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瀰漫著輕紗般的晨霧。當汽車駛離開羅,向北駛向亞歷山大的時候,霧越來越濃。
從開羅到亞歷山大大約200多公裡,雖說是高速公路,但是汽車的行駛速度並不快,花費了將近三個半小時才到達。當天來回,路上就要花費將近7小時,所以不得不一大早就上路了。
向北出了開羅城,便是一大片沙漠,單調的黃色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好在沿途開始造林,間或出現令人愉悅的綠色。即將進入亞歷山大市的時候,那與眾不同的高速公路收費站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收費站居然矗立著一根根粗大的石柱(大約是用水泥做的),顯得豪華而氣派。因為前方就是作為古城的亞歷山大,公路收費站也體現了亞歷山大的城市風格。
對於埃及來說,亞歷山大市是僅次於開羅的第二大城,擁有近300萬人口,也是非洲第二大城。亞歷山大市容比開羅整齊,乾淨,漂亮,但是一路上都是用鋼筋水泥堆積的房子,看不到作為古城的那種斑斑駁駁的古建築,沒有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
汽車向北開到盡頭,我眼前忽然一亮:藍寶石般的大海,近乎白色的沙灘。看慣了茫茫大漠,在埃及我還是頭一回看見如此浩浩大海。亞歷山大憑藉一條丁字形海岬向北伸入地中海,與法魯斯島相連,形成一個天然良港,又有運河跟尼羅河相連。正因為如此,亞歷山大港成為埃及第一大港,埃及的進出口物資90%從這裡吞吐。亞歷山大港的港口由兩道防波堤和狹長的法羅斯島作為屏障,分為東港和西港。
汽車沿著地中海由西往東行駛,這條馬路就是亞歷山大最漂亮、最寬敞的濱海大道,又叫「7.26大街」(用以紀念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把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埃及國有)。濱海大道朝海的那一面,築有海堤。在這裡,包著頭巾穿著黑袍的阿拉伯女子和穿白袍的阿拉伯男子雙雙對對坐在海堤上,面對大海,背對大道。海堤之下,是大片大片又細又白的沙灘。那裡停泊著許多白色的小艇。在燦爛的陽光下,濱海大道風光秀麗,楚楚迷人。難怪亞歷山大被人們稱為「地中海的新娘」。
在濱海大道的另一側,則是亞歷山大繁華的市區。從一排排歐洲風格的建築中看得出這裡深受地中海對岸歐洲的影響。1882年8月10日,英軍在亞歷山大港登陸,此後英國漸漸佔領了整個埃及。英軍把亞歷山大港作為自己在地中海最重要的軍港,扼控著蘇伊士運河的命脈。英國殖民者也歐化了亞歷山大這座城市,使這裡到處都是充滿歐洲情調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古都。創建亞歷山大城的是古希臘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的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公元前332年,他統治了埃及,創建亞歷山大城,並以亞歷山大城作為首都。
亞歷山大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古都。創建亞歷山大城的是古希臘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的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公元前332年,他統治了埃及,創建亞歷山大城,並以亞歷山大城作為首都。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一世病逝。亞歷山大一世的部將、留駐埃及的總督託勒密·索特爾成為埃及的實際統治者。託勒密戰勝了亞歷山大一世的其他部將,於公元前305年稱王,即託勒密一世,定都亞歷山大。託勒密王朝全盛時期,版圖不僅包括整個埃及,還包括敘利亞、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區以及地中海的一些島嶼,託勒密王朝使亞歷山大城走向繁榮。著名幾何學家歐幾裡得,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亞歷山大城。
640年,阿拉伯將軍阿姆魯伊本阿斯在圍困亞歷山大港14個月之後終於攻克入城。阿姆魯在寫給他的阿拉伯主子哈裡發奧馬爾·伊本哈塔卜時宣稱,他佔領了一個「擁有4000宮殿、4000浴池、12000油商、12000花匠、40000納貢的猶太人和400劇院或其他娛樂場所」的城市。從阿姆魯的信中,可以看到當時亞歷山大古城的盛況。信中提及的「40000納貢的猶太人」,是指當時曾經有大批猶太人聚居在亞歷山大古城。
然而,如今的亞歷山大雖然名為古城,但因為亞歷山大城在兩千多年間,經歷了三次大地震和無數次的戰亂,使亞歷山大的古建築蕩然無存。亞歷山大城殘存的古蹟,如今只剩下一個劇場的遺址和一根孤零零的龐貝石柱。
今日的亞歷山大城,是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重建的。他在埃及建立了強盛的阿里王朝。穆罕默德.阿里也給遍地廢墟的亞歷山大城帶來新的生機。隨著1882年英國把亞歷山大城納為軍港、殖民地,又給亞歷山大城打上了歐化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