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寫了我國紙幣發展史和「中國人民銀行」這幾個字的來歷,今天說一下人民幣上的一些知識。
人民幣上有五種文字,漢字和四種少數民族文字。這些文字的書寫序列各不相同,藏文、壯文和維吾爾文是橫排的,藏文和壯文自左而右,維吾爾文卻是自右而左。蒙文是直排的,字序自上而下,行序自左而右。漢字可以直排可以橫排,直排時行序跟蒙文相反,是自右而左。
我國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的人民幣,是以元為單位。元的漢語拼音是Yuan,用Yuan第一個字母Y加兩橫為,規定為人民幣的符號,讀音為元。
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以元為貨幣單位的,一般用$為符號。
我國第一張人民幣面額為「伍拾圓券」,冠字為羅馬字,正面圖案、花紋及顏色是,底紋淺藍色,花邊為高糧紅色,圖景為黑色,中間花符是淺紫色。正上方是「中國人民銀行」,中間有「伍拾圓」,左邊圖案是水車,右邊是煤礦等。
後來發行的十元券,人們稱之為「大團結」,這是外行對貸幣圖景不了解所造成。其實十元券的圖景並不是畫的「民族大團結」,而是實景所拍攝的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會堂場景。
五元券圖景是工人在煉鋼;二元券是工具機工人在操作;一元券是女拖拉機手在耕地;五角券是紡織女工;二角券是長江大橋;一角券是位女教師。
這些圖案的人民幣票面發行後,在人代會上引起女代表反響。她們認為,新中國成立了,男女平等不僅要落實到現實當中,宣傳圖片上也要男女平等,否則,「婦女能頂半邊天」就是句空話。為什么女拖拉機手只值一元錢,紡織女工才是五角,女教師更不值錢。在人民幣上就體現出男女不平等。我們婦女也可以煉鋼鐵,為什麼不能上五元錢的畫面?
這件事引起有關方面重視,表示再發行人民幣時一定考慮婦女代表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