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糕》這篇課文是通過一位爸爸和孩子的對話,講述「千人糕」的製造過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尊敬,教導孩子從小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如果在課堂上學習,老師會要求同學們們分角色閱讀以加深印象,並且通過視頻或親自模擬千人糕的製作過程,讓孩子們在印象深刻的場景中學習。但疫情下,網上課只能老師單方面的複述,二年級的孩子因為年齡小,一耳聽一耳過,知識點很難抓住。
所以老師特意把這篇課文的三大難點整理出來,供同學們複習,以補充網課的短板。
第一:易錯字詞,每一組字詞都是語文知識大廈的「磚瓦」
課文結束的第一模塊的字即「二類字」要求會讀,會識,懂得字意,但有能力的孩子最好也能會寫,會組詞。這裡有兩個多音字「的」和「應」,記住這兩個多音字的組詞,不同音不同意思。
用換一換的方法記的字有:菜、銷、粉,形聲字「熬」的可以想像由「火」演變而成。
課後第二模塊即田字格中的字是「一類字」這類字是考試的重點,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考題中,比如給字詞加拼音,或看拼音寫字,或組詞,或問偏旁部首,或考音節音序,或造句等。所以一類字要求完全吃透,100%掌握。
其中字體結構容易出錯的有:獨體字:甘,左右結構的字:能,味,甜。上下結構的字:買,桌、具、菜、勞。
易寫錯的字是:味。
重難點字:能和具。
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最簡單的方法:吃透課文
如果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學會吃透課文,學會分析。通常學一篇課文至少要讓孩子讀5遍,即5遍閱讀法:第一遍糾正生字詞,做好標記,第二遍讀通順,第三遍理解意思,第四遍掌握文章結構,第五遍熟練。
如果給這篇文章分層次:
第1-4段講的是:好奇。第5-6段講的是:嘗了千人糕後,不以為然。第7-9段講的是:千人糕的製作過程。第10-11段講的是:勞動人民的辛苦,了解「千人糕」名字的由來。
其中有幾個問題是考試最易出現的:
第一:孩子想: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別大,也許比桌子還大吧!為什麼要這樣想呢?
回答:因為爸爸說千人糕要很多人才能做成,所以孩子覺得特別大。
第二:這就是平常吃的米糕嘛!您給我買過。這句話說明了孩子是什麼心理?
回答:說明子孩子開始對「千人糕」不以為然,甚至有點失望。
第三:「爸爸,這糕的確應該叫『千人糕』」為什麼這麼說呢?
回答:因為千人糕所用的食材經過很多很多人的辛苦,相互配合才完成的。
三、運用思維導圖,讓孩子的小腦袋「動」起來!
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如今很多老師從小培養孩子運用思維導圖理解課文。簡單理解思維導圖是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連結。
思維導圖的好處有:開闊思維、記憶力得到提升,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千人糕》這篇文章難點在於讓孩子畫一幅千人糕製作過程的思維導圖,讓孩子在紙上畫出大米是怎麼來的、糖是如何熬製出來的,就算做好了還要有人包裝、銷售、送貨等。
很多家長一提思維導致就比較懵,感覺特別難。其實只要記住一個原則就行:不要為了美觀而畫,思維導圖不是畫畫作業,重在孩子思考。
如果有家長想要本課課後測試題,請留言或私信我即可。