從數據上看,這種觀點並沒有得到支持,深科技的庫存商品佔營收比例處于震蕩狀態,並未持續下行。

此外應該注意到的是:深科技的庫存一直上升,主營業務收入則相對穩定,這導致庫存/主營業務收入的指標持續上漲。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工業4.0為其帶來的實際效果。

圖4:深科技庫存與主營業務收入比較情況(2013~2018),數據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根據深科技年報整理

如此一來,我們有必要分析存貨結構。

可以發現,庫存商品的絕對數是有所上升的,而其在庫存中的佔比則是在下降。

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和發出商品增長迅猛,導致了庫存商品的相對佔比下降。這是因為深科技在2017年獲得了華為手機招標中的最大標的,並在同年新導入了VIVO、華勤兩家大客戶,所以增加原材料以保證供應。

這一點在其財報披露中也得到了證實。

圖5:深科技庫存結構情況(2015~2018),數據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根據深科技年報整理

圖6:深科技庫存佔比情況(2015~2018),數據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根據深科技年報整理

相比起來,另一家標杆企業寶鋼的數據可能更具說服力。其通過旗下的寶信軟體搭建了工業4.0的平臺,實現企業內部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集成和融合。

在2014~2018年間,寶鋼的毛利潤率的複合增長率為9.3%。更重要的是,其庫存商品的絕對數趨於穩定,並開始減少,在營收逐漸增加的同時,庫存商品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逐年下降,依次為4.63%、6.19%(2015年受國際鋼材市場波動的影響,營收、毛利潤和毛利潤率都有所下降。所以,這個時間點上的數據並不能反映工業4.0改造的真實效果)、3.11%、2.8%。

對比同行業的其他對手,排除首鋼通過布局立體停車場這類非鋼業務來實現了去庫存,寶鋼的數據獨佔鰲頭。

此外,從庫存商品在庫存中的佔比上也逐年下降。

總體來看:工業4.0模式主張的幾個變化,在大多樣本企業中並沒有出現,但我們卻可以從寶鋼這類先行者的數據裡看到趨勢。

另外有一些局部的案例也值得關注。例如通用電氣與東方航空籤訂了工業網際網路的合作協議,利用自己的Predix平臺對東航機隊數據進行分析,確定出節約成本的機會,從而幫助東航改善運行效率及燃油節省。

我們的數據顯示:排除油價上漲的幹擾,這個合作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合作預期。

這可能驗證了我們的觀點——這條路確實難走。

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種模式「投入太重」。

企業要完全從批量化大生產(Mass Production)的模式走向大規模定製(Mass Customization),不僅要讓生產線布滿傳感器,還要改造不少硬體。更涉及到要將物料量化,還要打通整個生產的數據系統……

這裡面簡直是關隘重重,如果不是有堅定決心的大玩家,很難玩得轉。

三、ToC的模式之爭

如果說工業4.0是個重度遊戲,需要長線投入,那麼此時商業模式就是關鍵。

因為商業模式的威力決定了未來,決定了當前的估值,決定了玩家(尤其是投資者)的耐心。那麼,巨額投入才能改造出智能製造的生產系統,在成熟之後究竟有多大威力呢?

在商業模式上,手握殺器的製造業企業,最大的一個願望就是用工廠直連用戶。因為,如果不能有效連接到用戶,定製化生產的效率就依然無法在最大程度上發揮。這裡面的關鍵在於C2B(Customer to Business)和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的爭議。

C2B的概念最早起源於2006年美國洛杉磯新型電子商務年會,報告人Ross Muller首次使用了這一概念來形容「拼單採購模式」。這一模式被美國的Groupon等企業發揚光大,最後蔓延到了國內,形成了以美團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在初期,這裡的C2B更多還是消費網際網路領域的,撮合的是商品或服務的交易。隔行如隔山,大量的參與者似乎沒有絕對的信心向製造端滲透。

而C2M顯然更進一步,就是用戶直接面對製造商,相對於C2B這裡更強調了「去中間化」。於是,一些製造工廠雄心勃勃地想要用C2M的模式突圍而出。

它們堅信,相對於C2B,C2M去掉了「B」這個中間環節,消費者在平臺上表達需求,製造商來滿足需求,顯然更進一步。而面對自己不擅長經營流量的現狀,它們還給出了一個看似很有說服力的理由——未來的用戶會越來越不重視品牌,轉而以自我為中心來追逐「獨此一款」的訂製品。

