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中5G+AI正處融合初期 數據、算力只是基本功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智慧城市中5G+AI正處融合初期 數據、算力只是基本功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中就推進智慧城市工程明確提出,廣東將打造集數據呈現、科學決策、中樞指揮於一體的「廣東大腦」,探索構建「數字孿生城市」實時模型。

  在重構「城市大腦」的過程中,5G憑著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特性推動基礎設施緊密耦合,人工智慧通過特定算法全面採集整合信息,形成紛繁龐雜的城市信息資源資料庫。。。。。。這些新興技術盤活垂直行業生態,逐步成長為支撐城市發展的毛細血管。技術的發展如何賦能智慧城市發展?仍需要進行哪些突破?日前,南都科創工作室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對話專題報導。專題報導第二期,南都科創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動通信)移動通信創新中心主任桂振文進行了訪談。

  專家對話關鍵詞:5G+AI;智慧城市軟體應用。

  南都:您曾提到5G是基於人工智慧打造的最新移動通信系統,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對此如何理解?

  桂振文:我們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希望城市更智能,像人一樣能夠加以思考、再加以運算。為什麼我說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因為在智慧城市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合了這兩者,比如車聯網、智慧路燈、智慧水務智能機器人智能冰箱等。我一直都認為不應該用割裂的視角來理解智慧城市,只要生活在城市當中,把人的大腦中智能思考的東西用在機器上,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變成一個智慧化的城市。

  南都:在您看來,目前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桂振文:從2019年5G的商用元年來看,很多產品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城市生活中湧現出的智能機器人、車聯網、智慧路燈、智慧交通等,都是人工智慧發展初期的服務和產品,企業生產方面,以物流行業應用為例,像京東等電商巨頭已經用5G建立了智能物流基地,大大解放人力。

  但目前整體來看,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還處於初期融合的階段,我認為之後會逐漸地以每五年為一個契機,不斷湧現出更多的人工智慧產品。再過五年,商業化程度更明顯以後,你會真正感覺到在這個社會中,你所思、所悟、所考的東西很快就會變成現實。比如在經過非常合理和實際的規劃以後,可以更高效地建設智慧工廠;到高級階段,機器不再被動,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更新。

  南都:處在初期融合階段的5G+AI智慧城市應用,還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桂振文:就我的觀察來看,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第一,人工智慧的算法應該更通用化,建立算法公共庫,共享算法,誰需要誰取用,減少共性研發投入,構建高質量的基礎軟體生態,加速行業發展;第二,要在晶片等硬體技術上有所突破,未來的晶片技術應該更發達、更通用化,就像我們買電腦一樣,普通的硬體設備也能發揮功用,不需要用專用設備。當硬體技術實現突破後,完成工作就像我們喝一杯咖啡一樣簡單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的社會了;

  第三,要大規模培養人工智慧人才,這方面比較好的趨勢是,這幾年人工智慧興起後,很多高校從本科階段就開設了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專項課程,以後人工智慧的從業人員會更多,這個行業也能夠迎來繁榮;第四,要增強大眾意識提升普通民眾對人工智慧的認識我想達到這四個方面後,5G+AI的智慧城市應用就會越來越成熟。

  南都: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新基建」概念火爆,您認為這些外部因素對5G+AI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融合帶來哪些影響?

  桂振文: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疫情加速了移動通信產品和技術向前推進的過程。疫情發生後,人跟人不能近距離接觸,在防控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算法系統,包括人員軌跡登記系統、自動掃描與體溫錄入系統等,這對技術突破特別是移動通信算法突破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大數據系統經過中國十幾億人口的考驗後,在大數據的整體穩定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如果沒有這麼多用戶去考驗一個系統,它就不會越來越完備;

  第三,人工智慧和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也有突破。智慧教育、線上醫療、智慧醫療等都通過這次疫情得到有效運營,將5G移動通信和物聯網等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更好地、更順利地融合在一起。

  南都:就您的觀察而言,5G+AI二者的融合是否順利?

