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煲耳機」這件事似乎成為了買耳機的人必備的工作,一些商鋪甚至會提供所謂的「煲機音樂」,用戶辛辛苦苦將耳機買回家,還需要使用特定的音樂對耳機進行一長段的洗禮,目的也只有一個,讓耳機的音質變得更好。
網絡上對於煲耳機有著一系列的教程,看起來十分繁瑣,比如:
1、舒筋——使用正常聽音強度三分之一的音量驅動耳機12小時(用較輕鬆音樂);
2、通絡——使用正常聽音強度三分之二的音量驅動耳機12小時(用別太搖滾的音樂即可);
3、習武——使用正常聽音強度驅動耳機72小時(用自己常聽的音樂均可);
4、打擂——使用正常聽音強度三分之四的音量驅動耳機24小時(用自己常聽的音樂即可);
5、出道——進入正常使用階段。
6、成才——進入HIFI使用階段
實話說,我真的沒那個精力去進行這些過程,但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煲耳機能提升音質,光光這一點就值得他們去嘗試。那麼,煲耳機真的有必要嗎?
我們先來說說煲耳機的原理。煲耳機,實際上就是讓耳機的機械結構加速老化的一個過程,由於新耳機的振膜初始狀態都比較緊,聲音方面沒有進入最佳狀態,而通過煲耳機,會讓振膜狀態穩定,聲音自然也會漸入佳境。通俗來講,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新汽車的磨合期,這兩者在方式和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
從理論上講,煲耳機似乎並沒有什麼可爭議的地方,但問題就出在煲完後,耳機的音質是否有著可聞的提升,如果提升幅度很小,那麼花這麼大功夫去煲耳機又是何苦呢?有人還特地做過這樣的試驗,他邀請了數名專業的和不專業的用戶來測試耳機,同一款耳機,其中一款煲開了,另一款為全新,通過蒙眼試聽幾輪音樂,看看他們是否能夠聽得出區別。結果顯示,他們的正確率很低,而且不少人都選擇了全新的耳機比較好聽,也就是說對於不少人來講,耳機煲開和全新的區別並不是那麼明顯。
不只是普通用戶,知名音頻廠商舒爾也曾經做過實驗,希望驗證煲耳機是否有用。他們測試了一條使用了十分長時間的舒爾 E1 耳塞,結果顯示,這條 E1 的性能指數與剛出廠時一致,也就是說它並沒有因為使用時間的增長而改變了自身的一些性能。
在我看來,煲耳機這件事並不完全屬於虛假的東西,只是對待煲耳機的態度,我們似乎變得有著嚴肅了。並不是所有耳機通過煲機後都會有質的提升,這點是需要我們認知到的,目前確實是有著耳機通過煲機後聲音區別很大的例子,但這往往會讓很多消費者認為這個過程是必要,而且還可能會產生不煲機就聽歌會把耳機聽壞的想法。
放心吧,安心聽歌,聲音別開太大,買耳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欣賞音樂,而不是去折騰自己,至於煲耳機,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