早前,在若干智能製造企業中,它們無論自身體量大小,都空前一致地認為C2B是一種過渡模式,終極狀態一定是C2M。於是,它們紛紛建立C端用戶入口,PC站、微信號、APP、線下店……在擁抱大型電商進行合作的同時,堅決不向這些流量入口徹底「繳槍」,堅決要樹立自己的旗幟。

但猜對了故事的開始,卻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局。

除了海爾這樣擁有龐大製造能力和已經建立渠道影響力(甚至早已建立自有渠道)的企業,其他過於弱小的製造企業基因根本不在C端,根本連接不到用戶,做流量經營反而成為了負擔,它們理想中的C2M並沒有如約而至。

說到底,海爾這樣的企業即使坐擁COSMO Plat這樣的殺器,卻依然需要通過大量的第三方渠道商來出貨,去渠道、去中介是個偽命題。

KOL高效帶貨、品牌聯名一飛沖天、爆款點燃用戶熱情等現象,更讓「用戶將越來越不看重品牌」的猜想被無情擊碎。製造企業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誇大了用戶的小眾需求,在一條錯誤的路上埋頭狂奔了若干年。最終卻證明,C2M的個人定製只是製造業的一廂情願。

反觀另外一些坐擁流量的網際網路巨頭,其入侵製造端的速度卻讓人側目。

2016年,網易推出「網易嚴選」;2017年,阿里巴巴推出「淘寶心選」;2018年,京東推出「京造」……這些企業從自營切入,與製造企業開展了ODM(製造商提供設計和製造)的合作,利用C端流量的優勢形成了初步探索了C2M的路徑。

但自營畢竟是「重資產模式」,在一輪價格戰的紅海血拼後,這類模式紅利出盡。

於是,網易啟動了網易考拉工廠,淘寶心選也開始轉型,回歸了平臺模式,與製造企業開始了OBM(允許製造商經營自己的品牌)合作。滲透得更深的是拼多多和阿里巴巴淘寶旗下的天天特賣(由天天特價升級而來),它們力圖通過條碼、RFID、攝像頭等設備對工廠進行輕量化的物聯網式改造,將工廠的產能數據與網店打通,實現極致的按需定產。

當然,這種改造在製造企業的眼裡似乎很幼稚,初期的拼多多還用了手機攝像頭對著生產線這樣的粗暴形式。但流量巨頭們的目標很清晰,它們瞄準的是那些找不到銷路的中小企業,賦能它們相對簡單,邏輯是「你有流量我就聽你的」。

另外,也別低估了網際網路企業的學習速度,從小企業開始,迭代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向更大規模的企業滲透,甚至它們還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獲得相對成熟的工業4.0解決方案,它們是有機會的。

我們原來認為網際網路企業吃不透產業,在這個賽道裡應該不佔優勢,但我們的研究卻在某些方面呈現了相反的結論。流量在手,摧枯拉朽,流量巨頭們似乎離C2M更近一些。

四、To B的平臺化之殤

如果走不通to C生意,製造企業可能希望退回來深耕產業端,為行業賦能。

事實上,之前意圖直連C端的它們就曾經設想,可以依託對C端的影響來反向整合產業鏈,用這種在線的智能製造系統改造出若干的智能工廠,並在線上實現連接,形成柔性的分布式生產力網絡。甚至,這張網絡還可以整合設計、金融、原料等參與者,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的各類訴求,打造一個「大生態」。

其實,這就形成了一個深度的S2b2C模式,即用自己的工業4.0方案賦能小工廠。

但尷尬的是,就算大型製造巨頭把自己的工業4.0方案做得異常出色,外部的企業可能也不需要它們的賦能。

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外部企業無論大小,更多還是會將原有的製造業巨頭視為對手而非賦能者。這些企業的內心臺詞是:你說太長遠的事情我聽不懂,我就看你能不能幫我解決銷路(流量)問題。這可能是一個理念的問題,但我們看到的現狀就是這樣。

當前,在國內已經有海爾的COSMO Plat、美的的M.IoT、瀋陽工具機的SESOL、徐工機械的Xrea、三一集團的RootCloud等工業4.0平臺,但無論是哪個平臺,都不敢說自己已經對行業形成了深度影響。所以,巨頭企業幾經努力改造完成後的工業4.0解決方案,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家企業的玩具。