  桂振文:以前是各個領域獨立發展,移動通信的搞移動通信,人工智慧的搞人工智慧。這些年,移動通信飛速發展,從1G躍升到現在的5G,每10年一個技術更新,每10年一個階段,包括速率、用戶體驗等方面。

  人工智慧是近期才得到空前關注,八九十年代對人工智慧的關注還沒有這麼凸顯,因為當時的硬體設施和網速比較落後,用手機的人也比較少,沒有這麼多通信。但是在2018年以後,5G的一些標準確定了,突出了移動通信低延時性、高可靠性、超帶寬的特性,為人工智慧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使得人工智慧有更多可利用的通訊資源。

  加上這些年很多領域對人工智慧需求特別迫切,尤其是在無人處理方面,比如挖井、鑽探等高危作業。在這種情況下,硬體資源、軟體資源、通訊資源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推動,觸發了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而這又讓人工智慧的算法用在了移動通信上,促進移動通信更快速更高效的發展。人工智慧和移動通信由此形成了相互促進、並駕齊驅的發展態勢,我相信今後二者的結合將會更快更深入。

  南都:您提到硬體發展迅速為人工智慧奠定了很好的發展環境,從智慧城市的角度而言,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將從「重硬體」向「重軟體」轉變?

  桂振文:可以這麼理解。現在硬體資源包括大規模集成電路,體積更小、處理器功能更強大,同時低功耗小型化。在這個基礎上,大家更加重視人工智慧算法,這個趨勢是沒錯的。因為硬體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會遇到一定瓶頸,進入緩慢期。早些年人工智慧的算法沒有像現在這麼流行的時候,硬體跟人工智慧的融合發展沒有顯現出來,現在硬體已經發展起來,促使軟體高速發展,我們也看到這些年人工智慧的應用像雨後春筍一樣湧現,更多的資源放在了用戶體驗的終端上。

  南都:在「重軟體」的趨勢下,是否意味著未來智慧城市的應用比拼的是數據和算力?

  桂振文:數據和算力是對數據處理能力、效率和存儲能力的考驗,但不能單一地去看。擁有這些資源的可能大多是一些龍頭企業,例如華為、BAT等,他們有很多雲資源。但我個人覺得這只是「基本功」,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用戶體驗,解決用戶實際存在的問題。比如智慧醫療,是否真正覆蓋了偏遠山區,傳感器有沒有真正做到「望聞問切」?我覺得很多公司應該去考慮這個問題,不要太片面地強調算力,包括大數據規模,這些東西是可以用資金建起來的,最終的落腳點要回歸到提升人民生活,解決行業問題,讓居民有體驗感、獲得感。

  南都:您認為目前國內哪個城市的智慧城市應用成效比較突出?

  桂振文: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思考,也對比了國內幾個城市,珠三角的廣州、深圳和長三角的上海、杭州是做得比較好的。就廣州而言,作為省會城市,廣州在發展過程中要兼容到廣東省各地級市,所以發展進程相對稍慢一些,但是這幾年在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車聯網、智慧路燈和5G方面的先行先試也是走得非常快。深圳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建設智慧城市,一直走在前列。我個人認為珠三角的人工智慧、移動通信和智慧城市都會發展得很好,因為它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產業環境,華為、騰訊、中興都在這裡,同時毗鄰港澳,資源豐厚。另一方面,各地市的政府領導都有很好的服務意識,關注企業發展,注重發揮智庫作用。

  南都:您認為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能發揮哪些作用?

  桂振文: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除了報導有高科技亮點的、有利於民生的項目外,還應把目光投注到全產業鏈上,包括上下遊企業、金融投資商等,關注他們的發展。此外,對於不同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它們的共同點、創新點或差異之處也值得我們研究探討。

