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言,「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言下之意,他們年齡比你大,見識多,人生經驗豐富。說出來的話可信,應該採納。其實,無論吃飯多還是吃鹽多,只能代表生命的歷程長,與人生閱歷,人生感悟沒有必然的聯繫。現實往往會事與願違。
生活就是萬花筒,你吃過的飯再多,往往不及一杯茶的效果。老家隔壁的王大媽擅長吵架,經常告誡兒子,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做人不要讓別人佔上風,不要給別人逞強的機會,要壓住別人的氣焰,自己的火焰才能高,別人才會敬重你。於是她經常找鄰居張大媽的茬子,直吵得天昏地暗,才怏怏而歸。張大媽身體本來就不太好,經常受氣,也經常生病。有一天,張大媽兒子回來了,王大媽又故意找茬,聲音高昂,震耳欲聾,想在張大媽兒子當面羞辱她一番。張大媽沒有出來應戰,王大媽隨即叫聲越來越大。
原來張大媽被兒子壓在家裡,兒子泡了一杯茶,拿出一包瓜子,叫母親先不要急於出去,把瓜子吃完,喝完一杯茶才說。等張大媽吃完瓜子,喝完茶,門外早沒了聲響。張大媽非常詫異,今天怎麼收兵這麼快。正想出來,被兒子又按住了,接著又喝了一杯茶。兒子說,今天你已勝了,以後不會有架吵了。張大媽很納悶,沒過幾天,王大媽就生病了,母親不明白,問兒子為什麼?兒子說,她情緒沒有宣洩出來,沒有了勝利感的愉悅,目的也沒有達到,焉能不憂鬱成疾?三國周瑜就是這樣把自己氣死的。兒子走後,張大媽半信半疑。王大媽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起來,三個月後,竟然撒手人寰。張大媽無限愧疚的同時,感嘆自己一大把年紀,還趕不上自己兒子,也可能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紛爭。不禁感慨萬千,原來年齡大,吃的鹽多,吃的飯多,只能代表活得長,與閱歷毫不相干。
王大媽走後,其兒子也回家了。但並非請假回家奔喪,而是碰巧被單位開除了,王大媽兒子太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在單位佔盡了別人上風,最終因為打了領導被開除。王大媽的理念不僅是錯誤的,還是有毒的。兒子悔之晚矣。
吃過的鹽比他人吃過的飯多,年長者就行。但人的認知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增多,與吃過的鹽無關,與吃過的飯也無關,它與知識的積累有關。沒有知識的積累,你吃過再多的鹽和飯,也可能不及一杯清茶。中國有句古話,「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就是認知能力提高的威力,它往往就在那一剎那,也往往在一件很小的事情中,在於人的領悟,在於人的深思,在於人生活的圈子。飯吃多了不是本事,不是財富,更不是經驗的積累,那只是生命的需要。
還有一句神形相似的老人言,叫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生活中的橋比路少,走的橋多,走的路會更多。無疑說明了自己年紀大,閱歷豐富。走過的路多,那只是人生的歷程,不一定有那種經風雨、歷彩虹的見識。沒有見識怎有認知?有一段很經典的農村往事,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兒子與媳婦吵架,一氣之下回到娘家,兒子的父親說,兒子,這次你一定要聽我的,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不要給媳婦好顏色,不要理睬她,讓她自行回家,以後自然就很乖。兒子讀了很多書,但依然採信了父親的話,最後兒子成了一輩子的光棍漢,如今成了憂鬱症病人,專吃低保。那位父親在彌留之際,道出了心扉,此生最大的錯誤,是用自己錯誤的認知誤導了孩子的一生。兒子到了這般田地,那句老人言或許是致命的一擊。
你走過的橋多,那也只是越過了道路上的一道坎,縱使你走過一萬座橋,也可能不及他人的一段路有收穫,因為這段路的風情也許是你一輩子都領略不到的。人生的道路上,你不積極思考,你不去認真學習與領悟,你能看到的也僅僅是路和橋,你很難洞悉路與橋中的精髓。路能帶給你的是歷練,是思索,是進步。但為了完成人生之路,而麻木行走,只能是活在人生路上。橋能帶給你的是跨越的思索,是挫折的醒悟,是不屈不撓的理念。坦然而過,那也不過是生命中的過客,走得再多,也只是生命的符號。
唯有真實的感悟,真實的歷練,真實的知行,才是吃飯多、過橋多的價值。生命的歷程以走過的路來衡量,人的認知是以知識來衡量。用吃飯多、過橋多的理念來壓抑晚輩的思維,可能會造成錯誤的認知,而枉走更多的路,更多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