其實,這類困境在網際網路經濟滲透的初期就曾經出現過。每當一家巨頭企業希望搭建一個平臺時,其一定繞不開一個質疑——憑什麼讓你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另外,要做智能工廠的改造也沒有那麼容易,這不是裝上傳感器、加載幾個軟體模塊、簡單調試調試、訓練好工人就能夠成功的。甚至,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有的行業的有些環節還依然脫離不了人工,根本無法進行工業4.0改造。

生產製造是一個複雜系統,其需要的賦能深度遠遠超過想像。一位銷售行業出生的創業者曾經以為這種改造「一個星期」就能夠落地,結果卻被無情的現實打臉。

也許,只有西門子的Mindsphere和通用電氣的Predix這類量級的平臺才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這類平臺提供了從硬體、軟體到雲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其投入的資源顯然也是其他小企業無法匹敵的。另外,它們的體量也大到了足以讓玩家們認為是「中立」的程度。

但有意思的是,兩大巨頭的境遇各不相同。

西門子的數位化工廠集團(DF)致力於為企業提供全面的無縫集成軟硬體和技術服務,幫助其提高製造流程的靈活性和效率,縮短產品上市時間,這一部門主要負責MindSphere。其解決方案前期用於自己,後期慢慢開始轉為給客戶提供服務。目前來看,數位化工廠營收逐步擴大,利潤率穩定增長。

圖7:西門子經營狀況,數據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根據西門子財務年報(2015~2018)整理

反觀通用電氣的Predix,則是另外一番境遇。

應該說,通用電氣對於工業網際網路的轉型是堅定的。2016年,時任通用電氣執行長的傑夫·伊梅爾特闡述了自己的宏偉藍圖,號稱要把通用電氣由一家硬體公司變成一家軟體公司,要走向數位化。2013年推出的Predix顯然是他的王牌,但運行幾年來,Predix卻主要被用於內部的GE電氣和GE航空,一直未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

根據通用電氣的年報:2017年數位化業務的收入為40億美元,對比2016年收入增長4億美元。但在2017年年初,其預計本年的數字業務可以增長50億美元,但最終結果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虧損持續。這種糟糕表現也影響了通用電氣的股價,導致其不得不於2017年正式宣布剝離出售Predix(以及GE Digital的一些其他資產)。

2017年,海爾的張瑞敏參觀過GE Digital,並與其高層進行過交流。當時的一個感覺是,他們特別強調軟體和數據,強調他們對於數據處理的專長,這來自於他們的軟體基因。

相反,西門子的思路是更加強調基於硬體的數據能力,這來自於他們的硬體基因。此外,他們也明確宣布「誰擁有設備、誰就擁有數據所有權」,這樣也與通用電氣不同。從結果來看,西門子顯然更接地氣,也充分說明了工業4.0是「俯下身段進產業」的一條路。

當然,足以搭建平臺來當「裁判員」的不只有傳統的製造巨頭,我們也不應該忽略了騰訊和阿里巴巴對於產業網際網路的決心。消費網際網路中成長起來的流量巨頭對於硬體可能不太擅長,但對於軟體和雲服務絕對是輕車熟路。在選好姿勢的前提下,他們有心也有力一爭高下。

五、另一條路

其實,無論是通用電氣還是西門子,它們的工業4.0方案都是從製造端發力,並沒有藉助B端用戶的力量。但是,從需求一側發起變革,不就是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摧枯拉朽的原動力嗎?

當前,國內有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正在實踐一種模式,而這種模式可能是工業4.0破局的另一條路。

今年9月12日,一家名為「智布互聯」的企業宣布完成了1億美元的C輪融資。這筆融資在資本的寒冬期完成已經實屬不易,而入局者更是耀眼,騰訊和紅杉領投,經緯、IDG等跟投。

這家企業成立於2014年,是典型的工業4.0方案提供者。但其商業模式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不光通過SaaS來解決後端生產的精準和效率問題,還通過搭建前端的B2B交易平臺(紡織廠與成衣廠之間的)解決銷路問題。

事實上,智布通過對紡織廠的深度調研發現,生產的精準和效率問題並不是這群客戶真正的痛點,真正的痛點是獲得訂單。這與我們前面的判斷是一致的。

進一步看,這是很多工業4.0賽道的企業沒有走出來的誤區,它們認為老闆需要生產的精準和效率,這絕對正確,但讓工業4.0的方案落地並不是由老闆一個人決定的。

在企業內部改變哪個生產環節都會無比艱難,因為企業的每個部分都會有現有機制和利益既得者來阻擾變革。結果往往是老闆熱情很高,員工比較消極,覺得新模式增加了自己的麻煩。

眾口一詞阻礙新事物的現象,我們看得還少嗎?