  為尋找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應用優秀場景案例,找到那把開啟未來智慧城市的「金鑰匙」。南都科創「尋找開啟智慧城市的『金鑰匙』」系列活動正在火熱報名中,活動信息詳情及報名表請掃二維碼獲取: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智算中心融合算力、數據和算法,全面支撐AI技術應用和演進
    在智慧時代,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其中雲計算、5G、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邊緣計算是數字經濟結構組成中最底層的核心技術產業。而智算中心則是支撐它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的最主要算力生產中心,在未來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
  • AI產業化進入深水區,算力瓶頸如何破?
    馬化騰曾指出,AI發展一共有四大要素:場景、大數據、計算能力與人才。每一個要素都會決定AI產業化的進程。為什麼在AI產業化進入深水區後,算力成為最大的制約因素? 首先,算力外的要素,如數據、場景、人才、算法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 中國AI算力佔全球三成!IDC 最新報告解讀,算力仍是AI發展最強推力
    ▲左起:浪潮信息副總裁劉軍、IDC企業研究助理副總裁周震剛一、全球AI算力中國佔比三成,北京、深圳、杭州為國內AI三甲放眼全球,人工智慧市場正蓬勃發展。AI算力是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一大關鍵指標。周震剛對此解讀到,在過去一年重慶在勞動力供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突出的像重慶大學等分別開設了人工智慧的課程,重慶市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規劃,包括市政管理,智慧城市等等人工智慧的十個場景的落地等,我們也看到有很多人工智慧企業,像海雲數據等在重慶設了研發基地等。重慶在今年AI投入成長非常快,這是最主要的城市變化。
  • AI算力打造城市智慧大腦
    目前,比特大陸AI晶片及系列產品已在各地城市大腦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廣泛應用於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城市大腦、智慧政務、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電力能源、新零售等人工智慧場景。其中,SC 系列產品主要部署在雲端計算集群中,用以視頻處理和分析;SM 系列產品為高密度計算模塊,可進行神經網絡推理計算,部署於邊緣或者定製化設備。SE5是完備功能的AI計算盒,面向邊緣計算,具備獨立作業系統並提供AI分析能力。   深度學習賦能機器視覺   以往,受限於算力,深度學習在通用性、靈活性和適應性上要差很多,造成機器視覺識別度不高、準確度不高等問題。
  • 大交通從「運力」時代進入「算力」時代
    無論哪個時代,因交通而興的城市,數不勝數。亞特蘭大,因鐵路而興的故事在小說《飄》中得以流傳。杜拜,作為世界航空樞紐在沙漠中從無到有,蓬勃而生。香港,由一個從事香料貿易的港口城市,不斷發展蛻變成為東方之珠。發達的交通,促進人才、物質、技術等資源高效聚集和配置,為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能。
  • 為5G建設而生 為智慧城市而來——河南垂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5G智慧...
    作為一家成立不久、專注5G產品研發和智慧城市建設的高新技術企業,垂天科技底氣何來?「在當前5G產業建設熱潮中,與大多數企業專注於應用場景和網絡建設不同,垂天科技聚焦於5G產品研發和製造,在5G機房、5G網關、5G智慧合杆研發等方面具有明顯技術優勢。」垂天科技常務副總經理馬傳琦介紹。
  • 新疆:5G、北鬥「住一屋」構建「智慧大腦」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3日電(記者杜剛、郭燕)新疆首個集5G基站、北鬥地基增強基站、數據中心站、充電站和變電站的「多站融合」項目,日前正式在烏魯木齊投入運營。該項目為烏魯木齊搭建了一個「智慧高效的大腦」。
  • 智慧城市是什麼,為什麼建?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5G、雲計算、IoT、AI、大數據等)充分運用在城市中各行各業基於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實現信息化、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有助於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並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誰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美國公司IBM。
  • 天壤城市大腦總裁彭伊莎:AI助力城市運營智慧化、精細化
    天壤城市大腦總裁彭伊莎受邀發表《以城市大腦為支撐的城市智慧化運營》的主題演講。她認為:城市大腦是城市數位化基礎設施,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何為城市大腦,彭伊莎表示:算力時代,城市大腦是城市數位化基礎設施,它實現的主要目標是數據的實時在線流動。如果數據不在線,數據不能流動起來,城市各部門之間的業務不能協同,那就很難達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
  • 智算中心:採用先進的AI架構 創建全新AI算力生產模式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海量的數據增加,對於算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智算中心就是承載這種算力的生產中心。現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AI算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人工智慧的創新發展和質量,以及賦能實體經濟實現新舊動能的升級與轉型。2020年12月10日,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聯合浪潮發布的《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建設指南》全文正式發布。
