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張人民幣,都是一張國家名片,傳遞著每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小小的方寸空間,濃縮著設計師的高度智慧,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國從成立至今,主要發行有五套人民幣。每一套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從第一套的自力更生,到第二套各族人民大團結,到第三套的國民經濟發展,再到第四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第五套的偉大民族文化。從精美的圖案,到或深或淺的底紋,再到或人、或物的主畫面,不僅濃縮著設計師們的高超智慧,也潛藏著5000年最深邃的國學文化。
1元圖案背景
1元人民幣的正面是蘭花花卉,背面是西湖風景「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於西湖中部偏南,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北宋時已成為湖上賞月佳處。
除了圖案背景,1元人民幣的底紋也很有文化感。正面,有兩個馬家窯文化彩陶抽象表述;背面底紋則蘊藏著廟底溝彩陶中的「金烏負日圖」和「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回紋」。
金烏,又叫三足金烏,中國神話中的神鳥。古人認為太陽之所以會日出日落,都是由於這隻「金烏」負載著太陽活動的原因,因此「金烏」也作為太陽的別名之一。
5元圖案背景
5元人民幣的正面是一組叫做「藻井」的複雜圖案,背面是泰山風景圖案。泰山,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
「藻井」,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
10元背景圖案
10元人民幣的正面圖案,是兩組在瓷器上經常出現的纏枝蓮紋。背面是長江三峽「夔門」風景圖。夔門,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又名「瞿塘關」,在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門戶。瞿塘峽,全長約8公裡,在三峽中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
纏枝紋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纏枝紋是以一種藤蔓卷草經提煉變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動感,優美生動。纏枝紋約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因其結構連綿不斷,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成為瓷器裝飾的紋樣形式之一。
20元背景圖案
20元圖案的正面是一組極具文化感的「饕餮紋」。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最早見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
背面是桂林山水的風景圖,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城市,灕江水清澈秀麗,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四絕」。
50元背景圖案
50元的正面紋飾是羌族的刺繡圖案。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圖案的題材,大都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動物中的鹿、獅、免、蟲、魚、飛禽,以及人物等等。
背面風景則是布達拉宮。據傳為了製作第五套人民幣的布達拉宮,上海印鈔造幣廠的兩位高級美工還特意到拉薩考察。他們尋找很久,最終在一個水廠的廠房頂上找到「最佳角度」。他們先在這裡拍照片、畫素描圖,經過反覆修改和雕琢,最終設計出人民幣上的圖案。
100元背景圖案
100元的正面圖案,源自於漆器。漆器早在8000年前就已經誕生,到了戰國時期達到第一個繁榮期。現100元的漆器圖案原型就是出土於湖北江陵縣雨臺山的戰國漆器上的圖案。
漆的色調以紅、黑兩色為主,其特點是「朱畫其內,墨染其外」。由此器內塗朱紅,明快熱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紅黑對比,襯託出漆器的典雅和富麗,呈現強烈的裝飾效果,器物具有穩健端莊之美,也非常適合在100元之上代表大國風貌。
100元的背面風景,則是我們熟知的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是北京的地標性建築,也是建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它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西長安街南側。
縱觀全國之風景、建築,也許也只有人民大會堂才能承載起人民幣最高面額的主畫面。
讀者們,關於「人民幣圖案文化」,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