另一家服裝行業的工業4.0項目的創業者講述了一個案例:裁剪工原來是工廠高薪聘請的,而他們工業4.0的方案用裁床和智能製版替代了他們的功能,於是引發了強烈牴觸。

所以,智布發展B端客戶的邏輯就變得無比簡單,他們關注的是老闆急需的問題——「我們可以幫你們拉到訂單,但你們必須用我們的SaaS系統。」當然,用了系統之後的好處也能夠反映在平臺的收益上,由於成本降低,中間環節差價變大,平臺分傭自然增加。

其實,換一種思路,即便沒有智布這麼強大的B2B電商平臺,要拿訂單也沒有那麼困難。

上述的那家服裝行業的項目就專門收集行業的「小單」(小批量訂單),這些「小單」發揮不了規模經濟的效應,沒有什麼油水,往往是被製造企業嫌棄的,接單大多也是因為有「大單」建立起來的交情。但這家企業將小單拼到了一起,並給出了讓小單製造也能划算的工業4.0解決方案。

只要工廠接單,一套數據包就會發過去,製版和效果圖都已經做好。如此一來,小的製造工廠就沒有理由拒絕了。畢竟,製造業寧可讓成本收入對衝,也不願意讓機器閒置。

說到這裡,不禁要特別提醒一下,工業4.0的未來從來就不是「單件定製」,而是「小批量大規模定製」,這是網際網路滲透產業的不二法門。

無論如何,智布這類企業真正實現了反向影響產業鏈,只不過,它們不是憑藉對於C端用戶的影響,而是憑藉對於B端客戶(成衣廠)的影響。據智布的投資人披露,在廣東紡織重鎮佛山張槎,79%的紡織廠都介入了智布互聯平臺,而智布可以幫助合作緊密的工廠將開工率從60%提升到85%以上,並且90%的產能都來自於智布提供的訂單。

當智布一頭掌握了成衣廠的需求,一頭掌握了紡織廠的供給時,它們就變成了一個行業的平臺,而由於供需都實現了在線化,這個平臺的撮合效率變得很高。

例如,他們可以讓單個紡織廠儘量處理同類訂單,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應。再比如,他們可以在同一時間調動分布式生產力,解決大單的交期難題。要實現這個效果,最難的可能還在於如何讓紡織廠實現在線化,當然,沒有成衣廠的在線化也是不可能的。明修B2B電商平臺的棧道,暗度工業4.0的陳倉,智布這類模式真正為缺乏競爭力的B2B電商模式注入了內核——打通了產業鏈的數據鏈條,這是效率的基礎。

當然,產業網際網路對數據鏈條的深度要求是極高的,智布對於產業鏈的滲透還有巨大空間。在此基礎上,他們已經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不斷優化SaaS產品的同時,也開始布局做PaaS。基於PaaS的底層,會孵化出更多的SaaS,甚至切入信息流、物流、技術流、資金流的服務。到了那個時候,智布的平臺還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與高舉高打的西門子和通用電氣不同,智布這類小平臺從行業切入,基於對行業的理解,做更輕量化、更接地氣的解決方案,並在一個個裡程碑之後,逐漸走入了深度賦能的模式。等到他們成熟了,我們會在行業裡發現一個個的Mindsphere和Predix。

以小博大,龜兔賽跑,不是不可能。

(本文精選自穆勝博士新著《創造高估值:打造價值型網際網路商業模式》。)