  • 華為侯金龍:技術融合創新,全場景智慧成為可能
    全場景智慧面向城市、企業和行業三個層面華為認為,「全場景智慧」是指面向城市、企業和行業等場景,通過5G、雲、AI、計算等多種技術與行業知識深度融合創新產生的裂變效應,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讓居民的幸福感更強、企業生產效率更高、行業創造力更強。
  • 垂天科技:5G賦能讓城市更「智慧」
    當前,數字經濟已全面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核心,5G領銜新基建正快速開啟城市智慧互聯新時代。 「智慧交通系統最核心的『大腦』,應用了我們公司研發的『垂天之雲』系統,可實現人、車、路、雲的全方位連接和信息交互,讓駕駛員在行駛中既安全又高效。」宋豔玉介紹。
  • 億元免費算力 | 百度大腦AI Studio重磅推出算力支持計劃
    「提供總計1億元免費算力,助力開發者成功」——百度大腦AI Studio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是深度學習發展的必備因素,算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4月23日,首屆 WAVE SUMMIT 2019深度學習開發者峰會,百度一站式開發平臺 AI Studio 重磅推出算力支持計劃:豪擲1億元免費算力,為普通開發者破除算力桎梏。
  • 智慧引領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感知網絡
    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之一就是有限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與高速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疫情發生以來,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於智慧城市、數字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智慧城市並不只是政務服務信息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數據和計算更高效地連接供需雙方,實現更精確的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率。
  • AI加持 算力為先 英特爾攜手騰訊引領智慧雲計算 加速數字新經濟
    此外,雙方還重磅發布智能學生電腦,致力於因材施教,推動教育智慧化發展。未來英特爾將與騰訊繼續深化在雲計算領域的全面合作,以AI加持超級算力,智能處理海量數據,釋放更多數據價值。」  騰訊雲副總裁鄭亞峰指出,本次大會上發布的搭載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的星星海四路伺服器能夠助力騰訊雲實現更高效、穩定的資源部署,為騰訊雲的新基建戰略添磚加瓦。
  • 新華三——讓智慧城市「長」出作業系統
    ——莎士比亞不同的人心裡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也不一樣。做大數據的認為智慧城市就是數據整合,ICT設備供應商認為智慧城市應該是基礎設施建設,而運營商認為智慧城市就是網絡。在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副總裁張鵬看來,智慧城市是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的結合,而智慧城市本身,應該是虛擬城市和實體城市相互融合的過程。
  • 懂行100丨千年古都的城市新名片:「懂行人」打造「5G+AI」智慧場館
    來源: 鳳凰網房產·優生活#懂行100 從行業中來,到行業中去100+行業數位化轉型精品案例,看「懂行人」如何深入理解客戶的業務需求、將創新領先的技術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攜手生態共創行業數位化轉型新空間,共贏行業新價值!
  • 懂行100丨千年古都的城市新名片: 「懂行人」打造「5G+AI」智慧場館
    #懂行100  從行業中來,到行業中去  100+行業數位化轉型精品案例,看「懂行人」如何深入理解客戶的業務需求、將創新領先的技術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攜手生態共創行業數位化轉型新空間,共贏行業新價值
  • 扛起新基建算力設施大旗的智算中心是什麼?《指南》權威詮釋
    據悉,《指南》對智能計算中心進行明確定義:智能計算中心是基於最新人工智慧理論,採用領先的人工智慧計算架構,提供人工智慧應用所需算力服務、數據服務和算法服務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礎設施,通過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高效支撐數據開放共享、智能生態建設、產業創新聚集,有力促進AI產業化、產業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 2020全國兩會關注智慧城市發展 如何讓「城市大腦」更聰明
    成效與問題並存 城市智慧化水平待提升 當前,我國城市正處於新舊治理模式交替、城鎮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階段,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成為多地政府的一致選擇。前瞻產業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截止至2020年4月初,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749個,規模發展已初見成效。但此次疫情考驗下,智慧城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