相關焦點

  • 新一年,你工業4.0了嗎?
    新一年,你工業4.0了嗎? 機器人曾經是科幻電影和未來主義小說的主角,如今被廣泛應用於從工作場所到家庭的各種場合。在製造業數位化的大背景下,伴隨工業4.0應運而生的各類機器人,已經出現在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的工廠和倉庫,成為集團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安全性、效率和改善全球員工福利的重要工具。雖然它們中的大多數看起來一點也不像過去流行文化中描繪的機器人,但它們所使用的先進技術令人矚目。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們來看一看這些前沿的製造技術。
  • 都說「車到山前必有路」,你知道還有這三條可走的路嗎?
    由於指標是明白的,若你回到這裡,你將落空你過去全部的起勁,也能夠人們會鬨笑你,說你是一惟有蛇尾的老虎,非常難成為巨大的兵器。不是嗎?你們都回歸了,你的造詣和空想是甚麼?當今,造詣真的只能在夢裡。拋棄這些器械確鑿有點難受,但當你覺得過山後會有更好的「車」時,你在夷由甚麼呢?人生惟有幾十年,稍有夷由,你就大概再也沒有時機爬上這座山了。2.周密探求前人的萍蹤,也能夠咱們能夠沿著山腳找到路。
  • 義大利印刷業的工業4.0之路
    德國的工業4.0概念、美國的工業網際網路、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將全球視野更多地推向了「智能化」。可以看見的是,全球的智能化浪潮已然來到,只是在不同國家、不同領域所呈現出的「浪花」的差異。
  • 你忘了為什麼你要走這條路
    有時候,當你走得太遠了,你就會忘了為什麼你要走這條路,你就會開始對眼前的事物執著,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困難,對眼前的利益執著,於是你就開始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自己的底線。你們口口聲聲說要實行自己的計劃,可因睡過頭而改變計劃;你們口口聲聲說不要接受背叛,可當事情發生在你們身上時,你們開始糾結對方是否只是一時衝動。可想而知藉口太多,於是你漸漸模糊了自己想要的,變成了自己不知道的。
  • 3D列印技術還是工業4.0時代的標籤嗎?
    描繪了製造業未來願景的工業4.0與顛覆了傳統生產加工裝配方式的3D列印技術相遇時,兩者又會碰撞怎樣的火花?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3D列印技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90342.htm  工業4.0背景下的製造業轉型升級  所謂「工業4.0」,就是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中,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 紅塵還有另一條路
    《紅塵還有另一條路》:假如沒有我,人生匆匆百年,也如一場雨,更如一陣風,就像去年的秋葉與明年的秋葉。誰落誰傷誰人知。我讀過幾車的書,也沒見有顏如玉,我路過人間風景,沒有最迷戀的真情。一條紅塵路,走過去的人,幸福也罷,不幸福也罷,吃喝玩樂也罷,清貧苦楚也罷。都會泯滅在百年歲月裡。我沒有說自己不死,或者特殊,只是我看到了,紅塵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真心,最苦最累的情懷。要用一輩子學識,境界,仁愛才能凝鍊出來,而他們丟掉了,所以才有分分合合,爾虞我詐,所以才能看見這眼前的虛幻,走不出迷霧。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故意繞遠路?除了秦嶺難走還有另外的原因
    但是這並不現實,魏國人多地廣,更是早早就開始屯田,如果和魏國拼生產力,肯定會被不斷拉大差距。等到蜀國恢復國力時,魏國肯定早就強大到不是蜀國所能抗衡了。戰爭永遠是政治的延伸。就如《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的「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相對於魏國,蜀國僅靠著益州來和魏國拼發展無疑是拼不過的。
  • 輝煌60載 見證錦湖輪胎工業4.0的品牌魅力
    · 全球領先的輪胎製造企業錦湖輪胎創立60周年;  · 參觀高度自動化及智能化錦湖輪胎工業4.0南京工廠;  · 深度品鑑錦湖輪胎全新產品HS63、PS71,並體驗錦湖輪胎的漂移魅力;  全球領先的輪胎製造企業KUMHOTIRE錦湖輪胎在成立60周年之際,於2020年9月3日在其智能製造工業4.0南京工廠舉辦了媒體新品品鑑活動
  • 出馬仙|走這條路之前你想清楚了麼?
    路本是平常路,心是否平常心我是孝和,一隻小小弟馬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不大接受自己有仙緣這件事,準確來說是很難接受有仙緣這類的說法。生活在一個無神論的家庭裡,從小接觸著現代文明的教育,這類的事情,總像是小說和電視劇裡情節……直到自己真的相信,才真正願意把這條路走下去……這條路,從來都不容易但同樣,是你命中注定的緣分,你求不來也躲不掉一些個人心得 不喜勿噴
  • 工業4.0 江蘇搶佔智能製造風口
    原標題:工業4.0,江蘇搶佔智能製造風口   11月28日,2020世界
  • 為什麼有些人選了難的路,反而走得更遠?
    為什麼有些人選了難的路,反而走得更遠?朋友張總給員工做培訓時經常會講到自己的一段經歷。因為人總是希望趨樂避苦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選擇去走那條看起來更好走的路。
  • 鄭州有條路特「土豪」,整條路都用「錢幣」鋪成,遊客:長見識了
    鄭州有條路特「土豪」,整條路都用「錢幣」鋪成這條土豪路就位於鄭州高新區,它與高新區正在施工的8號線相連,整條道路有100多米長。可是在這百米長的人行道,鋪滿了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所使用的銅錢,有「嘉定元寶」「大通宋寶」,「鹹豐元寶」,「乾隆通寶」,還有「刀幣」等戰國時期的錢幣!
  • 網盤上的導演:「讓我走一走電影這條路」
    他在參加某電影節時,看了很多國家的片子,感覺「世界電影正在往小裡發展」——有人拍大海上的一塊石頭;還有人就拍一個人走路,走了整整三個小時……王思曾在B站上用自己的視頻做過測試,一天剪幾個視頻,放在幾個不同的頻道,發現網友喜歡的還是娛樂內容。他感到失望,「那些火的視頻都是通過貶低自我價值實現的」。他也不喜歡時下最熱的短視頻平臺。
  • 藝術這條路該不該走!
    「想要有前途,就得先出名」,「想要一直走下去,就得忍受各種不公」「想要在這條路上成功,就得付出一般人千萬倍的努力」「書畫這條路是一條很深很深的死胡同」「書畫這條路,不想走最好不要走」……一句句扣人心弦,一句句擋住前進的視線,感覺身處濃濃大霧當中,前方說黑不黑,可就是模糊一片,看不到一丁點光亮,看不到一點可以藉助的參照物,
  • 智能設計「插翅」南湖工業4.0
    5月5日,南湖區工業設計企業對接會在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舉行,該活動吸引了南湖區近30家知名規上企業參加。從機器換人到工業智能設計,當前,有越來越多的南湖區工業企業加快了從製造到「智造」的腳步。
  • 無論走哪條路,都會後悔沒走另一條路
    經典英文詩篇咕噠鎮一個人,無論走哪條路,都會後悔沒有走另一條路。「The Road Not Taken」那條少有人走的路全詩最後並沒有指出詩人選擇那條路以後最終的結局,只是說「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濟南這條最難修的路要下穿14條鐵路線
    8月2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沿著新建的劉長山路往西走,一直到達白馬山隧道,這些路段已經實現了通車,但是過了白馬山隧道就形成了「斷頭路」,並不能直通二環西路高架橋。沿著機一西廠路向西經過白馬花園,記者到了一條南北路,這條路上有一條東西向的鐵軌。
  • 工業4.0俱樂部走進曼威--探討C2M理念
    12月9日,由工業4.0俱樂部主辦,曼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沙龍活動,邀請了20餘家行業企業的CEO、CTO、總經理、項目負責人等來到曼威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實地了解曼威網絡科技在工業4.0及C2M解決方案平臺領域的布局和戰略,親身體驗C2M智能平臺。
  • 娃娃臉譚松韻演戲把路走「窄」了?但她成了這條路上最靈氣的存在
    小編去查了一下她歷年來的作品,發現她出圈的作品都是和她小很多的男星搭戲的。《旋風少女》中譚松韻比吳磊大了9歲,《最好的我們》裡她比劉昊然大了7歲,在《錦衣之下》中她比任嘉倫大了1歲!對了,譚松韻還有一部待播的電視劇,叫做《以家人之名》,和她搭戲的宋威龍、張新成都比她小了9歲和7歲,最重要的是在劇裡他們演的還是譚松韻的哥哥!每次都和比自己小的男星搭戲,卻毫無違和感,更重要的是譚松韻這樣拍戲,都沒有一個人覺得她是在裝嫩,每次看到她還會直呼可愛,這就是譚松韻娃娃臉的強大了。
  • 山下智久:"迷茫的時候,要選擇難走的那條路"
    人生充滿了不斷的選擇和決斷今後,大家在面臨2個以上的困難選擇時請一定要選擇最難的我的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最困難的選擇就是決定在大學學習的同時進行演藝活動為了儘量低調,做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上課我都坐在最後一排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去過學校食堂即便如此我還是結交了很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